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梵呗与佛教音乐(上)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梵呗与佛教音乐(上)

发布时间:2012/08/29 佛教文化(禅者说) 标签:音乐浏览次数:2360

  以‘音乐’来指称‘梵呗’,已渐为各种佛教团体所接受与应用,

  这个新语言类目的使用,立即模糊早期规范于僧团戒律的分界线,

  佛教音乐重塑佛教徒、佛教机制,以及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前言

  中国佛教僧团中急遽转变的社会关系与文化意识,强烈转化了某些当代寺院仪式概念化的进程。其中最重大的事项包括:

  第一、音乐的出现取代了梵呗的概念;第二、录音与佛教仪式音乐商品的生产,于意识与实践上再建构了寺院文化。也就是说,将中国佛教梵呗再定义为‘音乐’,是使寺院仪式概念化重要的分类转换过程。此转换一方面连结了现代主义,以寻求‘广博见闻的原理’;另一方面开展了一个与各种社会运动、意识力量应对的复杂文化历程。

  对僧团而言,使用‘音乐’这个名称,甚至透过录音以生产寺院的梵呗,虽然皆属平常,但这些新兴的宗教与社会实践,并非当代中国佛教僧团的共通文化基础。与其将它视为确立的事实,不如说这些当代所使用的语言与技术,是构成僧团参与现代文化论述和沟通结构的互动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音乐的概念与运用方法,将导致不同的行动,因为行动会使这些语言与技术实践,连结特定的认同概念、美学、寓意与认知。

  一九八九年起,我在台湾、香港与中国等地,研究中国佛教梵呗与商品佛教音乐。自二○○○年起,由台湾国科会补助,着手研究当代僧团音乐概念与实践的演变,并对台湾的佛教唱片公司进行大规模的访谈与记录。本文探究当代社会变迁与寺院音乐实践的关系,尤其是现代音乐概念如何出现于中国,以及它对中国佛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对中国佛教徒与录音公司而言,‘音乐’与‘梵呗’这两个名词,是既分别又混合的概念。对许多佛教徒,特别是寺院僧众来说,在佛教宗教传统与确实性的连续上,梵呗与音乐是有别的。然而,部分佛教徒与佛教音乐制造者却提倡‘音乐’这个概念,而将寺院梵呗传统与社会的支配音乐实践连系起来。

  有关音乐论述的改变,甚至词汇的变化使用,往往暗示了社会的改变,事实上,语言的变化的确紧密地连系着重大的社会区别,社会族群因语言不同而发展其个别的文化计划。所以,当现代音乐的概念与运用在中国佛教僧团中浮现与增长,而由于音乐明显不同于梵呗所建构的参照系统与实践,的确产生了一些困境。当‘佛教音乐’取代‘梵呗’,使用于寺院的语境中时,仪式的意义与功能相对跟着改变。尤有甚者,一个较泛杂的美学意识,由发展中的佛教音乐市场及其不断再定义的艺术性里兴起,而这些定义现在皆需要重新加以审视与思考。

  什么是‘梵呗’?

  [梵呗是指佛教的唱诵]

  虽然佛教中类音乐的运用,如讽诵经文与吟咏赞偈,长久以来是寺院生活的重要活动,但是佛教徒本身不见得会将这些活动视同‘音乐’。这些佛教类音乐的初始与主要形式,是为了便利经文讽诵,而形成具特定旋律与节奏的音声组织。

  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将各类唱诵统称为‘梵呗’,有时也俗称为‘唱念’。在梵文中,普遍指称这类经文讽诵的名词是 bhasa(呗),又音译为‘呗匿’、‘婆师’、‘婆陟’等。‘呗’是指运用旋律来讽诵经文,而成为中国佛教徒命名寺院唱诵的主要辞汇。

  当佛教传入中土初期,‘梵呗’一词即用于指称佛教的唱诵。(1) 它涵示了中国佛教唱诵的音乐实践与宗教起源。‘呗’指示其梵文字源 bhasa,‘梵’则在寺院文化的概念中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梵’字揭示了与印度,尤其是与佛教的根本连系。就如‘梵文’一词标示了一个源于印度半岛的语言,特别是与佛教文化族群有关的语言,而大乘佛教经典翻译为中文最主要的南亚语言即是梵文。

