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阿地瞿多译师(约7世纪)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阿地瞿多译师(约7世纪)

阿地瞿多译师,汉译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和显密教法。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於唐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正月到长安。他来华的时间在玄奘游学印度归来之後。这时大唐国威远振,国内佛法兴盛,印度高僧陆续前来,阿地瞿多也是应时而来的一人。他到长安以後,唐高宗(李治)很为重视,特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这时玄奘正在慈恩寺翻译「俱舍论」和「集论」。後来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公徐绩、鄂公尉迟敬德等十二人,又请阿地瞿多到慧日寺的浮图院建立「陀罗尼普集会坛」。沙门玄楷等遂力请阿地瞿多翻译他的「法本」。於是他就在慧日寺中从「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抄译,集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由沙门玄楷笔受。同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义师、迦叶师等在经行寺(与慧日寺同街)译出「功德天法」(阿地瞿多参译),也编在「陀罗尼集经」等十卷中,未另流通。又本经第三卷所收「般若无尽藏陀罗尼」,文末注明为筏(口梨)耶思蝇伽法师所译,也未单行。阿地瞿多这次关於秘密经典的传译,也影响了同时的玄奘译经的品类。就在「陀罗尼集经」译出的同一年(公元六五四年)九月,玄奘在译完「俱舍论」和「顺正理论」之後,也连续地翻译了很多种陀罗尼;从经文的内容看,似乎都属於「金刚大道场经」的同一个系列。

阿地瞿多译经以後的踪迹无考。他的受法弟子当时有玄楷、大乘琮等人,以後传承情况也不明。到唐贞元二十年(公元八○四年)台州国清寺惟象传阿地瞿多法系的「大佛顶大契曼荼罗行事」於日本最澄。次年五月五日,最澄又在明州开元寺法华院从灵光受「军荼利菩萨坛法」并契象等,又从 (音茂)县檀那行者江秘受「普集会坛」并「如意轮坛」等法。灵光和江秘也属阿地瞿多的法系。这一法系以後即在日本台密一派中代代传习。

「金刚大道场经十万颂」本,在印度流行的时间大概在法显、智猛等回华(公元四二四年)以後。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提到印度在陈那以前有一部「持明咒藏」十万颂,後来由难陀摄集为一万二千颂。「集经序」说「金刚大道场经」即「大明咒藏分」之少分,或者与彼有关。公元五三五年中,即摩揭陀国的阐那耶舍携弟子耶舍掘多和阐那掘多等来华,初译「金刚大道场经」中的「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和「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一卷。这两部经现在勘明已收在「陀罗尼集经」中。公元六二六~六二七年来华的波颇密多罗曾传「金刚大道场经」中的「理趣般若陀罗尼」及像法於玄模。公元六四四年回国的玄奘也传本经中的「随心咒印」於智通。上面几个传译本经密法的大德都出身於那烂陀寺,因此,「金刚大道场经」一向传习於那烂陀寺是无疑的。

「金刚大道场经」现在只有阿地瞿多的这个抄译本十二卷比较完整。虽然这个本子不足以尽「金刚大道场经」大本的内容,也不足以尽阿地瞿多所传密宗的内容(如江秘传给最澄的「如意轮坛法」即不在「陀罗尼集经」中),但是从本经中大体上可以看出公元六、七两世纪印度在胎藏界和金刚界等密法兴起以前,所流行的一种古老密法的面貌。在「陀罗尼集经」中,所有陀罗尼大致可分为佛部、观音部、金刚部、诸天部和杂部五类。佛部中有佛顶法、药师法、弥陀法等(卷一、二)。次般若佛母法(卷三),但卷一金轮佛顶像法中,以大般若菩萨次佛而为居中之尊,不别出佛顶尊像,故此法也属於佛部法。观音部中有十一面观音法(经本曾由玄奘在六五六年重译),千转观音法(咒文由玄奘於六六四年重译,收於「咒五首经」中),白衣观音法(观音母),随心观音法(多罗,咒文由玄奘於六六四年重译,收入「咒五首经」中,玄奘并曾传印法於智通),十二臂观音法,不空(四绢)索观音法(经文由玄奘於六五九年重译),毗俱胝观音法,马头观音法(卷四、五、六)。在卷六末又附诸大菩萨法,包括大势至、文殊师利、弥勒、地藏、普贤、虚空藏等菩萨的印咒。金刚部中有金刚藏法,金刚藏眷属法(包括摩摩鸭、母瑟胝、央俱施等法),金刚藏随心法,金刚藏荼利法,金刚乌枢沙摩法(卷七、八、九)。诸天部中有摩利支天法,功德天法,大梵摩天法,帝释天法,摩(酉盍)首罗天法,四天王各尊法,日天法,星宿天法,那罗延天法,大辩天法,水天法,风天法等(卷十、十一)。杂部法中有龙王、乾闼婆、摩呼棉伽、大孔雀、狮子王、阿修罗王、遮文荼、毗那夜迦、药叉、罗刹等法(卷十一)。卷十二说「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印品」(又名普集会坛)的建立法。

从内容来看,本经之推尊佛顶法是很显然的。佛顶咒的来源很古。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中,记载弥勒叫无著转告世亲要他持诵最胜佛顶陀罗尼的故事。这个重视佛顶咒法的传统,一直到不空传译的密典中仍然保持。但自阿地瞿多翻译本经时起(公元六五三年),到不空广译佛顶部的经轨时(公元七五四年)为止的一百年间,佛顶法因为流传的地域不同,修法的形式和意义均有变化。由公元六九三年来华的宝思惟(迦湿密罗)和菩提流志(南印)所译的佛顶部经中,已可看出佛顶法中一些分别。宝思惟所传不另立特定的佛顶本尊,像「一字金轮咒」、「帝殊罗施咒」、「炽盛光佛顶咒」、「佛顶尊胜咒」、「大佛顶咒」(「大白伞盖咒」、「楞严咒」)等,修法时的尊像仍以释迦为主。流志所传,则在菩提流志的译经中已有各别的五佛顶尊。後来不空所译「佛顶经法」,大致同菩提流志的译本。此种经轨尊像的差异,当是由於流传地域不同,或密法传承不同所致。

「陀罗尼集经」的法门大体上不外以「咒印」为内容,以「祈求出世间各种功德」为果利。就龙树、弥勒、无著的论著中的思想而论,所谓陀罗尼门(密宗)也是大乘菩萨必修学行之一。我们看来华传译龙树、弥勒、无著、世亲、安慧、陈那、清辩之学的鸠摩罗什、昙无谶、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菩提流支、真谛、波颇密多罗等人,无不兼娴咒术,备著灵异,足见陀罗尼门(密宗)的咒印,事实上从初期大乘以来为一般学者所通学,与後世胎藏界、金刚界、无上瑜伽等密乘法门不同,後人谓之「杂密」,实在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古老密法。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