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壁画: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辉煌的时代,佛教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鼎盛。修佛寺,凿石窟,建道观,数量之多,创作之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佛教寺观壁画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据文献记载,唐代时两京(长安、洛阳)的大寺庙都有壁画,其中有不少是绘画大师的作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寺塔记》记载,凡唐代200多名画家中,就有180多名参加过壁画的绘制。据说仅吴道子就绘过300多堵。所惜的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云变幻,保存下来的大多是石窟和墓葬壁画,寺观壁画仅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内保存有唐代壁画60多平方米。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不能代表唐代壁画艺术的全貌,但却是中原各地绝无仅有的唐代寺观壁画珍品。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是五台山西台外九大寺之一,隋唐之际,名震长安,受到唐王朝的重视。唐代会昌灭法时寺院被毁,后由高僧愿诚在施主京都女弟子宁公遇的捐助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重建。东大殿是寺内的主殿,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是中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按唐代佛寺有绘制壁画的习俗,佛光寺的重建得到的京城施主的捐助,四壁应该都是绘有壁画的,只是明代时寺内僧人重砌檐墙,在四壁塑造五百罗汉,可能这时将壁画毁掉了,现在只在殿内的拱眼壁和明间的佛座背后保存有零星的大小不一的22幅。拱眼壁是两个柱头斗拱之间的空档,绘有壁画的拱眼壁长450厘米,高66厘米。壁画的构图分为三组,中间的一组是说法图,主像是佛祖在说法,两侧是观音和势至菩萨,左右两组以文殊、普贤两菩萨为中心,各有胁侍菩萨和天王、飞天等簇拥,作赴会行进的状态,壁画的各端各绘有供养
上一篇: 试论唐代佛教寺院壁画的历史分期
下一篇: 关于我国早期佛教美术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