  ‘梵’的另一个意义,更结合佛教卓绝人物的微妙音声。根据佛经记载,佛陀有六十四种梵音(见《大宝积经》卷 102 与《大方等大集经》卷 46);另有五种梵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表征大梵天王的音声特质(见《长阿含经》卷 5)。因此,梵呗虽是中国人所实行的乐种之一,但明显地有别于其他的中国音乐。中国佛教徒对‘梵’的诠释,实涵示音声清净、平和而深远的特质。所以,一般寺院的唱诵也称为‘梵音’,即是因为它含容了如此微妙的音声特质。

  梵音在中国佛教的语境中,具备双重的特性,它可说是属于、也不属于人世间的音声。因为梵呗是佛教寺院的唱念,由佛教徒产生,那么就清楚地连结着人类的氛围,所以说它是属于人世间的音声。但在另一方面,诸多佛教经文屡屡强调‘梵音’的妙善特质,能超越人世间的各类音乐, (2) 因此它是优于世间音声的音声。通过这双重特性,我们可以解释,当这音声是由佛教徒经由讽诵经文而产生时,超越人间音声的梵音就可能存在于人世间。

  就如‘梵呗’一词所显示的,梵呗的概念引涉了佛教寺院唱诵清和、宁静的特质—‘梵’,以及包含宗教经文的念诵—‘呗’。‘梵呗’即意为‘清净的讽诵’,它巧妙清楚地区分了寺院与广大社会的其他音乐。

  [梵呗可清净身、口、意三业]

  梵呗如何有别于其他的音乐?梵呗为何能具有独特的性质?人们如何成就清净的梵呗?这些问题的要点在于,梵呗的微妙清净,并非由音乐素材的内容而得,也非单由念诵经文或在仪式中获得。成就梵呗微妙清净的精要是在个人的德业,也就是透过清净心才能发出清净之声。佛教修行者深信,梵呗为清净个人的身、口、意三业,提供了最佳的方法。

  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众生因贪、嗔、痴而起无间的行业,造成无止尽的轮回。透过真实纯粹地念诵经文或唱诵‘赞’、‘偈’,行者的三业便专注在净业之中,这在修行上是件极大的功德。

  在大众唱诵仪轨进行时,行者引导自己的三业在一理想的境界中——其口赞颂佛菩萨功德,不起口业;其身如礼行仪,不作身业;其意忆念佛菩萨相好庄严,狂乱之心歇息,不造意业。唱念者当下即置其身、口、意三业在圆满真诚之中,清净地念诵经文或唱诵‘赞’、‘偈’,使唱念者学习圣者的智慧、赞颂佛德,以及萌发无上道心以利益众生。

  同样重要的是,在大乘佛法中,视梵呗为入三摩地的前方便,以了解现象世界与众生自性的关系。唱梵呗时,藉由观照音声与念头的生灭,觉知其不断流动变化且相互关连的实况,唱念者直接经验了其所见闻觉知的本质。

  所以,它本身即是一个理解与经验实相——万物无常——的法门。简要来说,梵呗是一个可引导行者的身心获得清净的重要实践,也是一条通往佛教智慧的道路。这些都是梵呗别于一般世俗音乐的特质,以宗教的观点来看,这些特质实超越于其他世间音乐。

  是梵呗还是音乐?

  虽然梵呗与音乐并非两个全然不同的类目,也不是严格不变、相互对立的领域,但是在中国佛教寺院的传统中,梵呗长久以来仍是清楚别于音乐的。例如佛教律典《十诵律》便规定:比丘不应歌舞伎乐,也不应往观歌舞伎乐。然而,在同卷的律文中,佛陀却宣扬‘呗’的五种利益,包括:‘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大正藏》卷 23,页 269)。由此可知,‘梵呗’与‘音乐’这两个类目,早已在戒律中受到规范,各自拥有分立的活动与意义,前者是佛陀所允持,后者则是戒律所禁止。

  然而,近几十年来,以‘音乐’来指称寺院仪式的唱诵,已渐为各种佛教团体(僧团与居士团体)所接受和应用。这个新语言类目的使用,立即模糊了早期规范于僧团戒律或寺院规约的分界线。佛教音乐或寺院音乐—这个崭新且深具影响性的文化概念,经由再定义的活动,重塑佛教徒、佛教机制,以及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语言变化与社会区分]

  语言的表现形式揭示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佛教寺院传统中,梵呗与音乐的语言分类,再现了文化概念的转化,以及意识形态的支配与竞争。由于语言的意涵正连系着人们的认同、审美与认知,不同的文化定义与功能产生不同的语言。

