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东土二祖——慧可
慧可生平
慧可,一名僧可,俗姓姬氏,虎牢(今河南荥阳)人。他是天竺禅师菩提达摩的入室弟子,在中国禅宗史上,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
慧可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年青时业儒,饱读经史,后来皈依佛教,精研三藏典籍。曾入京城与人交流学问。当时佛学界思想比较守旧,门户之见、派系之争相当严重。所以慧可虽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终因无所师承,而受到盘踞高位的僧中令望的非难和冷遇。他怀才不遇,只得退归旧里,默默地艰难地独自探索着佛学的精蕴。
求师学法
约莫在他40岁时,菩提达摩大师来到魏境,在嵩山至洛阳一带游化传道。慧可与另一僧人道育,与达摩接触后知道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便虚心地奉达摩为师,追随在达摩左右,周到地为他营办衣食,竭诚加以照顾服侍。如此经过四五年之久,达摩为他们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便把自己禅学的精髓传授给他们。其要点是“壁观”和“四行”。“壁观”又称“理入”,认为一切含生都具有同一真性,只是受到虚妄的“客尘”障蔽,才陷入迷误,不自知自身具有真性。因此要通过凝住安心,使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悟入实相,从而达到无自无他,凡圣等一,与道冥符,寂然无为的境界。这种方法偏重于理论思考,也叫做“藉教悟宗”。“四行”就是“行入”,属于日常行事的实践,具体内容有“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种,主旨在逆来顺受,无欲无为,求得心境的平安适道。
慧可向达摩学习了6年,透彻地理解了大乘空宗的要义,达到了理事兼融,苦乐无滞的境界。也许是他在学习中比道育更专诚更敏悟,所以最后达摩决定将慧可作为自己法系的继承人,传授给他4卷《楞伽经》,嘱咐说:“我看中国境内,只有《楞伽经》最适宜传播。你依照此经修行传教,自然可以济度众生。”慧可牢记老师的嘱托,认真地实行“壁观”和“四行”,同时认真地按照《楞伽经》的宗旨行事。
弘扬禅学
达摩逝世后,慧可埋名隐迹,在黄河沿岸一带行道。然而由于他早年树立的好名声,还是有众多的道俗信徒想方设法探听到他的行踪,前来致敬,要求拜他为师。慧可不忍拂大家的好意,便发挥他的好口才,剖析入微地阐述了达摩禅的要旨。于是独树一帜的达摩禅学,便迅速而广泛地为世人所知。
天平初年(534年),慧可来到东魏新都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北),大力传播达摩禅新学说。在这里,他受到了旧学派的多方阻挠和打击。有一位拥有徒众千人的道恒禅师,正在大力传授旧禅学。见慧可到来,标新立异,吸引了不少信众,便攻击慧可的言论是魔语,派遣上足弟子去和慧可辩难。没想到其弟子到了慧可讲座,听了慧可说法,泰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旧说,干脆就留下来向慧可学习,不回道恒处复命。道恒见差遣的人去而不返,又续遣第二人,如此再三,都有去无回。过了一些天,道恒在路上遇见这些派出的弟子,便责问说:“我用了许多功夫教导培养你们,犹如打开了你们的眼目,怎么竟敢做出这种背师的事来?”弟子们答道:“我们的眼目本来是正的,因为听了您的教导才变斜了。”道恒愤怒已极,更加痛恨慧可,不惜买通地方官加害慧可。慧可受到迫害,险些送了生命,不得已离开邺都,流离于邺、卫之间(今河南安阳至汲县一带),韬光晦迹,不敢再公开地大规模地传教。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慧可晚年弟子不多,并且始终没有确定自己认可的法嗣。
慧可的思想
