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支恭明居士(约西元1、2世纪)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支恭明居士(约西元1、2世纪)

发布时间:2010/10/20 佛史人物 标签:东坡墨宝秀风采六榕寺里寻舍利浏览次数:3359

支恭明,名谦,又名越。本是大月氏人,汉灵帝时随祖父归化汉朝。支谦幼年学习中国书典,及长又学胡书梵文,能通六国语言。後来从支谶弟子支亮(字纪明)学习佛教,「博览经籍,莫不究练,世间艺术多所练习,」(《出三藏记集.支谦传》被人称为「智囊」。支谶、支亮、支谦三人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历代三宝记》卷五)

支谦从小胸怀不忍之心,据《居士传》(传一)记载,支谦七岁时在邻居家骑竹马游戏,不小心被狗咬伤小腿,邻人欲杀死狗取其肉敷於伤口上,支谦劝阻说;「天生此狗为人守家,我若不来,终不见咬,失在於我,非关於狗。杀之得差尚不可为,况无益而招大罪。」邻人被其言辞感动,从此不再杀生。还记载说,汉末寇乱时,支谦随乡人避乱到吴地,初离家时,仅有一被,有客随行而无被,夜里支谦叫他与自己同睡一铺。不料夜半时,客人掠被而去。次日,乡人问其被子,支谦说出原因,乡人都很气愤,劝他告发此客。支谦说;「我如告发,此人必将遭死刑,难道因为一被而要杀害一个人的性命吗?」乡人听後无不感叹。

在吴地避难期间,吴主孙权闻其有才德,亲自召见了他,并向支谦垂问佛经大义。支谦为孙权「应机释难,无疑不析」。孙权大为高兴,拜支谦为博士,其让他辅导东宫,教授太子。太子死後,他隐居於穹隆(一作「隘」)山中,不参与世务。又从沙门竺法兰受持五戒,凡所交游,也皆是沙门,俨然一出家人。直到六十岁时,死於山中。(见《出三藏记集.支谦传》)

支谦的佛教事迹主要在译经上,居吴地期间,他前後共译经三十六部、四十八卷。(又作二十七部、四十九部,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一六八页下注)其中主要是大乘经典,皆辞旨文雅,盛传於世。支谦对佛经的改定、翻译和注释,都贯彻了他自己特有的思想和风格。东晋支敏度赞扬他说∶「越才学深澈,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人者也。」(《出三藏记集》卷七)支谦所译经典的最大特色是在「深入」原著的基础上,力求文丽、简约,并且为了适合汉人的口味,多用意译代替音译。这样一来,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影响,为此也遭到後来一些义学家们,如东晋的道安、姚秦的罗什等人的批评,但支谦所开创的文丽简约的译风在推动佛教普及化方面,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佛教译经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史向前编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