  所以,使用‘梵呗’而非‘音乐’,或以‘音乐’取代‘梵呗’来指称唱诵,都是强调该语言类别的指示对象,并在这些指示的论述形式中,以定位寺院的社会秩序。

  ◎梵呗的意涵是宗教与性灵的,音乐则与宗教无必然关系

  事实上,从某些面向来看,寺院梵呗可明显区别于一般世俗音乐。这些面向是透过一套特别的意义、价值与实践而形成的,寺院音乐文化便在这社会定义与认同的历程中运作。以功能而言,梵呗是仪式的构成要素,大多数的中国佛教梵呗是仪式性的,且由集体所呈现,仅有非常少数的例外,是以个人或单曲的形式构成一个仪式。

  在此,我个人将‘仪式’定义为:‘于梵呗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活动、姿势、时间、空间与仪式对象’。简单地说,梵呗的呈现,不是因应个人的娱乐或需要,而是连系了一个较广阔的宗教环境与存在。更清楚地说,梵呗是用于一个特定的仪文或仪式,它是构成佛寺运作的必备要素。明显地,音乐的概念与实践,并不包含如此实际的宗教连系。

  中国佛教梵呗的诸种音乐结构,是透过不同的仪式内容与功能而发展的。以早晚课为例,其梵呗的音乐形式包括‘赞’、‘偈’与经文念诵,而讽诵经、咒则直接构成仪轨的重点,以倡发佛陀的教示。这些形式的运用,皆与仪式内涵和其中所强化的意义有关。

  僧伽以‘自由梵呗’的形式讽诵经文,目的是在陶冶唱念者的心灵与群体的关系。在此,‘自由梵呗’相对于有既定旋律的‘赞’与‘偈’,它并无既定的旋律作为唱诵的依据,唱念者是以非常自发、个人的形式来念诵经文。

  ‘赞’或‘偈’基本上具有固定的旋律模式,但装饰音会因地方传统或个人性向而有差异。‘偈’是以诗体的形式,强调经文的重点与宣扬佛德,音乐上的结构是以乐句(单句或双句)为单位;在运用上,则是便于仪式中次段落的连接,如‘回向偈’与‘赞佛偈’等。‘赞’则以长短句的形式,以称颂佛菩萨的功德,使用曲牌作为旋律架构,其本身即可单独构成一个仪式单元,如‘香赞’。

  梵呗是仪轨本身的表达,它的意涵是宗教与性灵的,合宜的仪文诠释必须藉由如法的仪轨唱诵出来,而受到聆听。就如柯比( parc-daniel kirby)所述,宗教音乐与宗教流行歌曲,提供了一扇通往个别作曲家的性灵之窗,它们揭示作曲者个人的宗教经验,或其信仰的奥秘。相反地,仪式唱诵的作曲者多是佚名,仪式唱诵是一扇通往宗教庙宇的性灵之窗(kirby 1998)。

  从我们对现代文化的了解(结合了当代西方概念),音乐在哲学上通常被视为物品,即一件完整且界定清楚的作品。然而,佛教梵呗在理解或实质上,却较接近一个真实映射唱念者身心状态的过程,是认知人与现象界实况,而实践宗教教义的过程。

  经由梵呗,佛教徒经验现象的存在,是相互依存于一个建构的过程中(chen 2001)。这个理解呼应了中国佛教梵呗与仪轨的实践历程:强调观照音声胜过于注意旋律的塑型,以及将心专注于唱念的每一个当下,而非仅藉音乐以抒情。

  ◎梵呗无既定旋律,由唱念者唱诵自己的旋律

  除了这些根本的差异,中国佛教寺院梵呗还保有一些特征,别于当代社会其他的乐种睦玷筮卤旧砣舴俏藜榷ǖ男桑褪且汛嬖诩甘兰偷母枨蛐伞6杂谙坝诘贝衾纸逃囊话闳硕裕庑┦潜冉掀嫣氐纳簟5鄙缁嵘弦哑毡椴捎靡衾旨瞧追ǖ耐保嗍泄鸾掏饺砸勒沾常煽诖姆绞窖啊⒔淌冢约俺氏骤筮隆?嗡斜居脞惚就ǔj褂梅牛ㄗ魑瞧椎墓δ埽┮灾甘居屑榷ㄐ傻蔫筮拢ㄈ纭蕖ⅰ省┑慕谧嘤肱淦鳎杂阼筮碌娜松糠帧桑⑽藜瞧住?/span>