但是,任何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新学说、新思想,决不是貌似强大的旧势力所n压抑、摧残得了的。慧可虽然身处逆境,可是向他求教请益的人仍然不绝如缕。江南著名的三论宗学者慧布到北方游学时,即曾慕名向慧可叩问禅法,得到印证。还有一位向居士,是北齐天保初年(550年)著名的禅学学者,也曾修书与慧可通好,并谘询有关真如与宇宙万有之关系的问题。慧可以诗谒的形式作了回答,文曰:说此真法皆如实,与真幽理竟不殊。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愍此二见之徒辈,伸词措笔作斯书。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馀。诗中无馀就是涅槃的意思。全诗大意是万法皆同真如,众生之身与佛无别。如果认为有差别,那是一种迷惘的错误认识。只要空一切相,断一切差别,灭一切迷惘,就能达到本性清净的涅槃境界。所以涅槃成佛,都要向自己内心去寻求,无须在身外另求涅槃境界。
慧可答诗的思想实质和形式,都对唐中叶慧能创立的禅宗有很大影响和启发。从思想上说,此诗强调了达摩禅无相的本义,明确提出了万法皆如、身佛无别的主张。只是数传之后,一般的学习者不能领会达摩禅法的本义,复于心上着相,并且背离忘言的祖训,竞相细析经文,执著名相,少能在坐禅修心上精进不懈。慧能指斥北宗经师名相之学,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际上正是力求“领宗得意”,直接绍承和发扬“南天竺一乘宗”本来之精神。从形式上说,诗偈言简意赅,很适宜用来概括丰富深奥的思想,后来禅宗盛行偈语,应是受到了佛学前辈如慧可此诗的一定影响。所以,无论从慧可直接就学于达摩,亲自从达摩那儿接受了作为传法凭证的《楞伽经》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慧可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他被尊为禅宗东土二祖都是当之无愧的。
慧可的影响
后世传说,慧可向达摩学禅,有“立雪”和“断臂”的故事。说是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呈献达摩,以表精诚。这一故事不见于唐道宣撰的《续高僧传》。在《续高僧传》的《慧可传》里,只记载说慧可遵照达摩的教导传播禅法时,遭贼斫臂,他以法御心,不觉痛苦,火烧斫处,血断帛裹,乞食如故,曾不可人。同传另外记载着有一位叫慧满的禅师,在唐初曾夜宿柏墓中,遇雪深3尺,而卧起如常。看来,是后来禅宗史的编撰者将慧可的遭贼斫臂与慧满的卧雪故事混为一谈,附会出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是不足置信的。但是这一故事强调了求法者为法献身的精神和弟子对老师的虔敬态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这一故事自唐中叶以来一向为禅家所乐道。南宋理学家杨时、游酢初见理学宗师程颐,值程瞑目而坐,二人侍立于外,及觉,门外之雪已积到一尺深。这一尊师重道的动人故事,未始不是受慧可立雪断臂的传说影响所致。
大概是修禅有益于身心的缘故,慧可很长寿。他经历了周武帝灭佛的劫难。在灭佛过程中他和同学昙林禅师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事后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那里收徒传法。隋朝建立后又回到邺城,至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寂化,享年107岁。
慧可的故事
如果是跟着旅行团去少林寺,在寺内的立雪亭前,导游肯定会给你讲一个为求法雪中断臂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少林寺二祖n可。
这个动人的故事从公元6世纪就开始流传,到现在已将近1500年,听了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佩服二祖慧可对佛教的虔诚。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钵盂峰上,有一座庵院,这所庵院相传就是禅宗二祖慧可的崇拜者们为纪念他而修建的,相传这里是慧可求法断臂后养伤的地方。
