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事件:旅游开发应尊重住山隐修的历史传统
作者简介:圣凯,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2014年春节前夕,大理州政府为了提升、规范鸡足山的旅游品质,拆除隐修者茅棚。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鸡足山所有寺庵集体闭门,对外称“七天专修”;与此同时,山上两条香会街的27家商户也闭门谢客,食宿均不对外营业。事件很快通过网络扩散,引发外界关注。这也是鸡足山自有僧人开山以来,第一次全山寺院紧闭山门。有人评价,这次鸡足山事件让大众看到了扭转挟佛敛财洪流的转机。
旅游开发应尊重住山隐修的历史传统
人是群居的动物,可是都需要有时间独处。而且,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能从独处中变得更有智慧、仁慈,这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遇到中国终南山隐士后的感叹。他在《空谷幽兰》一书中赞叹隐士们是他见过的最幸福、最和善的人。当《空谷幽兰》出版后,中国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这一群体的存在,人们也不断前往终南山“寻隐”,去追寻“独处”的乐趣。
不仅终南山有悠久的隐居传统,其实全国名山大川都有,尤其是在佛教、道教的名山中。今年春节前夕,云南省大理鸡足山的隐居茅棚因为被强行拆除,从而获得人们的关注。依佛教的传统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大弟子迦叶入定在鸡足山,元明以来,在鸡足山逐渐形成了以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成为佛教著名的名山圣地。鸡足山隐修茅棚古来有之,住山僧与当地民众从来各得其所,相安无事。海拔3359米的象王峰是茅棚的核心区,整个茅棚区的面积有1.5万亩,现有8个茅棚、3个山洞,常年有僧众住山修行。当全世界都对中国隐士们表示出无比的赞叹与崇敬时,大理州政府相关部门却拆除隐修者茅棚,驱赶僧众。于是,旅游经济发展、保持传统文化、宗教界自身利益的矛盾一时凸显出来。
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提出“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拆除鸡足山隐修者茅棚区,就折射出政府相关部门对住山隐修的个体精神、历史传统和社会意义认识不足。
无论是独处深山,还是深隐城市丛林,乃至“隐于宅”,都是对现实一定意义上的反思。孟子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我想无非是人的反思能力与行为的道德约束力,这是人类能够产生哲学、宗教、科学等文明的根本原因。住山隐修者面对自身生命的有限性与欲望的颠沛流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他们特立独行,卓尔不群,仍然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他们乐山乐水,悠闲适意,在幽深僻静的山谷,给自己和别下留下一片清净天地。难道这样的生命实践不值得我们去赞叹和尊敬吗?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对所有人的生命选择给予自由与尊重,而不是去驱赶海拔三千多米高的住山隐居者。
隐修是世界各大文明、宗教的共同现象。佛教的隐修传统来自印度。因为鸡足山相传是迦叶尊者入定的地方,历代许多修行者都继承大迦叶尊者倡行的头陀家风,住在树下、冢间、茅棚山洞等寂静处。千年来,住山僧与当地民众从来各得其所,相安无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鸡足山的茅棚区和隐修僧,乃至各大隐修聚集区,都应该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加以保护,而不是被拆迁。
2013年,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10部门发布《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旅游和经济不是宗教的主要社会功能。佛教的社会功能应该是心灵安抚、弘扬社会道德、慈善救济。佛教界要集中精力去从事弘法、教育、文化、慈善、国际交流等,而不应该去配合地方而发展旅游经济。所以,尊重佛教界的历史传统,遵守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保护鸡足山的隐修传统是大理州的责任与义务。
隐修不仅是个体精神解脱的行为,也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更具有反思参照的精神意义和现实影响力。住山隐修对社会各界和普通大众来说,一方面能让大众看到中国传统精神的真实实践,所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达则兼济,穷则独善”、“逍遥自由,远祸保身”,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活生生的“教材”;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便是对欲望的世俗方式的一种“批判”与“警醒”,能够从他们身上反思自我生命的不足,从而愿意去改变自我、提升自我。
人民要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首先要尊重有信仰的人,保护千年的隐修历史传统,多给国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一方净土,给隐修者安定的修道家园,这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与实践,值得有关方面反思与借鉴。
标签:蝉友圈 佛旅网 佛旅研究 鸡足山朝圣 旅游开发 住山隐修 历史传统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西藏朝圣 五台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华寺朝圣
上一篇: 心律法师: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下一篇: 文学到政治:佛教的影响深入中国人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