  一般而言,念诵经文并无既定的旋律,是由唱念者唱诵自己的旋律,即使是唱诵有既定旋律的梵呗,仍允许以自发的方式诠释旋律的细节,这样的诠释,通常因人、因时而异。在这个传统中,梵呗的旋律并非一个不变的实体,而是在过程中完成,因环境条件而可调整的。不仅课诵本与忏本未提供任何旋律的标示,就连伴奏唱诵的法器也只用无旋律的打击乐器。

  独特的音乐实践与概念,使寺院梵呗成为中国佛教重要的文化象征与参照指标,长久以来显扬寺院的唱诵传统,以强调中国佛教的旨趣与修行。然而,当一个当代的概念—音乐,成为指称佛教仪式唱诵的名词时,将会为梵呗带来什么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呢?又是否会违反其宗教意涵与教义实践呢?果真如此,为何佛教徒会持续使用这名词?这是否会对中国佛教的仪式实践产生影响呢?这些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也是许多建立或质问这些语言分类论述者所争辩的议题。

  [语言分类建构]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梵呗’与‘音乐’这两个语言类目可视为‘论述的产生与接纳的定位架构’(briggsand banman 1992: 142-43)。类目组成诠释的步骤与指向,以作为定位的架构,而非成为论述结构的一部分,它是使用者运用与连系语言的方法。当语言类目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运作时,是为了建立其时间与空间的现前关系。

  ◎梵呗是传统的、仪式的,音乐是现代的、社会化的

  对中国佛教僧伽与居士而言,梵呗与音乐本身即存在着不同的意识运作和指示功能,使用‘梵呗’一词时,是界定一个宗教与传统意境的音乐概念和活动,而使用‘音乐’一词时,则是解放了这样的界定。

  因此,‘佛教音乐’不但包含了宗教标志,其本身同时也固着于一个社会化的进程。‘梵呗’与‘佛教音乐’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实践,两者不仅在族群语言的交流中包容不同的组织因素,而且涉及了如政府、商业或学术等不同的机制。这些交互的作用进而为寺院传统与社会,生产与再现了多种新的文化。

  梵呗与音乐是历史的特别惯例,它们含纳了个别沟通的要素结构。对当代的中国佛教徒而言,梵呗是传统的、仪式的;而音乐则是现代的、社会化的。然而,类目的状态与类目间的关系是活动的,从历史上来看,这些要素的使用与概念仍有差异,也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佛教自传入中国初期以至今日,梵呗已逐渐成为一个牧⒌摹⒕哂猩缁嵊胱诮桃夂奈幕导恕?/span>

  ◎音乐取代梵呗,暗示佛教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

  时至今日,‘梵呗’已直接指示了中国佛教寺院的唱诵,但对大多数的人而言,‘佛教音乐’可能仍是一个疏离的对象,他们不清楚佛教音乐与其所连系的、特定的宗教参照指示。然而,这种对宗教意涵模糊的状况,却使佛教音乐可以对其他的指示领域开放。

  从某种意义来说,梵呗与音乐这两个论述类目,即是清楚具有社会索引功能的意识交流计划,这论述的组成,结构了错综复杂的指示架构,以作为交流的实践内容。在中国佛教语境中,‘音乐’发展成一个新的论述类目以取代‘梵呗’,正暗示了寺院组织为寻求社会的认同,以及结合其重要文化的进程,而这文化正与现代化紧紧相连。(下期待续)

  【注释】

  (1) 关于中国佛教唱诵的初期记载,包括三国(220-265)时期曹植的‘渔山梵呗’,与南北朝(385-598)时期康僧会的‘泥洹梵呗’等。

  (2) 如《妙法莲华经?普门品》:‘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参考书目】

  《长阿含经》

  《大宝积经》

  《大方等大集经》

  《十诵律》

  《重定二课合解》,释心智,台北:圣果出版社,一九二一年。

  陈碧燕简介

  ◎芝加哥大学民族音乐学博士。

  ◎曾任芝加哥大学音乐系讲师、芝加哥大学文学院客座助理教授,现任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助理教授。

  ◎研究领域为十九及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南亚音乐、佛教音乐。

  ◎着有《东亚佛教音乐》(牛津世界宗教音乐字典),目前正撰写《中国佛寺之梵呗》与〈音声与空观:音乐,哲学,及佛教僧团的教义实践〉等书及论文。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