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全国重点寺院
发布时间:2021/07/20 九华山 浏览次数:1054
↑扫码进入↑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化城寺 全国重点寺院。位于九华街盆地中心化城峰南。四周环山如城,东邻悬崖,南对芙蓉峰,西接神光岭,北倚白云山。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载:“化城,天竺国佛场名也。今寺在山之西南,自麓陟旋而上数里至其处,峰峦环列,泉壑纡回,中旷而夷,类其国郭,故名。旧志云: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始创寺,日‘九华’。唐郡守张严(岩)奏额始名‘化城’。”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唐开元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至德初年,青阳乡绅诸葛节等发现正在东岩石室苦修的新罗僧地藏,深为感动,于是买下檀公寺基,构筑台殿,以成琳宇,请地藏大师居之;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于是化成寺成为地藏大师传经布道的大伽蓝。贞元十年(794)金地藏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菩萨化身,宋代出现地藏大师为地藏菩萨应化九华山之说,化城寺遂辟为地藏应化道场。化城寺历经兴废,但代有名僧、官府和乡民的护持,一直位居九华诸寺的中心地位。唐代诗僧应物、冷然等留有吟咏化城寺莲宫胜境的诗篇。宋代高僧宗杲(1089~1163)曾朝礼九华。示寂后被九华僧众尊为“定光佛”示现,铸铁佛像(坐像)供奉(原置化城寺藏经楼,已毁)。南宋末住持僧广宗,被尊为冠传禅师。元至治初年住持僧真观,被尊为无象禅师。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住持宗琳重建殿宇、廊庑、禅堂、斋僧、养老、学事、净业诸堂,并建土库、方丈寮,使化城寺成为九华山总丛林。宣德二年(1427)住持法鉴重修殿宇。宣德十年住持福庆、寺僧了然重建大雄宝殿、藏经楼及祖师、伽蓝、金刚、天王等殿,扩建东序寮房。正统十一年(1446)住持道泰,被敕授为北京万寿寺戒坛宗师。继后,僧都纲、法演、法广等扩建千佛阁、方丈寮、地藏塔殿石阶、梁道,组成西序寮房。隆庆六年(1572)寺毁于火灾,徽商黄龙鼎捐款重修殿宇。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敕谕地藏寺,颁赐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637函。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向地藏禅寺颁赐《地藏菩萨本愿真经》计175部。万历三十一年(1603)化城寺遭灾,住持量远赴京奏闻,奉皇太后(即李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兼修地藏塔院。清康熙二十年(1681)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并增建聚华楼,东西二序(亦称二宫)七十二寮房,化城寺遂为“九华诸寺之冠”,成为总丛林。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1704~1709)先后三次派官员赴九华进香,赐银400两,并赐御书《九华圣境》。乾隆三十一年(1766)派钦差朝山进香并赐御书匾额“芬陀普教”。咸丰七年(1857)全寺几毁于太平天国之兵火,唯存藏经楼。光绪十六年(1890)住持论法与贵池信士刘含芳等募款重建殿宇四进,其建制延续至今。1914年成立青阳县九华山佛教会,会址设在化城寺。1926年住持镇安。1929年释容虚在此创办“江南九华山佛学院”。1942年住持智云。1944至1947年住持宝严。1948年住持化雨。1949年住持悟月。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68年全寺佛像因文化大革命而被砸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展出和馆藏文物1800余件。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化城寺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化城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含肉身殿等9座寺院)。1979年以来先后住持比丘尼有本静、常洁、无垢,今住持常敏。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肉身殿 全国重点寺院。