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居士(西元937~978年)
李煜,字重光,自号锺山隐士、莲峰居士,我国南唐末代皇帝,世称李後主,著名的感伤词作家。历史上对它的评价一言难尽,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词人,一个失望的君主,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
李煜的祖父李升是南唐先主,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国力渐盛;但自他的父亲,中主李 继位後,南唐便开始衰落;待到李煜时,大势已去,终被宋朝所灭。李煜是父亲的第六个儿子,本来无心为政,自少年起,就潜心内外典籍,文章诗词,琴棋书画,无一不能。他身处优裕,心甘清寂,把功名利禄视为身外之物,「思追巢(父)、许(由)之馀尘,远慕(伯)夷、(叔)齐之高义」,是他青少年时期的理想和追求。这种心志与寄身方外,心远尘嚣的出家人本来就有相通之处,因此青年的李煜甚至想到要出家皈依佛门,去过那种晨钟暮鼓、清心寡欲的生活。他在《病中书事》一诗中说∶「病中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赖向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志佛厌世之情,溢於言表。
由於立为太子的兄长不幸夭折,李煜不得已被推上了帝位。少年时代特殊的生活环境养成的思想性格使他难以成为一个复兴邦国的有为之主,做了皇帝的李煜,便沈迷於享乐之中,《新五代史.李後主传》说他「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在位期间,他一面每年向宋朝贡奉大量帛币,以感动宋朝不要饮马江南,一面又大力提倡佛教,希求得到佛的保佑。倡兴佛教是他的一项基本国策,他广度僧尼,崇修佛寺,马令《南唐书》说,当时仅建康(今南京)城中僧徒就达数千人,全部由官府供养。又在宫中设置佛堂、道场,皇帝、后妃和僧人一起诵唱佛经,拜跪礼教。但是这些都没能换来南唐政府的苟安,赵匡胤一声令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邪?」於是大军压境;就在兵围建康的关头,李煜不顾形势,仍静听沙门诵讲《楞严圆觉经》,直到被俘。
亡国之後,李煜在宋都开封度过了三年的囚禁生活。这期间,他用生命醮著泪水,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词。词中既有对今日处境的感伤和悲痛,也有对往昔欢乐生活的怀念。如他的一首著名的《乌夜啼》「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两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难看出,即使在这些优美的感伤词中,也透露出了世事无常、人生苦恨的空门思想。
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年),四十二岁时,离开了人世。宋朝追封其为「吴王」。《十国春秋》卷十七「本传」中有一段评价李煜的话∶「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印度之别称)之教,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以至法不胜奸,威不克爱。以厌兵之俗,当用武之世。孔明罕应明之略,不能近功;偃王躬仁义之行,终於亡国。道有所在,复何愧与!」作者感叹後主有仁爱、好佛之心,可惜生不逢时,又不能随顺世道,终遭亡国之恨。但心志苟在正道,虽败又问心何愧!後主有灵得闻,不知又当何想?
(史向前编著)
上一篇: 李遵勖居士(西元988~10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