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静法师
宝静法师(公元1899~1940年)
宝静法师,是中兴天台之祖谛闲老和尚的传人。他天才俊秀,勤奋好学,教理通达,辩才无碍,是难得的佛门法将,不幸天才不寿,英年早逝,未能光大四明观宗门庭,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
宝静法师俗家姓王,浙江省上虞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出生。他的父亲讳震夫,精申韩之学,曾任上海协德丰洋行经理,民国肇建后,任鄞县县政府科长;母亲田氏,传说宝静诞生时,他祖母梦见一个和尚走进家里。宝静自幼性格文静,沉默寡言,家人说他是和尚转世。他自幼循序就读,及长入上海大同学院肄业,嗜读文哲古书,感于人生无常,时有出家的念头,乃于十八岁之腊月初八日,私下到奉化灵隐寺剃度出家,时为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宝静剃度后,为怕父母找到寺中要他还俗,与家人隔绝音问者凡五年之久。
剃度之翌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受具戒于天台山上方广寺。圆戒后回灵隐寺,精勤修持,日诵《法华经》。后来受一位可端和尚的指点,到宁波观宗寺,学习天台教观。是年-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观宗寺住持谛闲老和尚,受北京叶恭绰、蒯若木等居士礼请,到北京讲《圆觉经》,七月圆满南返,叶、蒯二居士各致送一千银圆,资助他办佛学院。谛老回到观宗寺,把寺中原有的「观宗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对外招生,学生四十馀人,宝师也入社受学。同在学社受学的,有禅定、 虚、仁山、妙真、显荫、常惺等。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观宗学社开学,谛闲老和尚亲讲《始终心要》、《教观纲宗》。后来继讲《十不二门指要钞》,讲到《钞》中所引「净名之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段,宝师豁然有悟。民国九年(一九二○年),谛老在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一书,乃是「台宗之要吁,佛化之宏纲」,是智者大师称性而谈之作,听讲者饱餐法味,而宝师领悟独多。因之谛老命宝师讲偏座。翌年-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学社授课三年圆满,学生毕业,学社停办。宝师请之于谛老,改组学社为「弘法研究社」,仍对外招生,谛老认可,命宝师为研究社督学,处理社务。是年夏季,馀姚县长陈国材,及县中仕绅居士等,请宝师到馀姚讲《阿弥陀经》,听者数百人。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谛老命宝师在学社讲《摩诃止观》。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宝师二十五岁,告假外出,行脚参访。他沿长江上游,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数省,登庐山、九华,参访名胜古迹,诸大善知识。并到金山、焦山,游览名胜,且入江天寺参禅。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返回观宗寺,在研究社讲《始终心要》,及《四教仪集注》。是年秋他母亲病重,他赶回上虞家乡侍疾,为母讲西方净土、念佛法要。他母亲病中念佛不辍,安详而逝。
回到观宗寺,谛老在研究社讲《梁皇宝忏》,宝师为辅讲,社中学员记录下来,宝师逐日为之删繁取要,编辑成文,以数月时间,乃成《梁皇宝忏随闻录》一书,刊印流通,风行一时。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初春,应广州南华佛学院之请,到广州弘法。初在中山大学演讲,那时广州是南方革命政府的根据地,宝师以「佛教与革命之关系」为题;继讲《法华经》于华林寺。时党国要人谭延阖、戴传贤等,都与席听讲。
夏季《法华经》圆满,与佛教居士黄仲博、陈宝尊、李公达、傅星垣等,组织了「广州弘法佛学社」,在社中讲《楞严》、《起信》、《地藏》、《弥陀》诸大乘经论。同时还发行了一份《弘法》月刊,以资宣化,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他也倡导救济、放生等慈善事业,本来是十分沈寂的粤东佛教,一时之间也活跃起来。翌年夏天,香港的显奇和尚,礼请宝师到港,在青山寺讲《梵网经》,各地信众都来闻法,法缘殊胜。以此原因,他在香港居留下来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