原名金地藏塔。位于化城寺西,神光岭头。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金地藏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相传顿时“山鸣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僧地藏于化城寺圆寂后第三年,即贞元十三年(797),僧徒开函,见肉身颜面如生,摇动骨节,发出金锁响声,便据佛经“菩萨钩锁,百骸鸣矣”之说,认为是菩萨降世应化的征兆。遂在僧地藏晚年读经的南台之上建3层石塔,安葬其肉身。俗称肉身塔,又称地藏坟。因基塔之地曾现“圆光”,故后人名其地为神光岭。在唐代,金地藏塔仅是3层石浮屠,至宋代始建塔院。南宋周必大于乾道三年(1167)游九华,谒金地藏塔,受到独居塔院的僧人祖瑛盛情接待。元初诗人陈岩在《九华诗集·地藏塔》诗中描绘:“八十四级山头石,五百余年地藏坟。风撼塔铃天半语,众人都向梦中闻。”可以想见当年塔院之雄伟、庄严。至明代,塔院建殿,以殿护塔。“塔幂(覆)以殿,俯仰以铁为之。前梯以石,凡八十四级”(明嘉靖王一槐《九华山志》卷二)。万历初,在塔殿周围先后建有玉香亭、华云深锁坊、神光楼、会仙桥。万历中,朝廷颁银重修塔殿,并赐额“护国肉身宝殿”。清代康熙、乾隆时,在宝殿南坡下建有十王殿、洗心亭。康熙二十二年(1683)池州知府喻成龙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遭兵毁。同治三年(1864)僧人炽光、惠庭等募建,六年夏遭火毁。十三年僧人定禅、古勋等又募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贵池县刘含芳捐立大殿四维20根石柱。殿“南向,石阶八十四级,斗(陡)甚,引以金绳”(光绪二十七年周赘《九华山志》)。宣统三年(1911)广东罗浮山日清等3位僧人大修殿宇,1914年复修。1917年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6字篆书);1919年青阳县书法家施玉藻题匾“东南第一山”,分别悬挂于殿北和殿南之门楣。“殿南向,石阶八十一级”(1925年姜孝维《九华指南》)。1944~1946年住持化雨。1947~1949年住持宝严。1955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殿宇。1974年十王殿遭火毁。1981年九华山管理处维修殿宇。1951~1988年先后住持有化雨、守信、净尘、晓悟、普全等。1988年至今住持圣富。肉身殿自清代光绪年间修复,百年来虽累有维护,但由于风雨剥蚀,蛀虫侵袭,部分椽梁损坏,主柱倾斜,危在旦夕。1992年春,在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仁德法师的主持下,住持圣富发心,经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测绘设计,安徽省文物局和建设厅批准,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大规模重建扩建,历时8年,于1999年冬竣工。在原有建筑面积705平方米的基础上,扩大为14814.69平方米,其中寺宇建筑面积为5753.77平方米,耗资5000多万元。肉身宝殿于1993年9月15日重建落成,仍保持原样。宫殿式、歇山重檐顶、戗角凌空。铁瓦覆盖,琉璃生辉。殿门改向朝北,扩大了门前的拜台,依旧是“布金胜地”。殿北边东西两侧复建钟楼和鼓楼,建筑面积184平方米。内置直径1.8米,重4.5吨大钟和直径2.2米的大鼓。殿东西两边重建客堂和方丈寮,建筑面积1232.85平方米。殿西坡新建民居式接待室4层,建筑面积1020.8平方米。又建斋堂、厨房1250平方米。殿北下坡铺设99级台阶,建有长廊160米,檐高2.8米,中间有长亭2座、四方亭2座,建筑面积630平方米。1994年在长廊下坡地新建地藏禅寺,宫殿式、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双层重檐翘角,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1998年在地藏禅寺北前广场新建弥陀殿,2层宫殿式,建筑面积1270平方米。1999年又在弥陀殿北前方建山门,赵朴初题额“行愿无尽”;钱其琛题额“山门”。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长22.4米、宽2.2米、高19米,门洞3个,中门宽7.32米、高11.35米。两边边门宽5米、高9.85米。门向朝东北。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原殿南坡的81级台阶于1993年封闭,另在十王殿西侧新建登宝殿的石阶。殿南坡下的十王殿(即转轮宝殿)系1990年重建,坐北朝南,宫殿式,前后两进。建筑面积748平方米。前殿供有十殿阎罗法像,陈列着阴曹地府雕塑群。