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钦桑波译经师(西元958~1055年)
仁钦桑波,意为「宝贤」,是藏族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藏历第一绕迥之前六十九年(西元九五八年,後周显德五年)生於阿里古格的恰旺热纳特。
史载其两岁时就能念出字母密咒。十三岁时从益西桑布剃度出家为僧,少时学习十分用功。十七岁时,被阿里古格王(注1)将他及其他二十多名青年派往克什米尔、印度等地留学。五世达赖著的《西藏王臣记》中,记述了仁钦桑波去印度的一段动人因缘;他不懂梵文,使他很烦恼,就在树荫下打起盹来。忽然梦见一位空行母对他说∶「犹如春蚕儿,以丝缚自身。由恋故乡土,堕入魔网中。欲求解脱者,速即往北去,克什米尔地。复往东西印,如流遍游学,返藏译正法,方能善其事。」後来他经过千心万苦,来到印度。在印长达十年,依纳若达巴等诸大学者爲师学习正法,前後出国三次,跟随七十五位大师领受教益,听受了难以数计的广大教法,学通讲学、辩论、写作和翻译及许多显密教法,成为藏传佛教後宏期极有影响的一位大师。後返回西藏,在阿里古格王意希沃(注2)的支援下,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典籍。为便於译经和弘扬佛法,古格王还专门修建了托当色林寺,仁钦桑波一直驻锡该寺。仁钦桑波曾翻译、校订显教经典十七部、论三十三部、密教怛特罗(经咒)一○八部。尤以所译马鸣论师(注3)所著《医学八支集要》及克什米尔学者所著《集要广注·词义月光》等医学著作,不仅盛传於西藏,而且因内地皇太后「伊吉」(音译)时,应雅隆医师奇曼之劝请,由益希华於「代冬」(音译)宫中校订之後刻为汉版而广为流传,从此藏族的医学有了新的发展。还翻译了不少文法、工艺方面的著作,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仁钦桑波毕生致力於翻译事业,後来的西藏诸学者将他的译著视为范本。藏族历史上把他之前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旧密咒」,而将他极其以後翻译的密宗经典称为「新密咒」。由於仁钦桑波的巨大功绩,继任的阿里古格王拉德尊称他为「金刚阿 黎」,还将普兰的协尔地区赐封给他作为「却溪」(注4)。从此人们把这一封溪卡作为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开端。
仁钦桑波一生学佛译经致力不二,就在西元一○四二年六十一岁的阿底峡大师来到古格时,仁钦桑波虽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了,但仍拜阿底峡为师,学习了一些密宗的教法。
该师於藏历第一绕迥之木羊年(一○五五年,宋至和二年)圆寂,终年九十八岁。
仁钦桑波的译著很多,显教方面∶《圣者尼乾子问无我义经》、《圣者涅盘小经六十首》。密宗方面∶《正述文殊师利》十四章;《显说根本续》十万首;《胜乐小密续》五十一章,共七千一百首;不共注释续(续部王六十九章);《佛说一切金刚三业最胜秘密大教王经》十章,後续一章;《佛说瑜伽大教王经》十章;持金刚世系中,《大教王经》、《佛说一切如来密集根本续》後四续、外续九卷;《一切密咒大教王经》、《金刚手蓝应三世律续》第五章;《丹珠尔》经中,《殊胜颂广释》等等。
【注释】
1.阿里古格王∶阿里,地区名,在西藏自治区西部,地处喜玛拉雅山和昆仑山之间,包括噶尔、日土、札达、普兰、革吉、改则、错勒等七个县;古格,又名象雄,在札达县。吐蕃王朗达玛四世孙德祖衮於北宋初年领有此地,後嗣因名古格王朝,明代犹存,其宫室城堡遗地今有可见。古格王朝实行「政教合一」,这里说的是古格王,是指柯热,法名意希沃。
2.意希沃∶为古格王德祖衮长子(次子名仲额),原名(柯热),不喜王权,崇敬佛教,早年为僧,取法名「意希沃」(智光)。後在一次战争中,被珈洛部落俘获关进监狱。迦洛部落提出,要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就放他回去;要麽就以与他身体等量的黄金才能把他赎回。意希沃的侄孙降曲沃(菩提光),经过很长时间筹集到了大量黄金,前来赎回意希沃。此时意希沃说∶「我老了,无法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了,你用这些黄金去印度迎请一位班智达,来西藏弘扬佛法吧。」不久,意希沃死在了狱中,而降曲沃就用那些黄金,派人赴印度请来了阿底峡大师到古格传法。
3.马鸣论师∶系古印度四大士之一。灭佛後约六百年,生於西印度。父狮子密是大名医,母宝成。幼学婆罗门四吠陀经、四吠陀节及六业等。後随父学医。信奉异教,精通有常之论,驳倒西印度佛教学者,使改信异教以毁佛法。之後往游南印,与龙树弟子圣天辩论内外之宗,输而改信佛教,为龙树师弟弟子,精通内学及诸异教诗韵之学,更名三宝朴从。著《佛本生行传一百八赞》,以忏破佛之业;马解其语,故号称「马鸣」。别著有《医学八支大论》、《入八支论》、《八支集要自注》等甚多。
4.却溪∶即庄园,又称(溪卡),有封赐给寺院的,作为僧人的经济来源;有封给僧俗上层的。
(无心编著)
上一篇: 善昭法师(西元947~1024年)
下一篇: 普愿法师(西元748~8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