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光拍片查“病”抢救大足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手部风化严重
2007年8月27日,“咚”的一声轻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掉到了地上。
2008年8月9日,大足医院,一张千手观音的手掌x光片:这是一只断折后修复的手,手掌里边,有两根清晰可见的铁棍——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的千手观音,病害程度触目惊心。30余名专家历时4月,采用15种先进无损检测技术,完成了世界首例最为复杂的石质文物病害勘察,检测评估报告近期将出炉。
“千手观音有救了,专家们月内返回大足开展抢救工作!”昨日,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黎方银说。
现状
病害复杂世界罕见
昨天,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黎方银说,承担千手观音保护任务的专家,月内将云集大足,展开前期修复实验。黎说,展开史无前例的大修复,是因为千手观音遭遇病害,已到了危急时刻。
2007年8月27日,看护千手观音的工作人员听到“咚”的一声轻响。工作人员上前,发现竟然是千手观音的一根手指掉到了地上。这名员工立即拨通馆长电话,黎方银火速赶到现场。
看着断落在地的手指,黎方银心痛不已:“千手观音的每只手,都是极珍贵的文物。”将这根手根小心翼翼地捡起来,他发现:这根手指风化得如同散沙。
诊断
用x射线给观音手拍片
千手观音的情况很快上报国家文物局。去年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来到这里。他久久凝望着千手观音,面对随行官员,单局长语气沉重:千手观音世界独一无二;其病害复杂,在全世界也无修复成功先例。随后,修复千手观音作为“中国石窟类保护一号工程”。
去年7月,全国30余名顶级专家奔赴大足,专家们个个愁眉紧锁:千手观音已到了“先救命、再治病”的危急关头。
8月9日,文物保护专家詹长法和多名专家一起,采用先进的x射线仪,对一只只疑似病变的手掌拍片。当晚,专家们拿着底片,赶到大足县医院。
一张片子很快冲洗出来。专家的猜测得到了印证:片子上清晰呈现,手掌内部,有两根铁棍,铁棍被铁线缠绕。这是一只在古代折断后再修复的断手。
投入
将耗时5年花费千万
黎馆长说,专家历时4月,采用了15种世界先进的无损检测设备,诊断千手观音的病害,去年底,诊断材料运回北京。专家将对此进行分析,作出前期勘察评估报告,进而制订出修复方案。
同时,几名专家用同石质雕刻展开了修复试验。当地一名老艺人被请进实验室,用传统工艺给石像贴金片。专家选择了千手观音的两只手,将那些剥落的金片,复植到每根手指上。博物馆保护技术部副主任陈卉丽说,整个修复工艺、材料经检测分析和专家论证,确定其安全可行,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后,方可对千手观音进行修复。黎馆长介绍,千手观音的修复,预计至少耗时5年,花费上千万元。
监测
每分钟参观人数将设上限
一个月前,黎馆长启动该馆花数十万元购置的微环境监测设备,全天候对千手观音所处小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对保护有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展开全面监测。
专家称,预计两年后,他们将把监测到的系统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并以此为依据,营造出千手观音保存的最佳环境。黎馆长称,这其中,包括制定出每分钟参观石刻的上限人数,以免游人过多,呼出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致使千手观音受损。
黎馆长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其工作目标是:“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
历史
清朝曾数次为观音贴金
千手观音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高7.7米,宽12.5米,造像以主尊观音造像为中心,呈孔雀开屏状,在88平方米的岩面上,雕刻千余只手。
据史料记载,千手观音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大约在明代,千手观音的保护建筑大悲阁建成。400多年来,它一直为千手观音遮风挡雨。
另外,清朝有数次记载,为千手观音贴金妆彩。黎称,此次勘察期间,专家用三维视屏显微镜查看,一些部位金箔多层,彩塑的颜色重叠,佐证了史料记载。
黎称,专家正根据勘察情况,对历史上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进行分析评估,以便为今后制订修复方案提供参考。
意义
树世界石质文物保护样本
大足石刻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石窟的最后丰碑,为全球八大石窟之一。宝顶千手观音历史性的大修复,被国家文物局局长称为是开国内先河、解决世界级难题。
在中国南方地区有众多的石刻造像,如四川的广元、巴中、安岳石窟,云南的剑川石窟,重庆的合川涞滩石窟等。这些石刻造像,雕刻及妆彩工艺、保存环境、保护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病害大多与大足石刻类似,因此,专家们认为,千手观音一旦修复成功,就为这些造像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事实上,千手观音的保护,也对世界上其他石质文物的保护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