后殿供奉4.5吨、5米多高的金地藏铜像。十王殿前新辟了广场。灵官殿,位于肉身殿下方东侧,北与十王殿毗邻。始建于清末。原属肉身殿的一部分。1953年住持松盛。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1982年重修殿宇和灵官像。1985至2005年住持圣勇。2005年灵官殿与肉身殿合并。殿宇民居式,3开间2层,建筑面积128平方米。2008年,灵官殿按原貌拆建。神光岭风景独秀,光彩异常。明代王思任在游记中说:“礼地藏殿,随喜其塔……以堪舆理察之,此山独小,圆直中立,有似万萼护苞者,佛所藏亦人风不袭,人子更须知矣!”清人施闰章在游记中描述:“一峰屹然,四山云合,若群龙之攫明珠者,是为金地藏塔。循檐送目,虚白之气,远接江海。”如今修葺一新的肉身宝殿巍然屹立于神光岭上,古朴庄严,重辉异彩。拱卫在殿南北两侧的寺宇如群龙护珠,掩映在万木葱茏之中。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百岁宫 全国重点寺院。初名摘星庵,俗称“百岁庵”,又名万年禅寺,明末清初俗称“百岁宫”。高踞东崖(插霄峰)摩天岭,气势非凡。岭周有飞来石、鹰石、棋盘石、伏虎洞等胜景。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海玉(字无瑕)从五台山到此结茅禅修,其居名“摘星庵”。明万历七年(1579)青阳县令苏万民在此建摘星亭。天启三年(1623)海玉110岁圆寂,3年后启缸,其肉身颜面如生,徒众为之漆体涂金成文像,供奉于亭塔内。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并题赐塔名“莲花宝藏”,匾额“为善为宝”。同年,海玉徒弟慧广主持戒堂,立方丈,安单接众,易庵为寺,寺名“百岁宫”。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毁于火灾。六十年(1721)住持僧三乘重建。僧玉明、玉学相继住持。雍正十年(1732)住持福行。乾隆年间传戒。嘉庆十九年(1814)住持德念重修。道光年间住持宏楞重修,建首师殿,名“万年禅寺”,遂成“十方丛林”。咸丰三年 (1853)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住持宝身重建,并赴京请回《藏经》一部。光绪末年再次遭火,扑灭及时,未造成重大损失。海玉肉身,明、清帝王所赐金印、玉印以及海玉抄写的《血经》等完好无损。光绪二十八年(1902)住持常修中兴,并于宣统三年(1911)新建百岁宫下院(位于迎仙桥西南侧)。民国六年(1917)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赠额“护国万年禅寺”,并题竖匾“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1917年、1932年两次开坛传戒;民国时为九华山七大丛林之一。1925年住持月朗。1928年住持大沧。1929~1945年住持常谛。1946~1948年住持觉真。1949~1952年住持悟光。1953年住持心妙。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83年重塑佛像,重新为海玉肉身上漆、贴金。1986年住持应观请塑弥勒佛像1尊,高宽均达2米。1987年至今住持慧庆。今存钟、鼓、碑刻等文物50余件。现存百岁宫为清代民居式建筑,坐北朝南。5层高楼,融山门、大殿、肉身殿、库院、僧舍、客房和东司(厕所)为一整体,远观如通天拔地的古城堡。其布局充分利用由南向北下跌的坡势,楼层逐步上升,形成曲折幽深、恢宏多变的迷宫。从山门正面看大殿,它只是1层楼,而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通高仅10米。但从它的后门看,东侧墙高达35米,为5层楼。而屋顶竟是一个完整的皖南民居式、有天井的四落水顶。大殿长19米、宽14米,中有“九龙戏珠”藻井。佛龛则依地势筑在长4.5米、高2米的岩石上。由大殿侧门可进入同一层楼的肉身殿。殿前有一天井,下建蓄水池。肉身殿后则为佛堂和僧舍。殿宇宏大,错落有致,层层相通。岩石与殿宇及山峰有机结合,巧夺天工。建筑面积2987平方米。1995~1998年,住持慧庆发心在百岁宫的南面东崖之巅兴建“五百罗汉堂”,坐东朝西,占地640平方米;两层仿古宫殿式建筑,粉墙碧瓦,双层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高15米、长35米、宽18米,建筑面积1260平方米。门前广场约1500平方米,广场底下是依地形而建的一层寮房。南端是一层4间寮房。罗汉堂内底层大殿供三尊大佛及地藏、普贤、大势至等菩萨塑像。楼上满堂供奉五百罗汉塑像。百岁宫五百罗汉堂的建成,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是首创,也为九华山新添了一处人文景观。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祇园寺 全国重点寺院。