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的来源
在中国语文中常见到“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大和尚敲一天钟”等俗语,有“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寓言故事,甚至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的歇后语,可以想见“和尚”二字早已深人中国人民生活之中,所以一般人无法想象“和尚”一词竟然是外来语。
和尚的梵文原因是upadhyaya,传来中国之初就有各种音译名,邬波遮迦、邬波陀耶、郁波弟耶、优婆陀诃、摀波驮耶、摀婆地耶等。摀波的意思是“近也”,地耶的意思是“读”。摀波地耶的本意是“弟子所亲近习读的尊师”。同时,有人认为意译比较好,以他能教离出世业而称为“亲教师”,有人译为“近诵”,也有人译为“依学”。公元四○五年被后秦迎至长安城奉为国师的鸠摩罗什把这句外来语意译为“力生”。据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如果当时大众传播媒体发达些,采用什师的统一译名,则后世就没有“和尚”一词了。
据着有“一切经音义”的唐代西明寺慧琳法师(疏勒国人)说:“和上谓之摀波地耶然其彼土流俗谓为和上、殟社。于阒、疏勒乃云鹘社,今此方讹音谓之和上。”原来摀波地耶在印度一般人俗称 khosa,音译为殟社。其实当时由此音译的还有和社。和阇、乌社,经二讹三讹之后讹成了和尚。羯磨也做了类似的解释说:“自古翻译多杂番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耶迦,传至于阒翻为和尚,传至此土,什师翻为力生。”
在佛教各宗派中,律家用“上”字叫“和上”,其余多用“尚”字叫”和尚”。
既然是音译的外来语,写成和上或和尚都是一样的,但却有人望字生意、附会一番,聪明智慧如明代的李卓吾也难免掉入陷阱。他在“玉簪记”裹说:“千里相聚曰和、父母还拜曰尚。”,今天我在这里笑话前人,将来难免有人称我胡说八道而笑话我吧?
“寄园寄所寄”记载,尚书霍韬,曾经想占用寺庙当作假日别墅,要县长把和尚赶走,和尚离去前在墙壁上题诗:“学士家移和尚寺,会元妻卧老僧房。”霍尚书看了很惭愧就不强占寺庙了。这是绝佳的抗议文学,也是和尚自力救济的典范。
编辑:秋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