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净法师:浅谈禅宗禅净双修盛行的因素
前言
近现代的中国汉地僧伽基本上是五家禅的传人,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没有禅宗就没有现今的佛教。无论是深居密树老林中的古刹旧堂,还是浅寄繁华闹井中的高阁丽寺,只要有出家人,几乎都是禅宗的传嗣,然而我们也可以毫不掩饰地说汉传佛教又是归及净土的佛教,无论大寺小庵佛门四众弟子一见了面,无不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在面对一些恶徒或骂詈时,口称“阿弥陀佛”,在突然遭受某些惊吓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大喊“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已成为佛门及信众弟子的习惯语言,成为或祝福或祈愿或表态的代名词,包容无限感情和含义。我们知道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心外无法,而阿弥陀佛名号所代表的是西方净土信仰,从原则上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净土思想是如何与禅宗合流,禅宗又是如何走上这条合流道路的问题就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将尝试着做一些阐述。
一、禅净双修的盛况
古代高僧有诗说:“动地惊天勤念佛,槌门打户劝修行,问渠因什么如此,只怕众生人火坑。”禅门高僧除了禅悟同时大力倡导念佛法门。这种禅净双修的思想早在北宋时的永明延寿就已提出,永明延寿开禅宗禅净双修的端绪,他在《禅净四料简》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从此禅宗走向禅净双修的发展方向,迄至明清,这种风气达到盛极,有“昼夜六时声不断,满门风送白莲香”的风景。净土思想普及民间和佛教各宗各派。禅宗虽然仍是社会主流,但其特色已有所改变,禅僧普遍重视净土信仰,并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趣,如果说元代《净土或问》中所说的“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一句有言过其实的嫌疑,那么明清普遍推行的禅门日诵中归敬西方净土之事则无可推翻。作为禅门传嗣,永明延寿以后历代禅师多以净土为归,倡导禅净双修,元代以后,双修风气盛极。提倡禅净双修的禅师则多不胜数,其中主要人物有丽水盘古、中峰明本、天如惟则、北涧居简、善继绝宗、自缘会堂、梵琦楚石、显示警庵、无愠恕中、普智无碍、憨山德清、蒲益智旭、云栖株宏、悟本无际、紫柏达观、惠通大阐、月江觉净、鼓山元贤、为霖道霈等等。
明本主唱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曾作《怀净土诗》一百零八首,《劝念阿弥陀佛》及《怀净土》十首,《怀净土诗》中说:“禅外不曾谈净土,须知净土外非禅,两重公案都拈却,熊耳峰开五叶莲。”明初最负盛名的禅师楚石梵琦自幼兼修净土,后名其室为“西斋”,撰《西斋净土诗》三卷,倡导念佛。普智无碍禅师作《阿弥陀经集注》解释净土思想,惠通大阐、月江觉净都依念佛之公案而契悟。明末四大高僧皆参禅有悟,也皆弘扬净土,蒲益大师参悟后专弘净,被誉为净土宗的第九祖。他依天台阐释净土,别树一帖。云栖株宏,着有《阿弥陀经疏钞》、《往生集》、《净土疑辩》等等,他在《弥陀疏钞》中认为《阿弥陀经》正摄顿教,兼通终教、圆教。由于清凉以禅为顿教,所以这就显示了禅净二宗归一。蕅益大师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众生念佛不过是念佛心内的众生,众生是诸佛的众生,这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义,这种思想多多少少还保留了禅宗的原貌。相比之下,禅师的净土思想就更浓厚了,他在倡导兼修净土法门时公开说明西方净土胜于唯心净土,并说西方净土是大海,唯心净土只是海中一隅,念佛是全潮,参禅是浮沤,此禅净之比照大有贬禅扬净之意。鼓山曹洞宗的永贤禅师也把净土放在禅宗之首,他说:“参禅之功,只贵并心一路”,即修行要求,一门深入,又说:“求其修持最易,人道最稳,收功最速者,则莫如净土一门。”既然修行要求一门深入,而净土又最有保障,那么言外之意就是参禅不及净土了,这种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禅宗已经让位给净土了。总之,元朝以后,禅师兼修净土者多不胜举,禅净双修的思想已经达最圆满的顶峰,代表中国汉传佛教两极思想的禅净二家融合一起,至今仍为汉传佛教的修持主流,甚至流传海外,直接影响了朝鲜的晚期禅宗、越南的莲宗和日本的黄檗宗等,影响巨大,流传深远。