原名祇树庵,又名“祇园禅寺”。坐落于九华街东北、东崖西麓、迎仙桥东。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为化城寺东寮之一。嘉庆年间(1796~1820)庵将倾颓,住持乏人。当时隐居伏虎洞20余年的和尚隆山(一称洞山)禅师应僧众之请住持祇园,新修殿宇,弘扬法道,香火日盛,遂为丛林。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同治七年(1868)常住方丈法源重修。光绪八年(1882)住持大根重建殿宇,增设戒棚,开坛宣戒。祇园得以中兴,遂成为十方丛林。光绪十三年(1887)住持淮海,十七年(1891)住持淮量。光绪十八年(1892)住持常缘重建韦驮殿。光绪三十年(1904)住持宽扬募建大雄宝殿,时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三十一年(1905)宽扬退居,住持宽慈,后宽成、宽明相继主持。宣统元年(1909)住持海量重修哼哈宝殿。1923年住持应道。1925年段祺瑞赠额“慧日常明”。1929年宽扬、宽慈募建大雄宝殿,殿宇庄严宽敞,一切规制均为全山寺院之冠。1933年于右任书匾“大雄宝殿”,题赠祇园寺退居比丘宽扬、住持宽慈。1934年先后住持宽明、宏志。1936年上海高曼寺首座了愿法师于大殿东侧建光明讲堂。1937年住持宏瑞。1944至1947年住持宏志,监院宏扬。1948年住持宏瑞,都监宏志,知客惟实。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宇。1962年宏瑞任九华山佛教协会首任会长。祇园寺从第一世洞山价禅师起至第四十七世方丈宽明止,传法47世(今存法卷系1937年宽明交付法徒宏志亲领,后又由宏志交与徒惟和珍藏)。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复修。1983年九华山佛教协会重塑部分佛像,并将所有佛像上漆、贴金。1985年在此举办“安徽省佛教九华山僧伽培训班”。1986年9月祇园寺恢复十方丛林,实行选贤制,仁德大和尚为新任方丈。2001年仁德法师因病圆寂,道源法师接任住持至今。祇园寺是九华山宫殿式与民居式组合、规模最大的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藏经楼等1O座单体建筑组成,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2004年住持道源新建地藏殿,2005年建成。2008年在寺南面扩建上客堂宾馆,徽派民居式风格。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宾馆按四星级标准建设,床位200个。祇园寺巧用地势,高低错落,回环曲折,结构精妙,气宇轩昂。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天然景致衬托,更引人入胜。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甘露寺 全国重点寺院。清代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位于九华山北面登山公路中段一侧定心石下,周围古木参天,修篁避日,清泉淙淙,岚气蒙蒙。清代黄华诗云:“到此禅关宿,方知山色多。万松藏古寺,孤月上寒坡。屋角泉声落,床头岚气过。欲穷诸胜览,秉烛问檀那。”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俗名杨通塄,江苏江阴人)云游九华,见此处幽篁蔽天,清泉漱石,宜构兰若,必代有高僧,乃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庵(一称“洞安”)法师闻之,遂即离洞,发心募建丛林。青阳老田吴村吴尔俊慨然以山业施之,破土建寺。开工之夜,满山松顶,降生甘露,人称奇迹,视为神人应兆,故以“甘露”名庵。洞庵法师在此两度登坛传戒后,退居伏虎洞禅修。乾隆年间(1736~1795)住持传灯、优昙相继扩充殿宇,开坛传戒,寺成丛林。道光十六年(1836)住持青莲扩建。咸丰三年(1853)住持圣传,时寺遭兵燹。咸丰八年(1858)住持恩浩重修。同治三年(1864)复遭兵毁,次年住持法源重修。同治五年(1866)住持大慧。光绪十八年(1892)住持妙林。光绪二十年(1894)住持大航募修,并于次年入京请回《藏经》一部。光绪末年甘露寺都监僧常恩,91岁时自以香汤沐浴,更衣礼佛,与众辞行,端坐蒲团安祥而逝。装缸3年零6个月,肉身不腐,其徒装金供养于寺中(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民国初住持常贤,谨遵佛制,添建殿宇。1925年常贤退居,宽明接法。1938年住持妙林。1944年住持宽余。1946年住持宽德。1949年住持宽余。1956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83年4月国务院公布甘露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再修。