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发布时间:2013/03/13 佛旅研究 标签:佛教文化旅游浏览次数:1431

 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历史上有许多宗教, 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渗互容,与中华民族的民风民俗相结合,从而出现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同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佛教本身的教义博大精深,使其在一个新的文化土壤扎根以后,逐渐形成诸多中国式的佛教文化,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原始佛教教义。在我国佛教史上,伴随着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一个个佛教宗派的诞生,一个个佛教祖庭也相继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这些佛教祖庭以及佛教各宗派杰出人物讲经布道的场所,已成为后世佛教信徒们朝觐、发思古之幽情的向往所在。同时,也成为一般群众游览观光的理想去处。这样,佛教胜迹、圣地就与中国旅游业中朝觐型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旅游文化。很显然,中国的佛教文化具有极大的旅游吸引力。
  1 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
  1.1 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性。任何外来文化,只有适合于中国国情,适合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中国流传、普及,中国的佛教文化亦不例外。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和宗教观念结合在一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名僧辈出,佛经被大量翻译介绍,各种经伦学派纷然而起,寺院和石窟寺大量出现,佛教信徒人数剧增等等,使佛教势力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佛教理论由初期依附于汉文译经进而建立起了多种独立的体系,并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礼仪法规,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佛教也经由中国传往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中国佛教文化的民族独立性是显然的。
  1.2 具有雄厚的融化外来文化的能力。佛教文化并不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因此,传入中国后缺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斗争。但总体来讲,中华民族在坚守民族独立性的同时,对于外来的佛教文化,显示出其宽广的兼容并蓄的气度和雄厚的汲取融合的能力。遍布全国的寺院、宝塔、石窟等,均充分显示出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1.3 与儒、道关系密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儒、道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与儒、道)相互冲突、渗透和融合。一些主要佛教派别的基本观点已为儒家理学所吸收,佛教跟儒道思想趋于合流,儒家的报恩、忠孝等伦理观念也进入了佛教文化的核心层次。
  1.4 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中国的佛教文化,由于与儒、道文化的融合,而更趋向于哲理化,宗教的色彩日益淡化;同时由于佛教愈益走向民间,使佛教具有更多的民间信仰氛围。因此作为佛教创造者的释迦牟尼形象在民间逐步淡化,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弥勒菩萨等形象则妇孺皆知,深入人心。
  中国佛教文化的上述特色,使其有别于国外的佛教文化,充分表现出中国自己的民族特色。因而不仅具有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而且具有令外国人很感兴趣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从而形成了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2 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教本身;二是佛教艺术。
  2.1 佛教本身的旅游吸引力
  在我国,有着数量可观的佛教信徒。佛教徒们出于对佛教的虔诚,经常到寺庙去烧香拜佛、祈祷还愿,或到佛教圣地求法朝圣,从而形成庞大的朝觐人流。如号称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的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等,几乎每天都吸引着大批香客;各佛教宗派圣地朝圣游人也是络绎不绝。另外,佛教活动对广大的非信教游客亦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些游客之所以来到佛教寺庙参观游览,并不是出于对佛教的虔诚,而是因为对佛教活动有着强烈的新奇感和神秘感。可见,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
  2.2 佛教艺术的旅游吸引力
  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文化在向众生传播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靠言传身教,而是更注重于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如固定的讲经布道的场所、特定的佛神形象和特定的音乐语言。这样,就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种包含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及绘画、佛教音乐在内的佛教艺术。而其中的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及绘画则为中国的旅游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佛教建筑主要包括寺院、佛殿、佛塔、石窟等。这些建筑一般座落在远离尘嚣的市郊或者是掩映在风景秀丽的青山绿水之间。一般来说,与佛教建筑发生联系最多的是名山。而一座山之所以能够出名,往往也是沾了“佛光”的,即所谓“山不在高,有‘佛’则名”。山与佛教建筑相得益彰,互相辉映。一个沾山脉之气,一个沾佛灵之光。从中国名山的四大形成要素看,一是要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安徽黄山);二是要有宗教性建筑(如山西五台山);三是要有历史纪念意义(如江西井冈山);四是要有丰富的宝藏(如安徽铜官山)。在这四大要素中,宗教性建筑(主要是佛教建筑)占据其一,其作用不可低估。这些建筑的设计者调动一切建筑手段,在选址、布局、造型、用材、色彩等方面都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观,形成强烈的宗教气氛。如五台山、峨眉山的寺院和莫高窟、乐山大佛等,都建在高山峭壁、地势险要的陡崖处,加之密林幽谷、云绕雾罩,使人产生如入仙境之心理。总观我国佛教的寺院建筑,无一不是与自然景观珠联璧合的产物。除了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名山之外,辽宁的千山,浙江的天台山、天童山,江西的庐山,云南大理的鸡足山,台湾高雄的佛光山,山东的泰山,江苏南京的栖霞山以及其他众多的佛教名山,无一不是“深山藏古寺,幽径通禅房”,给游人提供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时空,令人心旷神怡。正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而遍布全国的佛塔则屹立在名山之上、大川之滨、古城胜地之中、寺院石窟之内。其数量之大、式样之多、建筑之美、气魄之壮,令人神往不已。据统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塔在全国有3000多座。另外,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乐山石窟等无数石窟,综合了建筑、绘画、雕塑等各类佛教艺术,向人类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佛教文化。
  伴随着佛教建筑的发展,佛教雕塑及绘画艺术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我国,几乎每一个佛教建筑内部,都有佛教雕塑和绘画存在。如敦煌莫高窟内的雕塑和绘画、四川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大佛湾之观音像、北京碧云寺的五百罗汉等,都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珍品。它们以独特的佛教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瞻仰。可见,佛教雕塑和绘画艺术,在旅游事业的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