二、双修在实践上的表现
禅净双修的实践从严格意义上讲有参究念佛禅和单纯念佛禅。参究念佛禅是在禅宗参悟本心的基本修持方法上融合净土的称念佛名,即把参话头和念佛结合起来,引入禅修的实践中,通常是以“父母未生我前,哪个是我本来面目”为话头教人起疑情参破,在参禅时并行持念佛名。如明末的慧经无明禅师所讲:“念佛心须猛究,直下念中追本有,非因念佛得成佛,佛性自然常不朽,剔起眉毛须自看,瞥然亲见忘前咎。”把净土宗所念的佛号与禅宗之能念人的本来面目结合起来,用念佛来怀疑念佛之人,使参禅者全身心处于疑情中,并使之不断增长,达到参破疑情堪破念佛者本来面目的目的。所谓单纯的念佛禅是直接把阿弥陀佛当作话头来参究。如《笑岩集》卷三记:“向无依无著干净心中,惟提一个阿弥陀佛,或出声数念,或心中默念,只要字字朗然,如黝黝念举不熟,则勤出声数或十声,或三五十声,一切切定,仍旧牙齿相着,鼻息调定,两眼微开,如坐禅式。”,如此把佛号当作话头,又参又念,便可开悟。“竭诚一念力全提,似梦全身堕水泥,拽开念头忙眨眼,桃花笑人武陵溪”一诗,就是一首说明由念佛而人禅的境界,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念佛心上达到豁然开悟。
三、历史对峙
然而,禅宗历来是不满净土思想的,禅宗六祖曾经讽刺修净土者,他说如果东方人造罪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罪要生到何方去呢?故就禅净二家的关系看,曾一度出现对峙的局面,禅宗人常说“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反对净土宗的念佛往生说。禅法源自西天灵鹫山,相传一次聚会时,释迦牟尼佛突然手拈一朵花,启示在会大众,只有尊者迦叶悟解其义并报以一笑,禅法由此产生,迦叶尊者把他所得之禅法传授给弟子阿难,师师相授经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传至中国,又经五祖传法慧能大师,慧能大师把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门口号,至此禅宗渐盛。尊者笑什么,我们不知道,也许除了佛与迦叶之外没有人会知道,但是我们清楚的是这种禅法的应机者必须是个上根利智者。禅宗是主张顿悟成佛的,而净土是佛陀为了慈愍末法钝根众生所施舍的方便法门,二者风格迥异:禅宗标榜心外无法,净土却声明实有西方净土,在从此世界过三千大干世界的地方。在修行欠ㄉ希谇康黛蛐扌校丶谟凇拔颉保煌磷谌辞康鞒泼罘穑丶谟凇澳睢保混诜炊孕狼笪鞣剑崂胂质赖娜∩幔莱鍪兰涞慕缦蓿衔馔巡焕胧兰洌煌磷谌囱细袂志煌劣肫牌攀澜纾廊±职睿嵘徭镀牛混诟静怀腥峡凸凵系姆穑灰悦餍奈。晕螅蟛蛔懦揪常啪潮闶ケ纠疵婺浚煌磷谌粗髡判木扯灾牛苣钪挠胨钪鹗嵌且唬莆澳芩鹑弧薄l欢宜坪鹾苣鸭嫘藁蛉谕ǎ侨羯钊肓阶诶锊阍蚩杉渲曰岷狭鞒晌谛蕹种髁鳎⒎桥既唬纱幽谕饬礁霾糠址治觥?/span>
四、双修的因素
(一)内在条件
从根本上讲,禅净两家都追求成佛,目的一致。净土宗虽仗佛力往生,却也不无条件地需自己的信愿行,即也须自己努力,而禅宗凭自心开悟,但也需要祖师们的启示和引领;禅宗虽以心外无法为宗旨,但是从三性观上,圆成实的无所执着并不妨碍依他起的客观缘起。禅宗与净土宗虽然互非彼此,但从二家的固有理论或究极义理看都有相通或相连的一面。
1、禅净本身的理论联系
从禅净本身的固有理论联系看,净土的思想虽渊源于佛陀时代的念佛与升天的思想,但由于在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时代是出家僧团领导整个佛教,而偏于在家众信仰的净土自然隐没无光。《般若经》译出后,因为《般若经》中有与净土相应的思想,而禅宗五祖以下皆以《般若经》为所依正典,故禅净之间的联系就突出了。究其实,禅宗从道信开始,就引用了“一行三昧”,所谓一行三昧在《文殊般若经》卷一有说:“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就是说一行三昧就是专注于无差别的法界,达到念兹在兹,一心不乱,这与净土宗所要求的“系心一佛”念念相续的境界相同。《文殊般若经》又说从称念佛名人一行三昧的方法即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向,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如是人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河沙诸佛法界无差别。”这就是说,系心念一佛号,念到功夫深切就能明心见性人一行三昧。从这里看,念佛其实是禅宗人一行三昧的前提方便,同时净土的实相念佛即是人第一义心,本属于禅,所以禅净能够相即相人,互摄互融。
2、究极义理相通
