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调心养生
佛旅网讯 调心,顾名思义就是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养生特别重视人的心理作用,强调使用“内省法”。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境非本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非本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佛家认为事物没有美丑、好坏之分,只是因为人们的心理感受不同,才会出现差别。
佛教养生认为,人出生以来所有的苦恼和烦闷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其实在生活中找不到根据,但是人们又乐此不疲,所以人们的这种妄念最不容易被调伏。
在修禅的时候,心意容易出现上浮下沉、紊乱无序的状况。“浮”指的是身体左右摆动、心意飘浮不定、心猿意马;“沉”则指的是头部下垂、心意昏沉、大脑空白。这两种情况对禅坐都是十分不利的。调心就是要使心意不沉不浮,把气控制在肚脐当中,压制住心中混乱的想法,这样心境就会比较容易平静。
佛教养生认为,把心念调伏在不浮不沉的状态,才可以入定,但是入定之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别的情况来干扰心智,需要继续调心。入定之后,可能还会出现心过宽、心过急等情况,心过宽指的是心念散漫,身体前倾或倚在别处、心中混沌一片,此时应该坐正身体、收回自己的心意;心过急指的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胸闷胸痛、急火攻心,这时应该使身心都得到放松,设想自己体内之气向下身流动,这样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心意。
调心的目标是夺人不夺境。即心理活动要不含杂念,更不能为外界的一切事物所影响、控制,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定”。对此,佛经上有记载:“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
佛教养生认为,我们无法改变身外的环境、事物,但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属于我们自身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内心的心念、心意去适合、配合外界的事物以及改变。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佛教调心对养生的积极意义:调心主要是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增强神经中枢的协调性。比如皮层和皮层下的各级叫中枢,身体的应激状态有所降低。此时肌体对来自周围环境的各种劣性刺激的敏感性也降低,进而身体的抵抗力、免疫力及修复能力提高,因此对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