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这些文学名人,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很大影响!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这些文学名人,都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很大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1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1556

诗道亦在妙悟,他们的一生,都深受佛教文化浸染;借诗说禅,他们在诗歌中用禅法,求禅趣。

诗禅一体,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创作出一系列脍炙人口、富有深远意味的禅诗,丰富中国诗歌文化。

他们,便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王维、王安石、苏轼。

精通禅理的一代诗匠:王维

谈起佛教文化对诗人的影响,就不得不提及被冠以“诗佛”称号的王维。“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王维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独具一格的诗人。

王维所处的时代正是佛教鼎盛之期,仕途上的失意与苦闷,王维正是从佛教“身心相离”、“不染万境”、“无我无常”等精神中得以慰藉。王维一生所读之书多与佛学有关,生平也常去寺庙游历,结交高僧大德。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出家修道”即求学佛法的想法。

如《谒璿上人》:

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

事往安可悔,余生幸可养。

《谢除太子中允表》:伏愿陛下中兴,逆贼殄灭。臣即出家修道,极其精勤,庶裨万一。《责躬荐弟表》:昔陷贼地,泣血自思。一日得见圣朝,即愿出家修道。

王维礼佛至精至诚,他一直希望能够摆脱世俗劳累,专心学佛。作为一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一生,南北禅宗皆有涉及。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他严格遵守佛门戒律,并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入进艺术创作中。可以说,佛教中的哲学思想深刻浸染其一生。

对“空”有独特认识:王安石

“求官去长安,求佛去江西”,王安石正是出生于禅风鼎盛的江西。十岁时,他与父亲一起迁住韶州。“曹溪一滴水,润泽天下人”,韶州作为六祖慧能弘法传道之地,是禅宗的祖庭。王安石自小便生活在这样浓郁的佛教氛围中。

晚年时期,王安石隐居山林,以寺为家,与僧相伴,并自号“半山道人”。从王安石现存的1700多首诗歌作品看来,其受佛禅影响很大。王安石对佛教中的“空”有独特的认识,这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体现。

在王安石诗歌作品中,多引各类佛经展示空观,如《维摩经》:

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

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

又如《和棲霞寂照庵僧云渺平甫同作》:

萧然一世外,所乐有谁同。

宴坐能忘老,斋蔬不过中。

无心为佛事,有客问家风。

笑谓西来意,虽空亦不空。

王安石善于在诗歌中加入禅宗偈颂,因此他的诗歌大多通透洒脱、蕴含丰富。佛理之高深,佛义之内涵,佛理之精髓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可见,王安石诗歌的技巧显示出诗禅合一的高深境界。

 在贬谪中参禅悟学:苏轼

“苏轼因禅而悟,他不慕浮华,力避虚名,将禅的清灵之风、烟霞之色、笋蔬之气带入了诗坛。苏轼历尽人生的苦辣酸甜,了悟人世百态,在洞悉了政治的污浊、宦海的沉浮以及官场的倾轧之后,诗人思想转而向禅。苏轼依皈禅门不仅仅停留在放浪不羁、无拘无束的外在行为层面,更体现在终极的价值、人生的境界、道德的觉悟、最高的智慧等生命内在的超越上,他行诸文字,把内心那种独特的感受用诗歌这个载体表述出来。”

苏轼一生诗歌创作2823篇,其中佛禅诗作为490篇,占其作品数量的六分之一,可以说是相当惊人。这位文学巨人,一生经历三次贬谪,正是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佛禅作为精神源泉,给其带来了人生智慧。

如《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

山堂夜岑寂,灯下看传灯。

不觉灯花落,茶毗一个僧。

又如《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其一:

南来不觉岁峥嵘,坐拨寒灰听雨声。

遮眼文书元不读,伴人灯火亦多情。

嗟予潦倒无归日,今汝蹉跎已半生。

免使韩公悲世事,白头还对短灯檠。

一次次的贬谪,都加深了苏轼对于佛法的理解,更加深了苏轼归诚佛僧的意念。纵观苏轼一生的诗歌作品,或简练佛事、或点化佛理、或援引佛语而为之。总得说来,佛教对苏轼这位文学家的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所影响的文学巨匠们,远远不止上述所说道的这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佛教文化与诗歌文化相互渗透,其影响广而深远。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如今读起这些诗时,你是否能体悟诗中的禅境?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