1985年重塑佛像并上漆、贴金。1990年在此开办九华山佛学院。甘露寺现存大雄宝殿、配殿及寮房坐南朝北,由3组民居式建筑与宫殿式大雄宝殿组成,因地制宜,布局灵活。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1996年1O月至1998年6月,九华山佛学院在大雄宝殿后面山坡上新建藏经楼,坐南朝北,两层钢筋混凝土仿古框架结构,琉璃瓦顶,双重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底层为禅堂,上层为藏经楼。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在大雄宝殿西侧重建斋堂及附属用房,皖南民居式,马头墙,青筒瓦,分别为5层、4层、2层。建筑面积4360平方米。2004至2006年,藏学法师对大殿和配殿进行重修。现为九华山佛学院所在地。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旃檀林 全国重点寺院。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西南,背倚“琵琶形”山丘。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丘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山丘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以名寺为“旃檀林”。清康熙年间旃檀林为化城寺72寮房之一。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光绪十二年(1886)定禅和尚募化重建。民国初年住持福星扩修,居士易国干赠额“福慧双修”。继任住持镇安扩建殿宇,安单接众。1928~1940年住持莲禅、渡海。1941年后住持常升。1946年住持蕴净,监院常升。1949年住持性朗。1958~1977年为九华山佛教大队驻所。197O~1988年普全、仁德、惟和先后住持。1978~1985年为九华山佛教协会驻所。1989年至今住持慧深。旃檀林为砖木结构,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东为僧房、斋房,敞厅堂,3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4开间,2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用板壁隔成弥勒殿和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厅前有狭长形封闭院落,石板铺面,后为四落水天井。其正南对大雄宝殿,殿高18米、长11.5米、宽15.5米。歇山大顶,飞檐翘角。大殿西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院,名“山中天”。寺内梁栋、门窗、佛龛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供器、瓷器、木器等文物。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建筑面积2849平方米。从1990年起,住持慧深尤感旃檀林过于破旧,难以为继,遂发心规划募建大雄、大悲、大愿3座宝殿,移建旃檀林老殿,为弘法创造条件。在政府的关怀下以及海内外高僧大德、各方施主大力支持下,首先于1994年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东南侧建成大悲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翘角,琉璃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5米。建筑总面积1104平方米。内供四面千手观音菩萨樟木雕像,高9.19米(莲座、莲台3米,菩萨像6.19米)。东西两旁供陀罗尼八十四像,后方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像。1999年又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西南侧建成大愿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8米。建筑总面积1340平方米。内供四面金身的地藏铜像,9.9米高。四维供120尊地藏菩萨坐像(金身铜像),高1.4米。大雄宝殿,位于大悲、大愿两殿北侧,占地近千平方米。坐南朝北,宫殿式,脊高30米,长44米、宽32米。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地上面积729平方米,地下室面积931平方米),殿内供华严三圣铜像,高14.8米(底座1.8米)。佛像背壁是巨幅海岛群雕。