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 禅宗
发布时间:2021/07/20 九华山 浏览次数:932
↑扫码进入↑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禅是禅那(巴利文Jhāna,梵文dhyā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谓参禅,故名禅宗。
禅宗传入九华山始于东晋时期。据明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始建茅庵,曰“九华”。又据梁《高僧传·卷十》载:“杯渡(?-426),晋代僧。冀州人。生年、姓名均不详。又作杯度。常乘木杯渡水,故世人以杯渡和尚、杯渡禅师呼之。”
南朝梁天监初年(502),伏虎禅师居九华。次年,梁武帝为其建道场于拾宝岩(莲花峰北)侧,初冠伏虎庵之名。宋僧希坦诗云:“骑驴来果老,伏虎住禅师。”宋太平兴国五年赐额“圆寂寺”。杯渡禅师传禅法于九华,属“雪泥鸿爪”,而伏虎一系传承有嗣,代不乏人,直至寺废僧空。
唐至德初年(756),乡绅诸葛节等建化城寺,请僧地藏居之。僧地藏因而广纳弟子,“本国闻之,相与渡海(来九华),其徒实众。师忧无粮,发石得土,其色青白,不掺如面。夏则食兼土,冬则衣半火。无少长,畲田采薪自给。其众请法以资神,不以食而养命,南方号为枯槁众,莫不宗仰”(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从费记来看,僧地藏及其徒众的修行方式,不仅酷似“达摩禅”,并且开亦农亦禅之宗风,在南方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从金地藏苦行的方式来看,亦留“三阶教”苦行的痕迹。化城寺当为九华山禅宗祖庭。化城寺禅脉,自僧地藏始,赓续309代。住持相继,每三年多为一代。据2007年发现的古代化城寺最后一位住持之墓志铭记载,步云禅师为化城寺第309代住持,于道光十八年(1838)圆寂。
晚唐时,南(禅)宗传入九华。曾在安禅峰(又名禅师峰)结茅居庵(原为莲花庵,后改为福安院)达50年之久的道济禅师即是南宗门徒。建于唐光启元年(885)的青阳 “南禅寺”(后称承天寺),属南宗。同属南宗的还有超永。超永号“无际禅师”,传为致藏法嗣,“传心衣钵”。根据禅宗南宗重在“传衣法”、“心传”、授“无相戒”的特征,超永当属南禅一派。
齐己在《赠九华上人》一诗中写道:“一法传闻继老能,九华闲卧最高层”,“老能”指的是南禅一宗的代表人物老安(658—709)和慧能(638—713),“继老能”,即说明当时九华山一些僧人是属于南宗禅一系的。
唐元和二年(807),悟化禅师由南京栖霞寺观音庵至九华山参学后,在县城东南灵岩(位于今青阳县城东乡光明村境内)结茅,建西竺庵。广明元年(880),其徒宝月改西竺庵为妙峰寺。该寺属临济正宗,从唐代至清光绪间历传76世。“递传宗派蔓延于各郡都邑”(《妙峰释氏宗谱》·清雍正四年重修,光绪八年续修)。唐代九华后山所建的福海寺,属临济宗禅院,与妙峰寺僧交流频繁,明、清时很多妙峰寺僧选择寂后葬于此寺四周之地;宋代妙峰寺十五世传灯僧祖源居净信寺;明嘉靖年间,妙峰寺二十一世传灯僧圆珲住持广胜寺,史称“广胜派”,此一分支递传临济宗僧235人,直至七十三世释教处法师止(附:九华山广胜寺临济宗传人谱)。民国时妙峰寺废。
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青少年读书九华山,进士及第后,战乱频起,复归九华。杜一生之中与僧侣、道士交流甚广,从其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九华山及南方禅宗十分活跃的珍贵史实。如“不计禅兼律,终须入空门”(赠临上人);“自得巡方道,栖禅老未能”(赠老僧);“问禅将底说,传印得何心”(和刘评事送海禅和归山);“禅衣衲后云藏线,夏腊高来雪印眉……有时问着经中事,却道山僧总不知”(题觉禅和);“患身是幻逢禅主,水洗皮肤语洗心”(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一教谁云辟二途,律禅禅律智归愚”(空闲二公递以禅律相鄙因而解之);“眼昏齿落看经遍,却向僧中总不言”(山寺老僧);“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夏日题悟空上人院)。
