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居士
袁宏道居士(公元1568~1630年)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又号空空居士,湖北公安人。中郎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末居士佛教盛行的时期,其母又笃信佛教,受此熏染,中郎早年就对佛教深有所好。明万历年间举进士,官吴江知县。因不屑与一般俗吏为伍,不久便辞官归家,拜当时具有「教主」之称的李贽(卓吾)受学,志在参禅。中郎「根性猛利,十年内洞有所入。」(《西方合论原序》)得到李贽的印可后,更是栖心禅道,不问世事。曾于城南置地三百亩,中间筑长堤数条,堤上栽种垂柳,号曰「柳浪」。日常与诸禅友游晏其中,或谈禅论道,或吟唱高歌,朝夕参究。后来虽几度应诏入仕,但都以种种理由而很快辞归。
中郎对自己的禅学修养表现得非常自信。他在给张幼于的信中说∶「仆自知诗文一字不通,唯禅宗一事,不敢多让。当今劲敌,唯李宏甫(卓吾)先生一人。其它精炼纳子,久参禅伯,败于中郎之手者,往往而是。」(见钱伯城《表宏道集笺校》卷十一)除了李贽一人,连一般禅学高僧都不是他的对手。可见他在当时的禅学界是以领袖人物自居的。故又自谓「每笑儒生禅,颠倒若狂醉。除却袁中郎,天下尽儿戏。」(同上,卷九,《别石篑》)中郎对禅的认识也别有创见,他说∶「禅者,定也,又禅代表不息之义。如春之禅而为秋,书之禅而为夜是也。既谓之禅,则迁流不已,变幻无常,安有定辙?而学禅又安有定法可守哉?」(同上,卷五,《与曹鲁川》他把「禅」也理解为「禅代」、「迁流」之义。由此认为参禅不必拘于形迹,不必守于定法,而应随处方便。也就是要在日常间用功,从平实处做起。他有诗云∶「欲寻真大王,当于众生界。试观海潮音,不离浙江外。」(同上,卷八,《仲春十八宿上天竺》)指的就是这一思想。主张学禅不应离开日常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禅意的流露,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切实体会。中郎据此反对当时一般禅者,或把参禅看作定坐的工夫,或终日在话头上琢磨,或用似是而非的机锋惊骇世人。他认为这些做法均无益处,均不可处。他指出,「世岂有参得明白的禅?若禅可参得明白,则现今目视耳听,发竖眉横,皆可参得明白矣。」(同上,卷二十一,《答陶石篑》)这确是一独到的、活泼的禅学观点。中郎自己就是这样践行的,他持身有道,清高自负,同时又达观风趣,热爱生活。尝说人生有「五快活」,除了着书立说,完成「一代未竟之篇」,还包括吃喝玩乐乃至携妓冶游,以为「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同上,卷中《龚惟长先生》)活脱脱一副自然天放、自适其乐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形象。由于不满当时狂禅的泛滥,中郎晚年又归向净土,专心念佛。以为只要晨夕礼诵,兼持禁戒,即可离「五浊」而往生西方。尝博采经教着成《西方合论》(十卷),全面地概述了西方净土的要义。该书影响颇大,为净土宗「十要」之一。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年),六十四岁时,卒于僧寺。
中郎之兄,袁宗道(字伯修),号香光居士。中郎之弟,袁中道(字小修),号上生居士。兄弟三人,皆从李卓吾受学,笃信佛法,精进过人。袁氏三兄弟不仅在佛学上为世人所瞩目,在文学上也极有成就。与自己的禅学修养相联系,在文学上,他们以反对复古,抒写性灵为鸪的,共创「公安派」文学,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史向前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