博学多才成了求法障碍
关于慧可的事迹大多来自于唐代人所著的《续高僧传》,也夹杂有一些传说,但大部分事迹应该是可信的。
公元487年的一天,一位婴儿的啼哭打破了虎牢关的宁静,这位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是慧可。
慧可是他的法名,出生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姬光。他在很小时就开始学儒学,因为他有读书的兴趣,成绩非常好,不到二十岁,就博览了儒学群书。因为他的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道教徒,从小就受了很深的影响,对道教也非常地爱好。
慧可二十多岁时,北魏孝文帝已为跋陀在嵩山建了少林寺,他便慕名来到少林寺,学习小乘佛教教义,很快成为跋陀的得意弟子。
与达摩相遇已是公元518年的事情了,当时跋陀圆寂已有数年。相遇的那一天,已40多岁的慧可正在南京讲授小乘佛教,偶然中与达摩相识,便产生了信奉大乘佛教的念头,并且这种念头越来越强烈。慧可为了得到达摩的指点,就跟着回到少林寺,在达摩面壁的九年中,慧可一直守在达摩旁边护法。
虽然慧可一直非常虔诚地跟随达摩九年,但由于慧可熟悉儒学、道学和小乘佛教,却一直得不到达摩的信任,达摩对慧可经常是不理不睬,每当他讲经时,还吩咐别人把慧可赶出讲经场。
慧可曾救达摩一命
在有慧可这个法名之前,姬光还有一个僧可的法名,这个法名是达摩取的,中间还有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慧可坐在达摩的身后,正在默悟大乘佛理。突然一伙膀大腰圆的暴徒闯进来,其中一个家伙用刀指着达摩高声喊到:“你不要在这里装样子蛊惑人心了,否则我就杀掉你。”
面对暴徒的威胁,达摩自始至终都很冷静,脸上没有一点儿恐惧的表情,依然双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 ” 拿刀的暴徒见达摩这种态度,更加气恼,举起刀正要砍达摩时,慧可双手举起,从所坐的草团上跳起来,向着拿刀的暴徒扑去,那家伙被扑了个仰面朝天。慧可又顺手夺过刀来,指着歹徒大喝一声:“如果谁再在这里胡闹,我就一刀把他砍了。”这群暴徒看慧可如此勇猛,立即四散逃窜而去。
这件事之后,达摩对慧可的态度才有了转变,并第一次对慧可说:“你可以做大乘僧徒了。”
慧可听了非常高兴,连忙跪倒在达摩面前,行了拜师大礼,达摩祖师这时给他取了“僧可”的法号,自此慧可才算有了大乘佛教禅宗弟子的身份。
砍去一臂表决心
既然达摩已经收慧可为徒,为什么在少林寺中还有一个立雪亭?慧可立在雪中一天一夜为了什么?为什么还有一个慧可断臂的传说?慧可断臂又为了什么?
进入少林寺,转过藏经阁后,就能远远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立雪亭”三个大字,石碑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的殿式建筑,很显然这座建筑就是立雪亭了。相传此亭原来并不叫立雪亭,而称达摩亭,为了纪念二祖慧可立雪表决心,为求法断臂而改名。
慧可拜达摩为师之后,又学了六年的大乘佛教,此时的慧可已对禅学有了很深的理解。一天他把对禅学的理解写到纸上,被达摩发现,达摩看后非常高兴,认为慧可非常智慧,已经深刻领会了佛理,并把二祖的法名由“僧可”改为“慧可”。
但直到这时,达摩还没有完全信任慧可,仍怕慧可把道学、儒学和小 乘佛教混入大乘禅学之中,所以还不想把自己所领悟的佛理传给慧可。
传说在一个冬天的上午,气温非常低,天上还洋洋洒洒地飘着雪花,慧可来向达摩求法,正巧达摩祖师正在达摩亭内坐禅,慧可就双手合十在亭外站等。从上午等到下午,又一直等到半夜,亭内的达摩不动,亭外的慧可也一直挺立不动。
夜里的气温更低,呼啸的东北风吹来,深入骨髓地冷,但慧可仍然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一直到第二天上午,达摩才结束坐禅,睁开眼睛看到慧可在门外站着,雪已掩过膝盖。便问慧可站在雪里干什么,慧可回答说:“为求师父传法!”
