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养生—素食是佛家的饮食特色
1.素食是佛家的饮食特色
自南朝梁开始,汉传佛教徒普遍素食,促进了佛家素菜的发展。至宋代,有了豆腐、面筋等豆制品,更加丰富了佛家素菜的内容。宋代是素菜、素点达到高水平的时期,南宋临安(今杭州)开设有专门的素食店,大理素菜、素点琳琅满目。有用豆制品、山药、菇类等巧制出的具有荤菜色、香、味、形特征的象形菜,为中国古代烹饪艺术的一大发明,其名多称为“假”,如假炙鸭、假鱼脍、煎假乌鱼等。宋元至明清,寺院素菜已能配成品位甚高的全素席。许多菜肴,以荤托素,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等,不但与荤菜形似,而且味道也略有一点相近。寺院斋厨可以用白萝卜或茄子加发面等原料制成“猪肉”,可以用豆制品、山药泥烹制出“油炸鱼”,可以用绿豆粉掺水仿制成“鸽蛋”,用胡萝卜加土豆仿制成“蟹粉”,厨师的巧思和手艺满足了人们饮食情趣上的需要。
早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小记》载:“既练……饭素食。”(祭祀祖先要吃素)《礼记•坊记》中说:“七日戒,三日斋。”佛教传人中国后,与汉地风俗习惯相结合,有了吃素的戒律。梁武帝倡导吃素,亲自写了《断酒肉文》,是因为佛教“戒杀”、“放生”思想,与儒家“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相契合。
佛经上规定,僧尼必须食素。为了强化修行者素食的决心,佛教从其经典到传教形式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楞严经》上说:“食肉之人,死堕恶道,受无量苦。”恶道指的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条经文的用意在于警告那些吃肉的人,他死了之后,再也不能转生为人,这一点是很具有威慑力量的。我们再看看大家所熟悉的八指头陀在宣传不杀生时所用的巧妙手法。他唱道:“池鱼忽泣作人语,日客日客吾语汝,我亦曾作富家子,汝曾为鱼登我俎,今我为鱼填汝肚。”进一步警示人们,吃肉之人除了堕入恶道之外,还要转生为各类畜生,以偿还血肉债。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素食观,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从生活中培育教徒慈悲的种子,种子不断地种进福田,离极乐世界也就越近了。
上一篇: 素食养生—佛家禁食肉类的缘由
下一篇: 佛家养生——养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