殿内两旁供十八罗汉塑像,高9米。1998年老大殿按原貌移建于大愿宝殿西南侧芙蓉峰麓,占地350平方米。2007年在西南角新建九莲院,建筑面积7500余平方米,床位200多张。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上禅堂 全国重点寺院。原名“景德堂”。位于神光岭东南的半山腰,肉身殿下。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弟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乾隆二十三年(1758)住持忝石扩建观音殿,王文禧公赠额“秀冠云林”,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初年(1862)住持开泰募建中兴。光绪年间住持清镛续建。1925年住持霞光,因其慈善有功,青阳县知事倪前赠额“佛国元功”。1928年住持志芳重修大殿,安单接众。1933年再修大殿。1944年住持达隆。1949年住持则霞。1953年住持安慧。1957年大殿西侧观音殿毁于火灾。1987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1978~1988年住持本旺。1988~1996年住持体灵。1996~1999年住持妙行。1999年至今住持果卓。上禅堂现存寺宇系清末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民居式样,别具特色。坐北朝南,山门却开在大殿东侧。门前东南有照壁相掩,宛若平台小院,隔离市井。山门接一披间,即为弥勒殿。大雄宝殿与韦驮殿南北相对,两殿间的天井屋面用明瓦覆盖,形成一大敞厅,厅高1O米、长14米、宽28.5米,宽敞明亮。韦驮殿南两边是4层楼阁的寮房。两组建筑依山就势,分布在两级台阶上,构成完美的建筑整体。大雄宝殿内供释迦、观音、地藏、十八罗汉等塑像。韦驮殿中的韦驮像雕刻精细,维妙维肖。1994—1995年,住持体灵在原大殿西南侧新建客堂,3开间,2层,建筑面积96平方米。在大殿后西北侧扩建厨房、斋堂2幢,2层,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又在大殿西坡上新建藏经楼,3开间,2层,建筑面积140平方米。1998年在上禅堂西崖金沙泉畔新建滴水观音亭。金沙泉深不盈瓯,四时不竭。相传为僧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所描述的洗钵池;泉岩石上有“金沙泉”楷书石刻,传为李白所书。泉畔有古金钱树数株,传为李白沽酒的钱钞所化。古人游上禅堂,称其有“三最”:“九华香火甲天下,唯上禅堂最贫;风景唯上禅堂最佳;院宇唯上禅堂最丽。”清代周赘曾下榻于此,修纂《九华山志》,写有咏上禅堂《七律》一首:“禅室玲珑构巧思,九华一曲擅幽奇。轩环水石屏三面,窗展云山画四时。钱树落花仙买酒,金沙涵月佛吟诗。此间好借维摩榻,染笔挥琴事事宜。”对上禅堂建筑风格和环境作了真实描摩。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慧居寺 全国重点寺院。原名“慧庆庵”。位于天台峰西麓、中闵园东。周围环境优美,寺前是一片碧绿的竹海,寺后是满山的松杉林带。昔日因此处盛产杉木,层层叠叠,远观如座座宝塔,故有“杉木塔”地名。始建于清代,清末住持仁琳扩修。1938年住持普明募化重建大殿,扩充寮房,安单接众,始具丛林规模,易名易名“慧居禅寺”。抗日战争期间,青阳中学曾迁于此寺办学。1943年住持果乐。1948年住持果宽。1953年住持理空。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1984年全部佛像上漆、贴金。1986年至今住持悟禅。1988~1998年先后新建韦驮殿、藏经楼和山门。慧居寺系民居式殿宇,坐南朝北,门前是由闵园通向天台的石板大道。前后丛列3殿,前殿为大雄宝殿,高1O米、长12米、宽10米,恢宏壮观。殿内供释迦、药师、阿弥陀、三世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塑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工艺精美,造型生动,系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2005年原貌维修。出前殿后门向南过6米巷道,拾级而上即至后殿。殿2层,楼下是地藏殿,楼上为观音楼。大雄宝殿西边有2层楼殿,为客堂和禅堂,与后殿连成一体。前后3殿建筑面积720平方米。1988~1992年新建韦驮殿,位于大雄宝殿西北侧,中横石板大道,坐北朝南,宫殿式2层,底层框架结构,上层仿古砖木结构,5开间,高9.5米、长19米、宽9米。建筑面积342平方米。楼上为韦驮殿,供韦驮塑像;楼下是杯渡殿,供杯渡祖师塑像。1996~1997年新建藏经楼,位于观音楼的南侧原慧庆庵旧址,坐西朝东。宫殿式,双重檐,歇山顶,飞檐翘角,青筒瓦面,2层,高13米、长21.6米、宽15.6米,建筑面积640平方米。