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临终关怀 > 看《佛说死亡》有感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看《佛说死亡》有感

发布时间:2012/11/07 临终关怀 标签:《佛说死亡》有感浏览次数:1723

     在人类世界中,生、老、病、死是人生中不可抗拒的,而在这四者当中死亡是最令人生畏者,也是所有宗教和哲学不可回避且历史弥新的问题。
     死亡虽直观的表现在于其社会属性,同样立足于现实人生,儒、佛、道三者的视域不同,导向了不同的死亡观和超越方法。
     儒家学说的目的是修身治国,用人性来超越自然生命的生死,生死视域仅限于人生,而关于死后世界则是存而不论。可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圣人。有存在着推崇生命价值道德性而轻视生命存在本身价值的倾向。
     道家的学说目的是顺应天道,以顺应天道来超越自然生命的生死,把国人的生死视域由社会人生扩展到宇宙世界,将生和死作为平等的研究对象,倡导“生死齐一”最高境界是与道合一,但却未提及死后世界。
     佛教的学说目的是觉悟成佛,用最高境界精神超越自然生命的生死,最高境界是涅槃成佛。佛教与儒家的教化功能异曲同工,却又突破儒道二家的命定论传统,最终指向体系严谨的超越途径和终极境界。因此“了生脱死”成了佛教解脱的另一个代名词。
     佛教开宗明义解决死亡问题,对人生、社会、宇宙等的探讨都围绕生命解脱主题而展开。对死亡的认识是佛教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石,青春年少可享受荣华富贵的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目睹人生的生、老、死四相,意识到人生的局限和生命的短暂,从而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的大道是他创立的直接动因,所以解决死亡问题是佛教的首要问题,死亡之苦是佛教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苦”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精神或情感上的痛苦,泛指精神上的逼迫性,即烦恼,存在于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那么为什么会有苦呢?则因为死亡的起点—无明。因为无明而堕落,因为无明而拥有生死、轮回。
     生命并非实存,变动无常,人生之苦的本源就在执着变动的生命力为恒常。
     死亡超越是佛教死亡观的中心,同时也是佛教死亡观的宗旨。那么解脱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是“识”,识即是“五蕴之一”又是“十二因缘”之一支,指向自性,埋葬着死亡解脱依据。
     那么佛教死亡观超越方式是什么呢?净土的是念佛,拜忏等,而大乘的则是念死,身观等。
     佛家死亡观不但为中国文化带来耳目一新的死亡学说,开启了全新的死亡思维,更是影响了中国传统的丧葬。佛教仪轨介入了丧葬仪式,并逐渐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忽视死亡,我们无法活出完整的生命;当我们接纳死亡进入我们的生命时,我们也便扩大和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人得到解脱。一旦精神得到解脱,就能够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佛教要人修行,认为通过各种修行,最后就能人能够达到涅磐的境界。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