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许地山先生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许地山先生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许地山先生浏览次数:2384

许地山先生(公元1893~1941年)

许地山是世人皆知的文学家,但是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位宗教学者。他是第一位研究佛学的台湾人,他的生平很值得研究。

许地山,原名赞方,又名叔丑,笔名落花生。清光绪十九年(一八九三年)生。祖籍福建龙溪。有谓他是广东揭阳人,误。盖其先世是自广东揭阳扬帆来台湾,而其祖籍固为福建龙溪也。清光绪十九年,他生于台湾台南的马公庙祖屋。父亲许南英先生,字允白,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年)庚寅恩科会元,殿试十八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兵部车驾司员外郎。在未中式以前,南英曾是台南「南社」诗社的发起人,并出任过蓬壶书院院长。

在地山出世的第二年,发生中日甲午之战,清廷战败,割让台湾。南英见台湾势不可为,乃携眷避居暹逻,未几辗转入内地,由广东回到福建龙溪故居。旋又晋京候选,历任广东徐闻、阳江、三水知县。地山初随父在任所读书,年稍长,到广州入随宦中学堂肄业,课馀并从倪玉笙、韩贡山攻读经史,这是他在学问上受益最大、受影响亦最深的一段时间。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地山到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师。翌年赴缅甸,在仰光任华侨中华学校教员。在这段时间,曾游历缅甸、马来西亚各地。这时他受了一位信佛十分虔诚的舅父影响,开始接触佛经,从而对佛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他后来研究宗教学的原因。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底,地山返国,先后任教于漳州华英中学、福建省立第二师范。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他到北京,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并研究神学,后来得到神学士的学位。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与梁实秋、谢婉莹(冰心)等同论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转赴伦敦,入牛津大学,从事比较宗教学的研究。翌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论文题目是〈法华经研究〉。

地山在燕京大学肄业期间,曾参加五四运动,又与郑振铎、沈雁冰等人组织文学研究会,从事文学创作。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空山灵雨》。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地山自英伦返国,途经印度,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思想的起源,特别到印度大学从事梵文和佛学研究。这一段时间,他用功甚勤,收获亦丰。

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他回到北京,任教于燕京大学文学院,担任副教授,又开始文学创作生涯。像〈海角底狐星〉、〈醍醐天女〉、〈缀罔劳蛛〉、〈枯杨生花〉、〈慕〉、〈海世间〉等小说和散文,都是这一段时间的作品。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任教于燕大宗教学院,并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讲授印度哲学。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升燕大教授。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应广东中山大学之聘,到广州讲学,旋赴印度,入印度大学,继续研究印度宗教和梵文,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回国。

他第二度由印度回到北京后,除了仍在燕大任教外,并潜心于宗教史、民俗学的研究,完成《云笈七签校异》、《中国道教史上卷》等学术著作,又创作《在费总理的客厅里》、《三博士》、《无忧花》、《女儿心》、《归途》、《东野先生》、《人非人》、《春桃》等文艺小说。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受到燕大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离开燕大,到香港大学任教。在香港大学期间,仍继续其佛教、道教等宗教研究,并对香港大学的国文课程进行改革,分设文学、史学、哲学三系,并革新和调整了课程内容。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兼任「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新文字会理事等职务,并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曾先后发表〈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国庆日所立底愿望〉、〈七七感言〉、〈中国思想中对于战争底态度〉等文章,还写了《无法投递之邮件》、《危巢坠简》、《女国士》等剧本和小说。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年),骤然逝世于香港,享年仅四十九岁。

地山除以文艺写作驰名外,治学以宗教研究为主。他好学深思,考证周详,在著作中时有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宗教的认识〉一文中说∶

在人类行为中,有若干暗味不明确的事。这是因为人的生活中,人不单要和他底潜伏的原始冲动相周旋,更要和知识所带来的各种毛病,如自持、骄傲、虚伪、曲解等相争持。由此可知,单有知识是不够的。人若想恢复他底本来自我,就要先变成无虚伪的赤子,把围绕在他周身的社会地位、阶级虚荣、骄傲自持等毛病完全拆除,并将那些遮掩灵魂缺陷的外衣脱掉。

地山大学读的是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又在燕大任教多年。但他研究佛学较之研究基督教更为热衷与深刻。他未曾受过佛教的三皈和五戒,但他终年茹素,偶尔也吃荤,但那是「随缘」。他是西洋留学生,但返国后他不穿西服,夏天是麻布长衫、白通帽;冬天是棉袍、大褂、黑呢帽。在北平时,因为研究佛学,常到寺庙中去参观,他的岳父是一位诗人,遗有《夕仁楼诗集》,集中时有偕地山游寺庙之作,如〈偕携六婿许地山暨七女铭洗登景山天空禅院塔台〉诗云∶

笑入东西天畔门,登台攀塔塔独尊,

初知一佛饥骸散,更有千悲舍利存。

另一首〈游佛寺〉诗云∶

破瓦方遮殿,扶危与汝登,

历阶余已病,向榻佛难兴。

来去未曾碍,纷纷何所憎,

暂停还暂息,何必唤庵僧?

地山所遗留的著作,除前述之小说、剧本、散文外,宗教研究方面有《佛藏子目引得》、《印度文佛》、《扶乩迷信的研究》、《道藏子目引检》、《道教史上编》。《道教史上编》对于道教史前的道家思想,分析得非常详细,可惜未见下编出版。

(于凌波着)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