楼上是藏经楼,楼下为九天玄母圣殿。1998年新建山门殿,位于藏经楼东北侧,坐西朝东,2层,宫殿式,双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高11.7米、长18.6米、宽11.6米。建筑面积432平方米,内供弥勒佛。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天台寺 全国重点寺院。即地藏寺,又名地藏禅林。因坐落天台峰顶,故又称“天台寺”。位于天台与玉屏峰之间。始建于宋,后废毁。相传唐时新罗僧地藏在此禅居,留有“金仙洞”、“地藏井”等遗迹。宋代高僧宗杲《游九华山题天台高处》诗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说明宋代已有寺宇。明洪武元年(1368)居士陈履泰捐资,住持昭莲重建,遂为丛林。嘉靖年间寺僧玺玉居山护林,佛德高洁,享年110岁。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僧人尘尘子行脚至天台峰结茅而居,庵名“活埋庵”。据乾隆《青阳县志》载:“尘尘子,名杜多,能诗工书法。年七十犹坐蒲团,严冬着单布衣。圆寂后六年其形趺坐不仆,皮肉如生。”后僧徒在庵旁为其建舍利塔。清中叶,天台峰周围48座寺庙已形成“八刹”,均从属天台寺,香火甚旺。至道光时荒废。另据陈蔚《九华纪胜》卷十四载:“云峡下,面阳阿中,印信石畔,旧有天台寺。天台寺遗基侧其上有金铜千佛塔。”咸丰年间寺毁于兵火。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1920年住持彻德募建佛殿,寺前有额“天台正顶”。1921年住持兰田重修天台石板路。1932年七世章嘉呼图克图罗森班殿赠匾额一块,今已佚。1936~1949年住持义方重整仪轨,大振沙门。1953年青阳县人民政府重修寺院。1949~1970年住持普全。1970~1974年住持晓悟。1975~1985年住持普光。1983年国务院批准天台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并为佛像上漆贴金。1985~1993年先后住持为智悟、慧文、意彻、普道。1995年至今住持宏学。原天台寺横卧于天台、玉屏峰间的凹地上,坐北朝南,块石木结构,硬山顶,是一座3层走马通楼的民居式殿宇。因地就势,布局奇巧,古朴和谐,浑然一体。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面以玉屏台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殿宇的底部架空,下置蓄水井。整个建筑借高耸的悬崖峭壁以隐蔽,既御风寒又十分坚固。其山门在大殿山墙南面,是一直径3.4米的卷拱石洞,进深4.2米。山门上镌有“中天世界”和“非人间”两方石刻。入山门,过弥勒佛像后,三进殿堂相互通连。东、北两侧为对峙的悬岩,径直可人2层的大雄宝殿和地藏殿。由此转折向东,沿岩石上的台阶而上,再转折向北即进入3层的万佛殿。殿长1O米、宽13米,满堂有形态各异的木雕小菩萨像,悬立梁柱之上。楼后有偏门通往观音殿、客房和云水堂。原建筑总面积1540平方米。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住持宏学在青龙背东侧新建的寮房,坐东朝西,南对观景台、十王峰,皖南民居式,6层,框架结构,脊高18米、长28米、宽19米,建筑面积1908平方米。天台寺原大殿因风雨剥蚀,柱朽墙裂,于1998年10月拆除,在原址上重建大雄宝殿。宫殿式,3层,框架结构,双重檐,铁瓦盖顶,飞檐翘角。脊高17米、长21米、宽20米。建筑面积1456平方米。内部结构仍保持大殿原貌,上层为万佛殿,中层为地藏殿,下层为地下室。卷拱石洞山门依旧。大殿后,东西两边建有厢房;中有小院;北面建有观音殿,民居式,长13米、宽8米,建筑面积104平方米。大殿山门下坡地拟建韦驮殿。天台寺周围景点众多:寺南青龙头上有六角形石亭,高3米,名“捧日亭”。亭内供有石雕佛像。亭旁有天台,四周悬崖峭壁,有铁柱环护。捧日亭为池州知府李暲于清乾隆三年(1738)建造,并作有《捧日亭赞》以记其胜。寺北有两块巨岩立于山巅,对峙如门,只容一人通行。右边岩石上竖镌“云峡”2字,左边岩石上横镌“一线天”3字。在天台寺与十王峰之间有一长100余米、高近30米、宽10余米的青色岩石,人称“青龙背”。横截东天如屏,故又名“玉屏峰”。青龙背西石壁上有“龙华三会”、“登峰造极”、“东方极乐”及“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等摩崖石刻。
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圣地 佛旅领队 佛教导游
企业追求:禅游天下,知了人生
产品特色:观光,朝圣、体验,共修
领队承诺:1、无诱导性购物;2、不增加自费景点;3、不从佛事中赚钱
上一篇: 九华山 安徽省重点寺院
下一篇: 2009年九华山寺院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