从大乘究极义理看,禅宗所欲明见的自心佛性是真如实相乃至佛的同义词,净土宗所念之阿弥陀佛梵文原意为“无量光”、“无量寿”,这是对真如实相的形象化、人格化表述。净土宗常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就是说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即是自心的心性显现。达摩东来,禅宗传人东土而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达摩禅凝神壁观,圣凡一如,原与念佛的方便不同,但是从净土宗所修的念佛法门高层次看,也须观佛法身,观实相,明见真心乃至见道证果才能往生上品。又念佛与修禅之法虽不同,但念佛念到意马归槽,心猿人洞,我心、佛心融而为一,说净是禅也未尝不可。
禅净本身有着兼通之处,只是各宗的侧重点不同,偏向于明心见性的为禅宗,偏向于明心见性前的净心工作的为净土宗。净土宗要求从信愿行即外在的人格化形象化的西方净土人手,以信愿行为基础,从系念佛名渐次循进,当念到一心不乱,念而无念时就可达到最终之见自本心即成佛了。而禅宗在未见到自心前也是需要漫长时间的净心过程,虽然真正悟时所用的时间只有一刹那,但是没有前面的准备过程就没有后面的顿悟结果。从所站立场看,二者只有前进路上的不同点而已,禅净两家侧重点不一,但是彼此又有联系,这是他们可以相融互补的内在条件。
(二)外部因素
从外部条件看,促成禅净双修盛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兼修净土为禅僧提供解脱保障
从佛法的修持说,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显得比禅宗更简易有保障。出家人修持佛法最终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乃至成就佛果,相比之下净土宗的修持方法比禅宗简易,而且最重点的是它对能修此法门人的根机没有严格限制,童叟皆宜,三根普被。清代僧人悟开法师对净土法门简易的含义作了分析,在他《念佛百问》中有说:
简易之语,其意有二:“一则就中下之根,说要截断轮回,往生西方,永超生死,只消专志念佛,心不颠倒,不论贤愚,皆能成就,故云简易;一据六度万行,抵劫熏修,方成佛道,今则六字洪名,不拘久近,果能正念分明便得弥陀接引,托顶莲胎,但臻不退,岂非简易?”
悟开法师所说的简易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即使是中下根的人只要一心念佛,就可往生净土;二是说不同于繁杂的修行。长时的功行积累,只要口念佛名,临终之时便会感得阿弥陀佛前来接弓/,进入西方极乐世界。正如净土宗人张师诚评论说:“唯持鸿名,顿了生死。如单方治病,一日之修,功超永劫。”只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顿丁生死,好像单方治病一样,直接而且简要,故净土宗人称自宗念佛往生为“横出三界”。所谓“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问学业有无,如潭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即横出,是指只要念佛,就可求生净土,如同官宦家的子弟,凭靠祖父辈的力量,不管本人有无学问,都能做官,又如皇亲国戚,凭借国王的恩泽关系就能官居高位。这虽然只是一种比喻,但却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净土法门对修持对象的要求的宽松性,只要一心念佛,不管资性高低都能解脱。相对之下,禅门修持方式的成就几率就渺茫多了。禅宗依仗自力成佛,标榜“教外别传”,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宗。特别是慧能之下,要求自力成佛,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及到极点,他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迷悟只是自己的一念之间,自心一念觉悟就是佛。又说: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明确说明要从“自心”上下功夫,这种禅悟并不容易。“譬如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
