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不开山门却香火旺盛的普陀山普济寺
普济寺又名“前寺”, 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到了雍正年间,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如今的普济寺,共有十殿、十二楼、七堂、七轩等共231间。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5288平方米。普济寺前有一个高约20米的石牌坊,四柱三门,柱上横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有一块石牌,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传这是皇帝下达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当您来到寺前肯定会奇怪的问:“寺庙的正门关着,怎么进去呢?”这里还有一个故事。相传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竟然忘了回去,当他返回到普济寺的时候寺院大门已经关了,他要求开门,把门的小和尚的跑问住持大师,住持和尚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除非是皇帝来了,否则一概不开”。结果小和尚回的路上摔了一跤记成了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就是皇帝来了也不会开的,阿弥陀佛。乾隆没有办法只能从东山门进入寺内。乾隆回宫后对此极为恼怒,下了圣旨:从今以后,此门不能开。这也就延续到了现在,只有在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者方丈第一次进门时才能打开,平时的游客们就只能从旁边的侧门进入了。
大圆通殿
经过供奉着弥勒佛的天王殿,我们便可来到普济寺中供奉观音菩萨的主殿——大圆通殿。圆通宝殿是全寺主殿,高达20余米,殿内宏大巍峨,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人称“活大殿”。殿中供毗卢观音身高6.5米,妙相庄严,观照自若。大殿两旁端坐着三十二观音应身,男女老少、圣凡人神诸像,是观音菩萨在帮助众人时所幻化出来的不同样子。
在中国,观音菩萨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据佛经记载,遇到危难时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就能听到,并前往拯救解脱,所以叫做“观世音”。唐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迎牟尼佛,但却很少有人不知道观音菩萨,观音实际上已成为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宗教信仰的核心人物。
普济寺佛事活动
大家也许会怪,为什么把观音殿叫成圆通寺呢 ?其实啊,正是因为观音只要听到苦难的呼救声,便能眼观,表示“耳根通,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通”。于是“圆通”便成为了观音的代名词,其意是“不偏倚,无阻碍”,圆满通达。
与主殿两边还各有一个配殿,东配殿供奉文殊菩萨,西配殿供奉普贤菩萨,另外在法堂中还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
在古代有很明显的等级制度,您看这有三座桥分别百姓、官员、和皇帝走的平安桥、富贵桥、永寿桥。走过中间的一座,您便可以来到御碑亭,它建于雍正年间,御碑的碑文上记载了普陀山的历史。
多宝塔
多宝塔上有很多精美的佛像,所以多宝塔也称宝佛塔。每层塔的四面都雕有佛龛,里边供奉着全跏趺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造型,极富元代风格。建于元朝,是由普陀山僧人从江南带回的太湖石砌成,是那个年代的孚中僧云游募化时,得到了当朝太子宣让王等人的资助修建而成,故多宝塔又名太子塔。此塔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在普陀山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要知道寺庙有多大,就先看这个寺庙的放生池有多大,这个放生池建于明朝 “放生”,则是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融合,现在成为的一种普遍的佛事活动。
寺内风景
下一篇: 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王县长毁像护法神生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