五代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僧人圆证禅居于天香岭南的保真院(原为唐人费冠卿归隐之处),在此倡结九华诗社。
宋代九华山僧人中有影响者有广宗、玉田、寂祖、云泽、宏济等人。广宗曾为化城寺住持,被尊为冠传禅师。
这一时期活跃于九华山诗坛上的名僧有清宿、希坦、寒碧、了机、率庵等,多属禅宗。希坦于宋末禅居净信寺。
南宋时,由于江南地区佛教基础比较雄厚,国家财政又有利于度牒征费及免除税役等作补充,佛教保持了一定的盛况,以迄宋末。这一时期,一些很有影响的禅宗法师也来山传法。如广宗临济宗杨歧派高僧宗杲曾来山传临济宗法。
宗杲为宋代临济宗杨歧派五世高僧。17岁入惠云寺为僧徒。宣和六年(1124)于杭州参拜圆悟法师,顿然悟道。靖康元年(1126),朝廷赐紫衣及“佛日”之号。宋孝宗即位(隆兴元年,即公元1163年)赐其为“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是年,宗杲圆寂。宗杲曾朝礼九华,住化城寺,传临济宗法。清光绪年间《九华山志》记述:宗杲示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即“定光佛”示现,于是铸铁佛像(坐像)供奉(原置化城寺藏经楼,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并称:“释氏佛、菩萨皆出西方,惟地藏菩萨为东方新罗国人,惟定光佛为中华宁国县人。”
元代末,有真观和尚(号无象)以临济禅师的身份来山传法,住化城寺,人称“无象禅师”。
明代,皇室对九华山佛教多方扶持,僧人中禅居寺院、着重修持者也甚多,如宗琳、法鉴、福庆、道泰、龙庵、佛智、性莲、德道等人都相继传法阐学于九华。景泰年间(1450~1456),敕封净居寺住持圆慧为“大度禅师”。明末僧人古涧从普陀来九华后,住莲花洞数十年,坚持“一字不立,以棒喝接引禅徒”,立法规,不募化,躬身率徒垦植,自给衣食。万历间名声大振,皈依者日众,住寺遂成丛林。
此时新建的寺院中,对后世禅宗在九华山的传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祇园寺和百岁宫。万历间,僧海玉(字无瑕)从五台山至东崖摩天岭,结茅禅修,居名“摘星庵”。万历七年(1579),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天启三年(1623)海玉圆寂,死后三年肉身不腐,遂装金供奉。崇祯三年敕封为“应身菩萨”。后徒慧广主持戒堂,改名百岁宫。清代成“十方丛林”。百岁宫为九华山禅宗主要寺院之一。现存有传承谱系,从释明雪起,续演二十八字(“常持妙法胜庄严,果证无为道上玄。西来大意修般若,月朗天中振万年”),自成一系,发展为曹洞宗的另一分支。至清末、民国初住持僧月朗被尊为第四十一世传人。
清代九华山佛教以禅宗为盛,其中临济、曹洞二宗相峙,以临济宗占优势。
康熙六年(1667)临济名僧玉琳(通琇)国师朝礼九华,传教说法。受他的影响,其高徒宗衍建的“上禅堂”,洞安建的“甘露庵”(甘露寺前称)均先后成为丛林。咸丰、同治年间(185l—1875),百岁宫住持僧宝悟同江南诸寺的宝初、宝月、宝印等被禅门称为“临济四宝”。清《高僧传》称他们是“弘演化道”,“一时宗匠”。清末,江南禅门“五老”之一的清镕(冶开)、近代高僧虚云等各传禅道于九华,一时宗风大盛。
曹洞一系,入清以来在九华山渐有崛起。释明雪(瑞白)住持聚龙庵,是清初有名的宗师,为曹洞宗云门系第二十八世。光绪年间,祇园寺住持大根是曹洞宗有名的禅宿。其后,释宽慈、宽扬等相继整肃禅规,继续保持“临济宗、曹洞法”的状况。
这一时期,由于朝廷的扶持,加上官府和信徒的捐助,九华山新建和扩建了一批重点寺院,祇园寺、百岁宫、东崖寺、甘露寺等四大禅宗丛林开始形成。比较著名的禅僧有洞庵、明雪、大根、隆山、宝悟等。
洞庵号洞安,少时出家,20岁至九华山受具足戒,得祇园寺第二十九世虎洞义禅师法脉,为祇园寺第三十世洞安灯禅师。住九华山伏虎洞20余年,“默坐石窟,以虎为卫”。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至九华进香,路过“定心石”边,见此地幽篁蔽天,清泉漱石,认为“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洞庵闻说,欣然出洞,遵内师嘱募地建丛林,当时有吴尔俊居士献山,遍山松顶呈降甘露之瑞相,故以“甘露”名庵,开建殿堂。洞安禅师遂为甘露寺开山祖师。池州太守喻成龙,闻其苦行,深加敬礼,两请登堂说戒。洞庵常以斋粥接待云水僧人,十余年如一日。行年八十仍倡率提持,了无倦色。后寂于伏虎洞。
