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薪火传承的过程中,深深的浸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在人类文明的大原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已经成为不替代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佛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佛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开发佛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研究和弘扬。本文拟从佛教文化与芜湖旅游业发展关系的角度切入,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 、佛教文化与自然山水的共生共荣性
中国有句俗话:“天下名山僧占多。”蔡元培先生也说过:“凡宗教之建筑,多择山水最胜之处,吾国人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其例也。其间恒有古木名花,传播于诗人之笔,是皆利用自然之美以感人者。其建筑也,恒有俊秀之塔,崇闳幽邃之殿堂,饰以精致之造像,瑰丽之壁画,构成黯浅之光线,佐以微妙之音乐。赞美者必有著名之歌词,演说者必有雄辩之素养。凡此种种,皆为美术作用,故能引人入胜。苟举以上种种设施而屏弃之,恐无能为役矣。”由此可见,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山水风景;反过来看,凡佛教香火兴盛之处,必然游客如云。佛教文化和旅游发展已经构成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山水山水,山水在旅游观光者的心目中,无疑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享有盛誉的佛教名山古刹,既是广大佛教徒倾心向往的圣地,也因为佛教文化本身蕴藏着的无穷魅力成为一般旅游爱好者乐于涉足之处。
芜湖山水秀丽,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观光旅游者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佛教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市旅游大格局中占了很大比重。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的佛门弟子苦心经营,铸就了号称“小九华”的广济寺,江东“第二禅林”的隐静寺,“地藏菩萨道场”的三华寺,马仁寺等佛教名刹。芜湖高僧辈出,朝鲜王子金乔觉住锡芜湖,高僧杯渡一杯渡江,智通禅师和覆釜山僧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的深厚友谊,清末高僧心静参修狮子山,马仁寺僧智救新四军战士,等等,更在芜湖的山山水间留下了大量的美丽传说,所有这些无量功德,成为芜湖独具魅力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芜湖佛教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犹如一株株历久弥鲜的奇葩,雍容典雅,芬芳馥郁,给人以善的启悟、美的享受和真的归依。
佛教建筑包含了丰富的人文内容,当它们成为古迹为我们所欣赏时,其人文内涵亦融进山水风景之内,成为山水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建筑以其特有的形式美给山水增添了特异的声色和韵致。这里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指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色彩上,寺院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真是:“动人****无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试想,马仁山、隐静山没有马仁寺、隐静寺,赭麓没有赭塔,那山水佳景不知将会逊色多少了。
寺院内进行法事时,香烟缭绕,法器齐鸣,又给游人带来味觉与听觉的快感。尤其是那寺院钟声超逸淡远,常常让游人尘念涤尽,心境空明。寺院内的梵声自然也就成了山水美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拓和延伸了山水美的意境。《增一阿含经》云:“昼夜闻钟开觉悟。”佛经中还常用响声来比喻虚空,钟声正好符合这一可闻而不可实求的特征,可使人联想到虚空之理。当你漫步于幽静优雅的山水庭院的时候,那具有动感的钟声撞击起来时,恰恰与寺院的静形成对比,悠扬的钟声将会使寺院环境显得更为幽静
深远,从而创造出一种空寂静雅的审美气氛, “万赖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当你游毕山寺,踏上归程,一轮红日缓缓西驾,远远传来寺院的晚钟,你不知不觉就会舒心惬意、身心俱净了。这就像电影中的画外音一样,听起来空空荡荡,但却又实实在在唤起了你对山寺景色的回忆,更激起了你丰富的想象。此时,惟有此钟声的加入,寺院山水的胜景才是完美的。
二 、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以及浩瀚的非物质文化资源。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皖南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佛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优美旋律、宁静平和的风格吸引了人们,不仅深受信徒的喜爱,成为举行佛教仪式和欢庆佛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外民众的青睐。佛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随着电影、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发了旅游者的旅游热情,而电影《少林寺》的上映,更直接使少林寺成为经久不衰的旅游胜地。
三、旅游业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佛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无疑促进了佛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恢复。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佛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佛教四大名山”之称的九华山恢复了佛事活动,佛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佛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佛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佛教文化遗产,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佛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佛教知识,使佛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佛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佛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佛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使得一些佛教节日、仪式、用品、教规、音乐和饮食逐渐地传播开来,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佛教文化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负面影响。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佛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佛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会给佛教文物古迹造成一定的损害。如峨嵋山金顶,198l年旺季时游客蜂涌而上,一些年轻人竞劈寺庙床板、扯草垫来烤火;食堂的饭碗也被搞得一个不剩,三天之内,仅金顶一处就造成直接损失一万元。游客造成的火灾使峨嵋金顶付之一炬。再如驰名中外的佛教石窟敦煌壁画也由于人数的剧增,游客的呼吸和汗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而引起大量油彩剥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旅游活动的发展对佛教文化也有一些冲击,如一些佛教独有的教规、仪式慢馒地失去了神秘感和独特性,有的甚至变成一种纯商业性的娱乐活动。
如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切实解决的。有的佛教名胜古迹已制定出相应的保护条例,如在佛教旅游区范围内禁止乱扔乱涂乱刻行为;禁止游客烧烤、野炊、砍伐树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对各种宗教雕塑、壁画摄影;限制游客人数等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总之,不能“保”了旅游,而“丢”了佛教文化遗产。
四、关于佛教文化与芜湖旅游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芜湖处在快速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为弘扬佛教文化、振兴芜湖旅游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浅见。
(一)、加强管理,提倡有益健康的佛教文化旅游。佛教名胜古迹的开发具有保护传承宗教文化和发展旅游业双重意义,对此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认真执行,严格区分正当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的性质,不能让非法宗教活动在宗教名胜古迹区内得以进行。
(二)、加快佛教文物古迹的修复和保护进程,恢复历史规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一些原因,芜湖佛教建筑损毁严重,造成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在进行佛教文物古迹修复与重建的时候,应尽量保持其历史原貌,坚持“修旧如旧”,切忌“整旧如新”佛教文物古迹应与周边环境、自然景观相互辉映,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我国一些地方在开发佛教文物古迹时,在佛教名山胜地随意架设缆车,匆匆上下,游客既无法领略攀登的特有感受,削弱了旅游的吸引力,又破坏了山岳的“神气”。总之,一是要注意保护宗教文物古迹原有的价值、意境和特点;二是要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两者不可偏废。我坚信,经过诸多有识之士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江东佛教文化一定会再现辉煌,并进而促进芜湖旅游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佛学理论研究,促进佛教研究向高层次、纵深化发展。如举办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形成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推动佛教文化的发展,提升芜湖佛教的地位。提高鉴赏水平。如创办以弘扬佛教文化、进行佛教学术探讨为主旨的学术刊物,逐步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开展佛学理论研究的时候,要坚持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相互融会;要特别注意把佛教文化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大视野下进行考察;要注意寻求佛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点。
(四)、组织以体验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旅游,立足长远,创立品牌。
(五)、加强宣传力度,造出声势。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影视、vcd、互联网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对芜湖佛教旅游景点进行专题“包装”,变“藏在深闺人未识”为“一举成名天下知”,吸引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