禅宗突出强调通过自力顿悟的方法直接进入佛陀的境界,如《坛经》中说:“菩提般若之知(智),世人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照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众生本具佛性,只要以智慧观照,佛性就会开发出来。然而具备这种观照智慧的必定只有少数的上根利智者,相对于大多数中、下根的禅门中人来讲,这种观照之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多数人无法保证自己这一生能否开悟,对于生死大事,没有把握,只要生死未了,那么流转三界,甚至堕入恶趣也不是不可能的。而净土宗只要称念佛号就可以感得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具有保障性,所以禅师在禅修的同时多也念佛回向往生西方,或者干脆用念佛方式来修行,将念佛与禅宗参禅的修行有机结合在一起,既不失却禅宗身份,又能保证万一没有参悟也不至于流转生死,这是禅宗之所以盛行禅净双修的另一因素。
2、兼修净土是禅宗发展的契机
从禅宗自身的发展看,禅净双修是解决禅宗衰败的出路。禅宗发展到弘忍,开衍出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的南顿北渐二派。神秀一派,传脉不久就衰没,慧能的南宗禅逐渐主导整个禅宗。中唐以后,由于“农禅并重”的创行,禅的意义也不断扩大,不一定要静坐敛心才算禅,道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挑柴运水、吃饭穿衣等平常动作,也都是禅。相对于表相的戒行,禅宗更注重无相心戒的奉持,只要心不犯戒,念兹在兹,也就不一定要拘束于形体上的言行。特殊的环境背景保障了禅宗的稳定发展,同时也造就了禅宗特有的随缘任运,逍遥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任运与自然自有其深刻的内涵。后人把这种逍遥与豁达的程度进一步推到更高一层,迄至五代,禅法大盛,五家七宗相继成立,实现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但同时禅门的呵佛骂祖,棍棒交加等的独特教化方案也逐渐暴露出一些负面影响,成为禅林衰弱的直接原因。
五家各以独特的创新方式诠释禅理,教化众生,或棒棍雷喝或骂佛呵祖,机锋锐利,激烈峻峭。其用意无非是为了引导学人,使之从中猛然醒悟,达到见性成佛的目的,但是由于修禅者的品类不齐,许多禅师没有因此开悟,只是学到禅家的皮毛,既不读经,也不坐禅,呵佛骂祖,胡言乱语,他们不懂祖师的用意,只是机械性地模仿。这种东施效颦的现象在五代时就已存在。临济义玄禅师在接引禅众时总是大喝一声,门人不解其义,也都学其喝,为此义玄禅师还呵斥他们说:“汝等学我喝,我今问汝,有一人从东堂出,一人从西堂出,两人齐喝一声,这里分得宾主吗?汝且作么生分,若分不得,以后不得学老僧喝。”尽管如此,机械模仿形式的禅门流弊还是流传开来,昔日祖师的特殊应机方式渐渐成为一种游戏,禅林日渐冷落,迄至明清,狂禅泛滥,《西方合论》中戴:“五叶以来,单传期盛,迨于今日,狂滥遂极,谬引惟心,同无为之外道,执言皆是,趋五欲之魔城。”针对不明根本的盲目效仿,明末无贤禅师也指出:“如今有等人,只弄虚头,向古人公案上穿凿,学颂,学拈,学答语,向前或喝或棒,擎拳竖指,从东过西,拂袖便行,推倒掸床,转身作女人拜,打个筋斗出门去,此等虽是古人已用三昧,今日种种相袭,便成恶套了也,如何是佛法……”明末禅林流弊严重,加上一些其他问题,单纯意义上的禅宗已是强弩之末,不穿鲁缟了,而净土法门此时正值盛行壮大。净土信仰普遍深入民间,当此之际,吸收其他宗派的长处,尤其是兼修净土,成为禅宗发展延续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毅然打破门户之见走上禅净双修之路,这是明清禅宗双修之风盛行的又一因素。
由于禅师的弘扬和身体力行,禅净双修风靡教界。但也因为禅师以禅宗的身份弘扬净土宗的思想,禅宗也就更显衰颓了。尽管后来也有些禅师欲图重振禅风,但都没能挽回禅宗的昨日光彩,毕竟净土思想已深入禅宗各派,禅净双修的局面不是少数人的能力所能改变的了。
结语
禅净二家,一家主张自力成佛,一家要求凭仗佛力成就;一家以无著为宗,一家以系念为行,代表着佛教界的两极思想,彼此从对立到互融,成为一种修持的主流方向,直到现代依然没有跳出这个范围。回顾现今佛教界,大多数禅林都已渐渐成为净土念佛的道场,相对于“禅七”来讲,大家更熟悉的是“佛七”,从根本上讲纯粹的禅林宗风已经了无痕迹了,剩下的只是禅宗传嗣的身份,然而作为一个学佛者,追求的最终目的无非为脱离生死,只要有助于自己的修行解脱,修禅修净又有什么关系呢!
标签:蝉友圈 佛旅网 佛教朝圣 佛旅研究 禅净双修 盛行原因 明净法师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西藏朝圣 五台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华寺朝圣
上一篇: 中国宗教界的“新媒体”时代
下一篇: 陈绿平: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