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心经》说色即是空 但色非情欲 空非放下!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心经》说色即是空 但色非情欲 空非放下!

发布时间:2020/02/22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1378

佛教中谈论到色与空二个字比较多,特别是《心经》里面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那么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概念?这和我们现代在讲的色与空字又有什么区别,这是需要我们搞清楚的问题。

色:广义之色,为物质存在之总称。狭义之色,专指眼根所取之境。广义来说,可以用来表示宇宙大自然的物质与生命体,大至星体,小至细小之微尘,无不包含在内。

狭义来说指人的肉眼识别的对象,如颜色红、黄、蓝、白、黑等区别;物体的,长、短、方、圆、高、下等区别;人的行、住、坐、卧、取、舍、屈、伸等区别,指眼根所取之境,故称为色。

色是指物质存在的总和,眼睛能够看到的物质叫色。那么这个色是变化着的,按照佛教角度说,这个色是空的,就象《心经》里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

空: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物体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这一思想称为空。

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虚幻不实,理体空寂明净。自佛陀时代开始就有空这个思想,尤其到了大乘佛教时代,空的思想成为佛教般若经系统的根本思想。

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现代讲色一般是指物体的颜色,后来引申为女色,喜欢女人为好色、情色,而佛教中的色不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是由于因缘和合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为“空”。空并不是完全空,是物质运动变化着叫空,比如水是我们肉眼能够看见的,这就是色.

但是,水能够变成空气,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了,好象是空,其实没有真正空,冷热空气交流,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变成了水,又成为了色体,用这样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的色空观,应该是科学的。

几千年以前,释迦牟尼已经用佛教的思想解释了宇宙的运动规律。世界上一起物质都是有化学元素组合而成,叫化学不灭定律,佛教讲是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没有不变的道理,包括我们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也是暂时的因缘和合。

只是我们人有主观意识,常常有个我字在,才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甚至有时候会产生不善动机,或者种种冲动。

佛教的色空观就是叫你不要有自我的执着,甚至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不要有执着思想,这就是在有色世界里确立“看空不空”的思想。

你明白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不去执着它,更重要的是不去执着个我,回到你没有主观的原来的我,就是缘起性空。

所以佛教讲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这里色就是指有形物质,受、想、行、识是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要破除我执,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得看空。

又比如佛教讲六根清净,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不染,即色、声、香、味、触、法。

这些都是说明我这个人也是和万物一样,都是暂时因缘和合,没有必要主观上常常执着个我,佛教更多的是注重自我的高度修养方法来达到无我的境界,释迦牟尼是用生命变化、物质运动的宇宙观来告诉我们人类,

不要有过多的执着自我,不要有过多的主观思想,超越了这些你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折磨,这就是缘起性空,成佛的道理。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