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能法师
遍能法师(公元1906~1997年)
乌龙寺位于四川省乐山县,建在凌云山南方的乌龙山上。乌龙山突出长江之滨,形如犀牛,故又称乌牛山。山上古木森森,翠竹幽篁,飞峦叠翠,风景十分优美。乌龙寺始创于唐代,原名正觉寺,建在遍地红土的乌尤山顶,故北宋时代改名乌龙寺。北宋诗人黄庭坚,曾来乌龙山游历,咏诗赞誉。
乌尤龙别名「离垒」,寺之山门上题「垒坻」二字,石壁上题咏甚多。登山石级途中,有亭曰「止息亭」,中有宋人赵尧生题辞∶「登山有道,综行则不踬,与君且住为佳。」今已废。寺内之天王殿、弥勒殿、如来殿、大雄殿等,系明、清的建筑。早年寺中供有千手观音像,雕刻精致,名闻遐迩。此外另有五百罗汉像,姿态生动,口角眉目之间尤其传神。寺中有「尔雅台」,相传系晋郭璞注释「尔雅」之处。日寇侵略战争期间,马一浮先生在此设复性书院,招生讲学。一九六○年代的「十年动乱」期间,乌龙寺曾受到破坏。一九八○年代之后,四川高僧遍能老和尚重任乌龙寺方丈,而予以修复。
遍能老和尚俗家姓许,名在光,四川省乐山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出生。遍能幼年时受村塾教育,及长从川内名儒翰林赵熙受学,以颖悟好学,深受赵翰林器重。民国九年(一九二○年),遍能年十五岁,投入乌龙山上的乌龙寺,礼传度和尚为师而落发出家。他在寺中依师礼佛诵经,学习佛门仪轨。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时已十八岁,到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圆戒后住文殊院学戒堂学戒。他的国学、佛学均有相当的基础,在文殊院学习期间,戒律精严,功课出众,受到师长的青睐。学戒堂于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改为四川佛学院,由佛源老法师担任院长。遍能于佛学院毕业后,受聘到川东佛学院任监学。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出川游方参学。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到了北京,考入柏林寺的柏林教理院受学。
柏林教理院,最初是柏林寺主持台源和尚所创办,聘请泰县光孝寺住持常惺法师为院长。后来太虚大师自欧美弘法归来,打算设立「世界佛学苑」。台源和尚热心支持,请大师把佛学苑设在柏林寺内。太虚大师把原在武昌佛学院的锡兰留学团也迁到北京,在柏林教理院设置了华日文系与华英文系,遍能读的是华日文系,与尘空、本光、雪烦等为同学。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翌年华北情势紧张,经济萧条,教理院经费来源受到影响,不得已宣告停办。遍能法师也离开北京回到四川。
先是在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太虚大师应四川佛教会之请,入川弘法,与四川省主席刘湘见面,刘湘谈及欲选派汉僧入藏留学,以沟通汉藏文化。大师告以不如在四川设立学校,集合汉藏僧青年加以训练,作为促进汉藏民族团结的桥梁。刘氏赞同此议,复得成都、重庆诸大居士何北衡、王旭东、王晓西等之协助,乃以重庆北碚缟云寺为院址,命名曰「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并命毕业于武昌佛学院、四川籍的满智法师负责筹备工作。民国廿一年(一九三二年)汉藏教理院在重庆设置筹备处,满智由上海回四川负责筹备。满智于半年之间,把一座破落不堪的缟云寺,整理成一所教学的学府。太虚大师乃命满智为汉院教务主任,负责院务;由超一为事务主任,以柚卢、慧松等为教师,并命遍能到教理院任学监。民国廿一年(一九三二年)璁假招生,八月二十日举行开学典礼,太虚大师亲临主持,以「澹宁明敏」四字为校训。
汉院初创,百废待举,满智主持院务二年,以辛劳过度,患了喀血病,因而辞职。太虚大师乃命遍能为教务主任并代理持院务。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八月,在西藏学法的法尊法师,应太虚大师之召回到重庆,接任教理院教务主任代理院务,遍能始放下肩头重担。翌年受重庆名刹华严寺之聘,任华严岩寺佛学院教务主任。任职三年,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受请出任乐山乌龙寺方丈。以后六十年的时间,他都在四川弘化。
一九五○年以后,遍能法师仍在乐山乌龙寺任住持。不过,国家的新政策,出家人要做工才有饭吃,遍能法师也不得不配合政策,带领常住僧侣做工耕田,美其名曰「农禅合一」。一九六六年,「十年动乱」期间,遍能法师也和其它出家人一样,被下放农村,参加劳动生产。直到一九七八年以后,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遍能老法师才重返寺院,恢复僧装,继续担任乌龙寺方丈,负起了修复乌龙寺任务。
乌龙寺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破坏,遍能老法师多方奔走,筹集资金,经过数年努力,乌尤寺渐复旧观。一九八八年,遍能老法师高龄八十三岁,受宗教部门安排,担任成都新都县宝光寺方丈,同时仍担任乌龙寺方丈。他为法忘身,为两处大寺院奉献身力。一九九二年,老法师为提高出家人素质,培育僧材,在宝光寺设立了四川省佛学院。他亲执教鞭,诲人不倦,受到全院师生敬重。
遍能老法师晚年,除担任两大寺院方丈外,还长期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佛教协会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对于四川的佛教事业有着相当的贡献。他不遗馀力地培养佛教僧材,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捐资百万元改建江上大桥,捐资十万圆兴办幼儿园,会同宽霖法师等创立四川佛教慈善功德会,募化专款,帮助贫困失学儿童。
遍能老法师于一九九六年罹病,医治罔效,于一九九七年二月四日,在乌龙寺丈室安详示寂,世寿九十二岁,僧腊七十七夏,七日荼毗,获舍利极伙。遍能老法师一生重视僧侣教育,他青年时代初任汉藏教理院教务主任,继在峨嵋山为僧尼二众建佛学院,晚年任宝光寺方丈时,在宝光寺创办四川佛学院,春风化雨,桃李遍及省内。老和尚辞世后,他的弟子于哀思之馀,赋五言古诗悼念之。诗曰∶
遍能老法师,世称僧品高;垂髫入乌尤,童年着僧袍。
学文赵瑶老,下笔闪金豪!勤读圣贤书,言行非俗曹。
壮年游北京,俱舍论专精;兼精唯识教,列足太虚门。
不但通内典,而且究五明;勤发菩提心,弘法度众生。
汉藏教理院,教务长有名;继在峨嵋山,两所佛院兴。
晚主宝光寺,省佛学院成;中级高级班,培育青年僧。
夙夜常关照,院风遐迩闻!总结遍能老,两点最殊胜。
一是有正见,破非常显真;唯识般若学,长列入课程。
二是有慧眼,举贤恒认能;仲容与思鹏,巴中农村人。
敦聘为教师,始终尊而亲;末法万年中,众生少上根。
遍老才德美,真算一高僧;可惜天无情,晚年病缠身。
东山住医院,群医无奇能;与世竟长辞,圆寂九七春。
如法火化后,舍利堆满身;但愿佛加被,乘愿再来临。
重擂正法鼓,高悬般若灯;佛法轮常转,度群出迷津。
(于凌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