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纯居士(约11世纪)
李之纯,字纯甫,自号「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阳原)人。纯甫少年自负其才,谓功名俯拾可得,每以诸葛孔明自期。金章宗时进士及第,三入翰林,官至尚书右司都事(尚书省中分管兵、刑、工部三行日常事务),因其壮志为当路者所阻,遂於中年弃官而归心佛学。(见《宋史》卷三百四十四)
纯甫初好老庄、列子之书,中年後又遍观佛经,与诸方长老相从游,曾谒见万松行秀,随其参禅得悟,成为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常说,我祖老子,岂敢不学老庄?我生前为一僧,岂敢不学佛?常好饮酒,每当酒酣时,历历论天下大事,或论儒释异同,如倾江湖,虽环攻而不能屈。
纯甫一生力倡三教合一。他认为近世儒者,推论大道,穷任命之源,其功甚巨,然其论佛,却不能深究其旨,以至坠於邪见,疑误後生。他因此对儒家学者有关论佛、辟佛的言说,进行分类条理,编定为《鸣道集说》。纯甫在该书中「援儒入佛,推释附儒」,阐述了他的「三教合一」的思想。在该书的自序中,他历述了三教的源流,「圣人不王,道术将裂,有老子者,游方之外,恐後世之人寒而无所人,高谈天地未生之前,而洗之以道德。有孔子者,游方之内,恐後世之人眩而无所归,切论天地既生之後,而封之以仁义。故其言不无有少相龃龉者,虽然,或吹或嘘,或挽或推,一首一尾,一东一西,无圣素王之志,亦皆有归矣。其门弟子恐其不合而遂至於支离也。庄周沿流而下,自天人至於圣人,孟轲溯流而上,自善人至於神人,如左右券,内圣外王之说备矣。惜夫圣人没,圣人之道不传,一千五百年矣,而浮屠氏之书从西方来,盖距中国数千万里,证之文字,至言妙理,与吾圣人之心,魄然而合。岂万古之下,四海之外,圣人之心,竟不能泯灭耶!」这段论述说明了尽管儒道分流,佛生西方,然而其道则「魄然而合」。这种融合的本质,近世诸儒也窥见到了。他认为自唐代李翱开始,至宋代介甫父子,苏轼兄弟而日渐明显、成熟。这就是说,三教的融合是必然的,并已成为历史的事实,理学家们自己对佛老也皆是「实与而文不与,阳挤而阴助」。不过近世诸儒,尤其是理学家们所说过於肤浅,因而他要著书申述,彰明大道。
元人耶律晋卿读到他的书後,「大好之」,特为其作序,《序》中称纯甫「卷波澜於圣学之域撤 篱於大方之家,」「会三圣人理性蕴奥之妙要,终指归佛祖而已。」元好问曾对李纯甫的禅学予以精辟概括,他的《李屏山挽章二首》(之二)说∶「谈尘风流二十年,空门名理孔门禅。诸儒久已同坚白,博士真堪补太玄。孙况小疵良未害,庄周阴助恐当然。遗编自有名山在,第一诸孤莫浪传。」
纯甫另有《楞严》、《金刚》等经的注释及诗文集、论述公允平直,皆出入三家。他的观点成为当时主张三教合一说的代表性思想。
(史向前编著)
上一篇: 李遵勖居士(西元988~10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