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塔的基本结构
古塔的种类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大体相同的,一般都具有地宫、基座、塔身、塔刹四个部分。
舍利塔的下面一般都建有地宫,以便埋藏舍利和供奉物品。塔基是一座塔的下部基础,它覆盖在地宫的上面,又是承托塔身的基座。
塔身是古塔的主体部分,前面所讲的古塔的几种类型,主要就是通过塔身的形制来区别划分的。塔身的内部结构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塔身的层数绝大多数都是阳性数目的一、三、五、七、九、十一、十三等,而以二、四、六、八等偶数为层的极其少见。
塔刹是塔身上部的塔顶部分,刹是梵文的音译,它含有土田、国土、佛国的意思,所以佛教的寺院也称作刹。将塔顶部分命名为“刹”,则似乎带有佛教世界的象征意义。一般造型规范的塔刹本身也是一座小覆钵塔的形制,也可以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座一般由基座和仰覆莲组成;刹身则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杆,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的形象很像上下相叠的圆环,它是表现佛塔崇高、受人景仰的标志,中国古代传统的俗名又叫作“金盘”和“承露盘”。相轮的层数是多少不等的,少的三、五个,多的可达数十个,都是奇数的。有的塔还用相轮的多少来表示该塔的等级与高低大小,而一般来讲,大塔的相轮多而大,小塔的相轮少而小;在相轮的上面,仍然是穿套在刹杆之上安置圆光、仰月、宝珠等,共同组成了刹顶部分。在塔刹的下面,有的还设置了天宫,专门用来珍藏和供奉舍利、供养物品等。有的塔在修建之时,还把一些佛经作为释迦牟尼的法身舍利砌筑在了塔的墙壁之中。
中国古塔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大体可以分为木、砖石、金属、琉璃等几种。木塔主要流行在东汉、魏晋与南北朝时期,是用汉民族传统的木结构方法建造成的。砖石塔是唐代以后兴起的,是用垒砌、发券、叠涩等方法建造而成的,中国现存的大部分古塔都是属于这种建筑类型。宋代以后,人们有时候喜欢用雕模制范的方法来铸造金属塔。而用琉璃砖瓦砌筑的古塔,更为塔身的外表增添了一份璀璨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