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有效保护
由山西省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山西省宗教局、忻州市政府、五台县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主办,由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和五台山研究会共同承办的“首届五台山论坛”,于8月12日至15日在五台山举行。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智慧·和谐·发展”。这次论坛,是五台山“申遗”成功后,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在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特别对“申遗”成功后的五台山的保护与发展,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一、五台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山西省五台山以文化景观遗产,被正式选入《世界遗产名录》。
对于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来说,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那么,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哪些突出而普遍的价值呢?参会代表一致认为,第一,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处于亚洲的中国,故是中国乃至亚洲文明的杰出代表。第二,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不同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特征,而是反映了人类宗教、历史、政治和审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不断发展的路径,是对文化景观中宗教类遗产的重要补充,且是其中最优秀和最出色的代表之一。第三,五台山这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是以满足世界文化遗产六条遴选标准中的第ⅱ、ⅲ、ⅳ、ⅵ等四条标准,而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显然,五台山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和众多的佛教造像群,全方位地见证了两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同时也为已消逝的中国皇家道场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殊信仰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杰出的见证: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和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杰出范例,它展示了我国唐代木构建筑的艺术和技术特点;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是中国传统的寺庙建筑群及其空间布局的杰出范例,它展示了典型的中心布局式景观设计的特点;五台山珠联璧合地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菩萨的崇拜信仰凝结在了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成了持续1600余年的文殊信仰这一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
五台山申报世界遗产,获得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桂冠。这既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也是一种莫大的责任。因为,保护这一遗产,让它流传久远,永续利用,造福于千秋万代,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而且这一桂冠也不是终身制,若保护不好,随时都可能被摘掉。五台山“申遗”成功并非万事大吉,后续的保护工作更为重要。因此,一定要把遗产的保护工作摆在第一位,一定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一定要在开发利用中使遗产得到有效地保护,二者的关系不可偏颇,一定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下,一定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颁布的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认真研究,严格管理,科学保护,继续推进对五台山周围环境的整治。为此,“要尽快成立 ‘五台山研究院’,组织力量,招贤纳士,加大投入,要像敦煌研究院那样,对五台山进行深入、细致、持久地研究、挖掘、保护、建设、弘扬、利用”。要以一流的研究、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保护、一流的服务,使五台山这一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发挥出一流的效益。
二、高举“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品牌,把五台山打造成国内外一流的旅游避暑胜地。五台山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一桂冠,深刻揭示了五台山的本质特征和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近现代以来五台山所获得的最高评价。
因此,论坛主持人郑重建议:“将‘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作为对五台山的定位”。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同意。他们认为,这一定位准确地肯定了五台山在佛教中的地位和其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地学价值,及其在国际文化交流、休闲度假、旅游避暑中的巨大作用,是五台山招徕客人、发展经济的最好品牌。
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这一品牌的巨大作用呢?论坛上,有多位同志就大力发展五台山文化旅游,提出了不少有益建议。比如说,五台山“申遗”成功之后,要进一步廓清旅游业发展的思路,要按照“规划为纲、市场为先、线路为形、文化为魂”的工作方针,以“完善接待体系、加强市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为工作重点,科学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宗教、文物和旅游的关系”,将“资源整合和产品整合上升为服务整合”,把五台山建设成一个交通便捷、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一流的文化娱乐、休闲度假、旅游避暑胜地,促进五台山又好又快地发展。
上一篇: 走出“门票经济” 乐山旅游可否免门票?
下一篇: 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