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论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论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

发布时间:2013/03/13 佛旅研究 标签:论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浏览次数:2530

摘要  武功山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文章通过对其资源概况和开发的不足的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发的思路和对策。力求打造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品牌,促进武功山旅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武功山  宗教文化旅游  开发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越来越加快的生活节奏之下,人们收获了更高的工作效率。这种高效率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空暇时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身心的疲惫。面对高度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人们为改变其生活环境,使身心的疲劳得以恢复和调整,便十分渴望以海滩、阳光和宜人气候为主的度假旅游。随着旅游的发展,单纯的度假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人们开始由观光型旅游转向参与型旅游,由健康型、娱乐型旅游转向精神型、文化型旅游。这也就是说,对于旅游,人们满足的不仅仅是“悦目”,而更侧重于“赏心”之上了。从旅游审美的角度来讲,自然景色纵然是多么美丽,但是给游人留下的仅仅是几张作为纪念的相片而已。人们只有在重新翻起这些相片时才会拾起些许回忆。另一方面,去过的风景区多了,自然会给人一种“天下名山大川一个样”的感觉,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就发出过“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叹。这主要是赞叹五岳风光的优美秀丽,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看到旅游者的“审美疲劳”呢?基于这种种原因,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就不能停留在单调的自然风景之上了。人们越来越注重挖掘人文价值这个旅游因素。在旅游过程中,这种人文因素留给游客的是记忆深刻的审美教育。这种“寓教于游”的旅游方式才是现代旅游的首选。在当今的旅游业中,宗教旅游已成为了各地着力打造的一个品牌。为了适应旅游发展趋势的需要,打造武功山旅游拳头产品,我们应该给武功山旅游的开发模式重新定位。积极探索武功山旅游价值的人文底蕴,调整好开发思路,寻找出合理有效的对策。

一.宗教文化是武功山旅游的人文底蕴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在精神领域中,它能满足人们求知、追求美、放松身心等方面的需要,宗教文化产品还能满足人们购买收藏的需求。这些特征恰恰与旅游的一些基本特征吻合在一起,具有满足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可以在旅游活动中发挥作用。宗教文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神秘性,正是这点才使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于山岳旅游来说,其旅游价值的底蕴就在于依附其中的宗教文化。古云“天下名山,僧道占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些都表明了宗教文化对山岳名气的影响。可以说,自然风光,因为有了宗教文化更增添了一份灵气。正是这份灵气吸引着众多的教徒和旅游者。武功山历来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在宗教方面的名气由来已久。可以说武功山之所以传世,并不是因为它的生态环境,而是因为它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悠久的道观庙宇。由此看来,武功山旅游的人文底蕴就在于这些丰富的宗教文化。因此,武功山旅游开发必须依托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底蕴,打好“宗教名山”这张牌。

二.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武功山的宗教文化曾经盛极一时,影响波及整个江南。据《武功山志》记载:武功山共建有3塔6亭、7阁、7楼4台和58寺庙,终年钟鼓不息,灯烛长明,素有“小南岳”之称。《安福县志》载:武功山道教始于三国时期,后发展为江南著名道场……安福佛教起始不晚于唐朝,多属禅宗,“吾吉武功,雄镇江南,实其当年驻锡之地,由唐历宋,世有高僧”(明•刘元卿《擅波罗密碑》)。

武功山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反映在宗教传说,佛教和道教史迹方面。

(一)充满浓郁宗教色彩的神奇传说。

1.山名和山峰得名的传说。大多数的名山,尤其是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山岳,其山名由来大多与宗教有关。武功山的山名演变就与道教传说有关。相传,晋朝有卢、萧二道人在该山修炼,山因姓而名为“泸潇山”。晋朝后,四川道人武氏夫妇,慕名前来此山修炼,晚年二人双双修成神仙飞天而去,名气远播,泸潇山就易名为“武公山”。之后,南北朝时的陈武帝因平定“候景之乱”,军过此山,“得山上武公神助,遂成大功”,便下令改“武公山”为“武功山”。另外,其山最高峰–金顶的白鹤峰酷似一只白鹤,伸颈展翼,振振欲飞,相传有白鹤真人在这里乘白鹤飞升,后人便在这里建了“白鹤寺”。

2.文天祥之父设坛求子的传说。据传南宋丞相文天祥之父在金顶设坛求嗣,后生天祥,为报山灵,易庵顶茅草为铜瓦,后文天祥亲书“葛仙坛”匾,悬于坛上。坛前有炼丹池,池水“香甘可以疗疾”,求嗣者多从池中摸取石子,祈求神仙保佑并降福于己。