明雪为安徽枞阳人,20岁出家于九华山聚龙庵。后拜澄公和尚为师。《九华旧志》说其“闻钟声乃大悟”。为曹洞宗云门系第二十八世,清初佛教有名的宗匠。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隆山为安徽宣城人,年轻时曾随僧历游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桐柏山等佛教圣地。出家后行脚至九华山,禅栖人迹罕至的伏虎洞,修头陀苦行,砍柴种菜,自食其力;闲时诵《法华经》,一念就是20多年。相传,禅师诵经时,有巨蟒盘坐听经;禅师拜佛,巨蟒也跟着磕头。其德行高尚,远近咸称有道。嘉庆年间,祇园寺开始败落,住持乏人。柯吴檀越与诸山长老及僧众礼请隆山法师住持。众望所归,隆山应邀出洞,“新建殿宇,弘扬法道,遂成丛林,为首任方丈”。道光二十一年(1841),禅师自知时至,召众徒告别,并告诫弟子:“严持净戒,毋负余志。”随即端坐而逝。世寿八十四,戒腊六十六。徒众将其装缸,三年后开缸观之,肉身不腐,于是装金供奉。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
大根为曹洞宗第四十四世,于光绪年间中兴祇园寺,修整殿宇堂寮,重开戒期,传曹洞法,至民国第四十七世宽明(附法卷)。
宝悟为浙江嘉兴人,于九华山百岁宫出家。受具足戒后,他“专心毗尼,严持头陀行,兼修定慧”,与当时江南的宝初、宝月、宝印等人齐名,为一时宗匠,号称“四宝”。清《高僧传》称“四宝”与湖北“四明”(朗明、永明、月明、妙明)“皆弘渲化道,辉映南北。咸丰、同治年间,佛法衰而复振,赖此数子”。光绪元年(1875)二月,宝悟于金山寺坐化,年逾七十。临终留偈:“春华锦乡翠玲珑,雪岭高撑映碧空。相悟灵山重一别,归来犹住九华峰。”
辛亥革命后,全国范围内的一些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由于九华山远离京城,寺庙虽有兴废,仍保持着佛教名山的格局。稍后,北洋军阀和民国政府的上层人士给予佛教以扶持,九华山佛教又得以振兴。这一时期,百岁宫、东崖禅寺、祇园寺、甘露寺、上禅堂、莲花寺、乐善寺等相继发展成为九华山七大丛林。值得一提的是,其间,禅宗泰斗虚云曾来山习禅并讲学。
1958年,仁德法师来九华山,住持后山九子寺,先后担任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会长等职。1986年在祇园寺荣升方丈。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世,先后五次传临济法。
九华山广胜寺临济宗传人谱
(明嘉靖至清末)
第一世圆珲 第二世明濬 第三世真像
第四世如铎 第五世性遗 第六世海极
第七世寂才 第八世照明 第九世普救
第十世通法 第十一世湛登 第十二世然光
第十三世法圣 第十四世界引 第十五世方昱
第十六世广畅 第十七世严华 第十八世宏祥
第十九世弥皋 第二十世满福 第二十一世本缘
第二十二世学喻 第二十三世绍衍 第二十四世吾惠
第二十五世心益 第二十六世崇远 第二十七世惟誉
第二十八世灵璨 第二十九世廓尘 第五十世彻映
第三十一世体全 第三十二世印文 第三十三世周序
第三十四世隆义 第三十五世闻一 第三十六世思能
第三十七世修愷 第三十八世定坤 第三十九世正谱
第四十世观乘 第四十一世常庚 第四十二世融开
第四十三世传薪 第四十四世彰昊 第四十五世教翌
第四十六世理仁 第四十七世继荣 第四十八世绪绳
第四十九世贤智 第五十世聪慧 第五十一世自认
第五十二世参学 第五十三世行道 第五十四世证监
第五十五世月轮 第五十六世朗如 第五十七世天连
第五十八世中山 第五十九世光龙 第六十世昭力
第六十一世西来 第六十二世肇信 第六十三世时渡
第六十四世念梵 第六十五世克明 第六十六世承先
第六十七世开泰 第六十八世达道 第六十九世善性
第七十世信可 第七十一世志德 第七十二世在释
第七十三世教处
(注:释圆珲为妙峰寺临济宗创始人悟化禅师之二十一世传人,圆珲住持宋代所建的广胜寺弘临济法,史称悟化禅师分支广胜派。)
企业追求:禅游天下,知了人生
产品特色:观光,朝圣、体验,共修
领队承诺:1、无诱导性购物;2、不增加自费景点;3、不从佛事中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