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叔兰居士(约西元2、3世纪)
竺叔兰,西晋时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一位玄学化的佛教居士。
叔兰祖籍天竺(印度),祖父娄陀,好学有节操,是天竺国的忠臣,因国难而遇害。父亲达摩尸罗(意译「法首」)携妇及身为沙门的妻兄逃至中国,投奔西晋,在河南定居,生下叔兰。叔兰天资聪颖,自幼就从舅舅学习佛教经典,掌握了胡、汉语言及文学,并兼通中国经史。才华出众,然而叔兰生性轻躁,好游猎,又嗜酒。母亲屡屡呵斥,总难改恶习。曾在一次打猎时因遇虎坠落马下,折断了右臂,母亲以佛教护生、蔬食耐心劝阻,终有所醒悟,不再游猎。然而嗜酒难戒,每饮至五、六升,常大醉卧於路旁,不晓人事。一日醉後闯入河南郡门呼叫,被拘留下狱。时河南尹(地方行政长官)乐广(字彦辅,玄学名士)正与宾客宴酒,闻此叫人把叔兰带上来,问道∶「君侨客,何以学人饮酒?」叔兰说∶「杜康酿酒,天下共饮,何以侨旧?」乐广又问∶「饮酒可尔,何以狂乱乎?」叔兰答道∶「民虽狂而不乱,犹府君虽醉而不狂。」广大笑称善。时坐客中有人发问∶「外国人哪得面白?」叔兰说∶「河南人面黑尚不疑,仆面白复何怪耶?」於是宾主叹其机辩,遂释放了叔兰。(以上见《出三藏记集》本传)由此可见,竺叔兰生长在中国魏晋玄学流行的时代,深受西晋崇尚旷达、玄谈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的嗜酒放达、对论机辩,表明了他是一位玄学化了的佛教居士。竺叔兰的翻译和对佛教的理解,也不可能不带有魏晋玄学的印记。
竺叔兰於西晋元康年间先後译出了《放光般若经》三十卷(与无叉罗共译,《首楞严》二卷,《异毗摩诘经》三卷等佛经。在他译的这些佛经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老庄玄学的影响。如佛经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真道」或简译「正等觉」,是指只有佛才能具备的智慧或觉悟,鸠摩罗什在翻译它时都用汉字音译,而竺叔兰的《放光般若经》中不少地方意译为「道」。还有他所用的「意」、「有」、「无」、「终始」等,皆为魏晋玄学常用的概念。(详见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一卷,第三十六页)
竺叔兰所译出的《放光般若经》等经典,及时地迎合了西晋时期在玄学笼罩下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需要。《放光般若经》刚一译出,就受到僧俗的竞相传诵,不仅风行国都洛阳,而且还传到远离陈留的北方中山国(见《出三藏记集》卷七《合放光光赞略解序》),即使在鸠摩罗什译出《摩诃般若经》後,叔兰的《放光般若经》仍为一些佛教学者所研诵,如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法师在所著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及《般若无知论》中多次引用《放光般若经》作为立论的重要根据。
据《居士传》本传记载,竺叔兰是曾经死而复苏的过来人,他亲自目睹了佛教所谓善恶因果报应的种种效验後,遂「改节修慈,专意经法」,从事译经传教。关於竺叔兰如何走上译经的道路,史籍记载未详,但《居士传》的说法不足为信。
(史向前编著)
上一篇: 阿底峡尊者(西元982~1058年)
下一篇: 支娄迦谶译师(约西元2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