3.佛光的传说。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此种现象是峨眉山的四大奇观之一,无独有偶,在武功山山顶也可见这一极为罕见的神奇的气象景观——佛光:武功山观音岩至金顶一线,以佛光奇观而闻名遐迩。春夏时节,每当暴雨骤收,游人常可遇见七彩的光环,即“佛光”,人动光环动,人静光环静。奇妙无比,然此奇景,可遇而不可求。

这些神奇的宗教传说,为武功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不仅吸引了众多的信男善女去进香朝拜,而且也唤起了游客们猎奇的心理。

(二)佛教方面的旅游资源:

1.九龙寺:又名胜佛禅林寺。位于九龙山九龙归槽中心开阔地,旧寺占地约4亩,分为前、中、后三殿,麻石砌墙,铁瓦覆盖。系元高僧浮屠宁州与其弟天文,诛茅辟壤所建。相传,曾拥有僧徒100余人,香火旺盛三百多年,迨至清末才衰落。寺毁僧散,现存有大量废墟遗迹。

    2、九龙十八塔:位于九龙寺右峰上。成六角,七层,麻石结构。为僧家寿终莹藏之处。现存“**塔”、“镇山塔”、“千佛塔”、“通天塔”等十座古塔可辩迹象,其余损毁,均为明代建筑,是江西最大的也是唯一0古塔群。

    3、石鼓寺:位于武功山山脚处。旧时寺庙已毁,2003年开始进行重修,设有寺门,钟楼,鼓楼,大雄宝殿等,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供有如来佛祖、观世音、十八罗汉等。寺庙主持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员、南岳南台寺大师释慈善。

    4、胜佛禅林碑:系明代青丝石版刊刻,长13米,宽07米。为泉刘邦采撰文,宁州禅师立碑,全文共计280个字。文字结构精练,书刻工整清晰。

(三)道教方面。武功山道教遗迹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算以下几个:

1.古祭坛:武功山现存四座古祭坛,位于海拔1918.3米的武功山金顶,分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均建于东晋时期,距今17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古祭坛群。这四座古祭坛不仅在研究道教文化中有着极高的价值,在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迹,是江南地区唯一以石头为材料搭建的圆穹顶式建筑,整座坛没有石灰和粘土之类的东西,处在一个连树都不能生长的大风之处,历经千载屹立不毁。

    2. 白鹤观:位于武功山金顶(也称白鹤峰),得名于古时白鹤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挤土成坪的传说。白鹤观俗称“茅庵”,供张(道陵)、葛(玄)、许(逊)等正宗道祖,同时还祀王爷、包公、雍天君、赵公元帅、李靖等神像。始建于唐代神龙年间(705年)。旧址在吊马桩后山窝处,以石砌墙,茅草覆盖,故称“茅庵”,当时专供葛仙、王爷二神像。至乾元年间(758年)迁建于山顶。几经倒毁复修,1985年又经群众修整一新。至今前来朝拜的信士络绎不绝,香火鼎旺。

    另有白鹤峰山门,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清乾隆五十八年重修(1793年)。创建后重修六次,上有横批“白鹤峰”三字,对联“万里云山齐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系萍邑刘存一先生所书。

    3.紫极宫:俗称中庵。位于海拔1360米的武功山腰。旧时,庙宇堂皇,铁瓦覆盖,占地1200平方米。供三王爷和许逊神像。原有门楣“紫极宫”巨匾和对联“紫极灵宫,无典善心难得到;仙踪法界,有心诚意可来朝”、“仙宫灵紫极,万里奔驰不畏冬寒夏暑;神明惠渌江,一心感应何分楚水吴山”现存少部,供奉神灵,可拜之。

    4.葛仙古坛,亦名脚庵。原庵毁,1984年群众集资修复。香祀葛洪,前为赵公堂,中为葛仙殿,后为玉皇宫。保存有各种石雕、木刻、铁铸神像等。中殿葛洪坐像由泥塑成,高4米,膝可坐人。今香火颇旺。

三. 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其不足

虽然武功山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有着极高的品位,并且与武功山的自然风景交相辉映,和谐一致。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们只注重自然风景的因素,而忽视了宗教文化因素的培护,使得游客成为一个“行客”。从而严重的阻碍了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武功山的旅游事业。

1.宗教旅游项目单一,开发层次粗浅。目前武功山的宗教旅游项目单一,游客活动内容缺乏。上山的游客看到的只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诸如宗教建筑、塑像等。大多数寺庙除了烧香拜佛、求签算命、销售开光的小纪念品以外,只能提供观光活动,千篇一律。由于没有以游客为主体的参与性活动,他们便感觉索然无味,这样,游客们只能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而宗教能启迪智慧唤起道德、平衡心理、重塑人生价值、益智健身、放松精神、治病疗养等功能却很少挖掘开发。这样也就体现不了宗教文化旅游的价值。