达摩此时仍未被感动,斩钉截铁地说:“让我把法传给你,除非天上下红雪。”
慧可听到这话,知道达摩仍然在担心自己把道教、儒教和小乘佛教混入大乘禅学,就决定断臂已表自己的决心。于是他顺手抄起一把戒刀,将自己的左臂砍落在地,飞溅的鲜血很快把亭前的积雪染成了红色。
对于下红雪,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故事,说慧可断臂后,观世音菩萨非常感动,便撒下一块红绫,把整个寺院罩住,达摩睁眼一看,天空变成了红色,真以为下了红雪,便把慧可搀进亭内,达摩深受感动,便把衣钵法器传给了慧可,慧可从此就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钵盂峰上尝尽“苦辣酸甜”
从少林寺出发往西南走4公里,就到了钵盂峰。钵盂峰山石陡峭,山峰高峻,道路难行。但现在如果去钵盂峰旅游,要比原来便捷地多,这里已修了索道,可以直达钵盂峰。
二祖庵就位于钵盂峰上,是少林寺海拔最高的一座庵院,传说是二祖慧可断臂后养伤的地方。在现在游人的眼里,钵盂峰松柏茂密、绿草如茵,的确是个养伤的好地方。记者在二祖庵内看到,大殿前有四口水井,虽然四井离的较近,但井水的味道却完全不同,分别有苦辣酸甜四种味道。
这是一个在佛门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故事里带有许多神话色彩。故事说,达摩把法传给慧可后,又亲自把慧可送到”盂峰上养伤。
在山上养伤其他都好安排,但有一点却让人异常犯难,山上没有水。达摩用他手中的锡杖,先后在地上戳了几下,地上就出现了几口水井。
最早一口井中的井水非常苦,专门伺候慧可的弟子就要求去找达摩祖师,让他再指出一口井来,被慧可坚决制止了。慧可说:“不吃苦中苦,怎知甜中甜,达摩祖师赐给的水,尽管吃就是了。” 慧可虽然受了断臂之伤,但仍念念不忘修炼。他和弟子在山上吃着苦如黄连的井水,又自己动手拾柴、割草,在水井边搭起窝棚,就算在钵盂
峰上定居下来了。
虽然在钵盂峰上只有慧可和弟子两人,但慧可仍嫌不清净,就又在钵盂峰悬崖边上,找到一块平坦的大石头,在上面参禅打坐,天天在这块大石头上修佛心、觅佛心,从而炼除魔心。如今在钵盂峰上还可以看到养臂崖、觅心台遗址。
随后,达摩为了让慧可更好地顿悟佛法,又先后在钵盂峰上用锡杖戳出辣井、酸井和甜井来。
就这样修炼了几年,吃尽了苦辣酸甜各种滋味的慧可,对佛学的悟性有了很大提高。他在钵盂峰上日夜苦读《楞伽经》,并很快对经中的内容融会贯通,掌握了其中的精髓。
然后慧可又把经书翻译成汉文,并把对《楞伽经》的领悟传给了他的弟子僧璨,自此之后佛门禅宗就延续不断地被传了下来。
慧可获得大乘佛教的真谛后,就走下钵盂峰,来到嵩山玉柱峰下的法王寺,向佛教弟子们讲说《楞伽经》。
后来他还到南京雨花台讲经,大力讲说《楞伽经》,使佛教信徒迅速增加。还传说,南京盛产雨花石也和他有关。传说,慧可讲经的灵语感动了上天,从天上降落下许多雨花石落在他讲经的台子上,所以此台就被后人起名为“雨花台”,直到今天,南京雨花台还盛产晶莹美丽的雨花石
神光换骨
师年三十二,于香山终日宴坐。又经八载,于寂默中倏见一神人谓曰:“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遥,汝其南矣!”师知神助,因改名神光。
翌日,觉头痛如刺,其师欲治之。空中有声曰:“此乃换骨,非常痛也。”师遂以见神事白于其师,其师视其顶骨,即如五峰秀出矣。乃曰:“汝相吉祥,当有所证。神令汝南者,斯则少林达磨大士必汝之师也。”
断臂求法
师受教,乃往彼,晨夕参承。达磨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自思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师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达磨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师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磨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师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达磨前。
达磨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达磨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慧可安心
师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
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得髓
达磨祖师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
祖曰:“汝得吾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
祖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祖曰:“汝得吾骨。”
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
祖曰:“汝得吾髓。”
将罪与忏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师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师曰:“将罪来,与汝忏。”
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
师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师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
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师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其年三月十八日,于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
璨执侍经二载,师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干,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于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
师付衣法已,又曰:“汝受吾教,宜处深山,未可行化,当有国难。”
璨曰:“师既预知,愿垂示诲。”
师曰:“非吾知也。斯乃达磨传般若多罗悬记云‘心中虽吉外头凶’是也。吾校年代,正在于汝。汝当谛思前言,勿罹世难。然吾亦有宿累,今要酬之。善去善行,俟时传付。”师付嘱已,即往邺都,随宜说法。
上一篇: 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
下一篇: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