2.游客和宗教文化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大多数的游客,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其宗教知识一方面直接来自与宗教徒的对话,由于没有可供其直接参与宗教活动的项目,不能与宗教徒谈佛论道;另一方面,没有了解宗教知识的导游人员,这样,游客对宗教知识的获取没有一个桥梁,从而使游客游玩时难以尽兴。

    3.对外宣传的力度不足。虽然武功山有如此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但外界却知之甚少,还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这样便使得武功山的宗教旅游资源根本利用不起来,除了一些虔诚的本门信徒会来“到此一游”外,外面的专程来游玩的游客少之又少。而且,因为宣传不到位,也使外来的资金都难以投到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去,这样更加造成了武功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滞后。

四.武功山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路与对策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消除提倡宗教旅游是宣传、提倡宗教、甚至把它与迷信等同起来的错误观念。按照江总书记“宗教要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要求,发挥宗教在旅游中的作用。

    2.利用各种宣传平台,大造声势,推销武功山旅游产品。为了宣传武功山,可以拍摄专题片在电视媒体播放,撰写专题报道在报刊上刊发。尤其是要建好一个旅游网站,设立宗教文化旅游专栏,发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

    3.重修宗教遗迹,营造宗教氛围。武功山的宗教遗迹,虽然历史悠久,且极具建筑特色,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破败不堪。这样的景象不能勾起人们的神圣感和神秘感,从而使其吸引力大为减弱。因此,要在原址的基础上尽量依照原来的样式重修这些建筑。

4.挖掘宗教文化的内涵,培育宗教文化特色游。在道教方面,可以培育出“道教生态游”、“道教养生游”。我们知道,道教是最崇尚自然的,武功山上的天然高山草甸,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孕育了武功山的秀气,而道教文化赋予了武功山灵气,二者相得益彰。培育“道教生态游”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是追求长生不老的,为达到此目的,道教徒们提倡内修外炼、性命双修的养生之道。内修讲究的是“与人为善”,外炼追求的是“静养身心”。“道教养生游”既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此项目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发出“道教养生宴”的旅游副产品。在佛教方面,开发出“修禅旅游”。武功山的佛教属于禅宗的南宗。“禅”是梵语“禅那”的略称,就是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修禅也即通过静坐修心,达到“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境界,从而使人的烦恼得以排除,痛苦得到解脱。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禅宗思想无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保持内心平衡与精神自由的内向的精神修持方法。因此可以让游客体验与僧侣相同的生活规律,吃素食,穿布衣,参加法事活动,多行善事。通过这种参与性的旅游,游客可以感受到宗教神秘而博大的氛围,更深地理解佛教教义的精神内涵,有助于获得平和淡泊的心境。

    5.进行名人的专题研究,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历史上安福的名人很多,在佛教和儒教方面,不乏影响深远之人。如被称为“禅宗七祖”的行思,我们可以邀请宗教界和学术界的名流进行“行思禅理”研究;还有宋元丰进士,著名诗人刘弇曾就读于宝云寺。吉水大学士杨万里少时曾是安福王庭圭的高足,在安福期间曾多次到待度寺游学。明代嘉靖间,安福成为阳明理学江右派的发源地,理学大师邹守益、刘阳、刘邦采、王时槐、周嘉漠、刘元卿等人经常聚讲于境内著名庵寺,广交名寺僧侣,共研禅理心学,使安福佛学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些都是研究武功山宗教文化的瑰宝,是扩大武功山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6.寻求联合,构造吉安宗教文化旅游网络。在对外合作上,可以将武功山与玉笥山以及青原山联网。青原山是以佛教禅宗为主的宗教文化,玉笥山是以道教文化为主,而武功山则是儒释道“三教合一”。较之二山,武功山宗教文化资源显然丰富多了。这样,在大网络中,武功山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从而更有利于彰显武功山宗教旅游的特色,提高武功山旅游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竞争力。

宗教文化旅游是个新兴的旅游品牌。武功山旅游的开发,在打好“宗教名山”这张牌的时候,应该注意合理利用并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宗教的政策,处理好旅游开发和宗教管理的关系。同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明代纂《武功山志》(m)。

2. 乔修业主编:《旅游美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二版。

3.王小军著:《论南昌市宗教旅游资源开发》(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月第2期。

4.孙丰念著:《论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15卷第4期。

5.曹绘嶷著:《剖析我国的“宗教旅游热”》(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第21卷第2期。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