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五台山 体验“佛母洞重生”之殊胜(三)
天阔云闲,苍山几重,空谷流水,林木肃然。在这钟灵之地,一座天地造化的石洞呈现于眼前。
佛母洞分为外洞和内洞,大洞套着小洞,外洞阔大,洞口敞开,高约3米,宽1米多,进深幽暗,由外而里渐渐收缩,在尽头的洞壁有一小口通入内洞。内洞的构造非常奇特,洞口距地面半米左右,扁圆狭窄,呈弯曲管状,斜向上延伸1米左右,即进人葫芦形状的洞腔。这个扁圆石孔刚好能容一人爬钻而入,洞腔里可容纳五六人。内洞有乳石及石笋,洞壁石色斑驳,形状凸凹,犹如人体五脏六腑形样。特别是洞腔右侧乳白色条纹,和人体脊椎骨、肋骨一样形象逼真。
正因为内洞天工巧成,示化为人体内形,所以称为“佛母洞”。钻洞意为“投胎佛母”,出洞意为“佛母重生”。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象征意义,世人可以从佛传故事的角度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释迦族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父亲是释迦族的净饭王,其母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胞妹。”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
雄才睿智的国王净饭王娶了美丽无匹的摩耶,然而婚后数年,却未有子嗣。一个春夜,摩耶夫人睡梦中见菩萨乘一头白色大象从空中向她走来,从右胁下进入她的腹中。醒来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摩耶夫人怀胎十月,临分娩前,按照当时风俗,回娘家天臂城待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摩耶夫人安祥徐步,处处观看。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无忧树),枝条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随生太子,太子从她的右胁脱胎而出。这时,大地震动,天降花雨,有九龙为太子喷水沐浴,太子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悉达多太子诞生后第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太子遂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成人。
释迦牟尼佛诞生的日期,有着多种不同的记载,我国多通用四月初八为佛诞日。关于胁下诞生,于传奇,象征了圣人的神迹;于常理,隐喻了难产的痛苦。佛说四谛法的苦谛中,就有怀胎生产之苦和死别之苦。
释迦牟尼佛诞生处是有史迹可考的。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即位20年时(约公元前249年),亲自到蓝毗尼园佛诞生处礼拜,并立石柱以为标志。公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朝礼蓝毗尼园。根据记载,他曾看到在他之前800多年阿育王在那里建立的石柱。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地址逐渐湮没无闻。到1897年,阿育王石柱出土。近来,国际考古专家经过对阿育王石柱的研究和新近考古发现的考察,确认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处即为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摩耶夫人庙的摩耶夫人像下。1996年2月6日《人民日报》曾报道:《尼泊尔认定释迦牟尼诞生处》。
话题再回到五台山佛母洞。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释迦牟尼诞生情形十分吻合,洞腔显示为人体内形,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胁区域。这与佛传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胁下入胎,太子右胁下诞生完全巧合,故而佛母洞成为示现佛母摩耶夫人诞生释迦太子的灵迹,也使众生有缘,能够像太子那样接受佛母的恩育,体验新生过程,感受一种独特的佛缘。如此“造化钟灵秀”,实为世所罕见。可以说,这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是佛法应化的奇妙的“神来之笔”。
佛教经典认为,佛母不仅是指生育释迦牟尼佛的摩耶夫人,还指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原本久已成佛,且为诸佛之母,但为方便教化,普度众生,乃倒驾慈航,化作菩萨,协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与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并称为四大菩萨。
佛传故事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成佛以前,多世示现轮回天上人间。度化众生。“为欲安乐诸众生故,为欲教化众生说种种法,是故我今即当下生人间,出家学道,转无上法轮。”“净饭王于诸世间具足清净,性行仁贤,聪明智慧,夫妻真正堪为父母,即当于彼王种中生。”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就在这种情况下,本来早已成佛的文殊师利菩萨,即愿再作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辅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
《楞严三昧经》载:“佛告迦叶,过去久远,……尔时有佛,名曰龙种上如来,十号具足。于此南方,过千国土,有国名平正,地平如掌,龙种上佛,于彼国土,得无上觉。乃至云彼佛,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也。”又《文殊般泥洹经》载:“佛告跋陀罗,此文殊师利,以大慈悲,生此国多罗聚落,梵德波罗门家。……多罗聚落,即舍卫国,佛正在此说法。”还有《处胎经》赞文殊菩萨道:“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佛陀赞叹:“汝今真是三世佛母”。在《放钵经》佛陀又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分作佛陀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教化智慧,居于诸菩萨的上首,被称为三世佛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度化道场,“大千世界自然万物造化自然大佛,佛法无边有情众生清净有情世界,五台山佛母洞的又一层含义就是: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三世佛母随缘教化显应之处。佛弟子把入洞出洞视为大因缘,得到像佛母文殊菩萨辅助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护念。
佛母,还有一层含义,即佛法也。《大方便佛报恩经》曰:“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又指出:“般若波罗蜜为生诸佛之母,故称佛母。”《智度论》亦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若”者,“智慧”也;“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即:依凭般若智慧到达彼岸,获得无上正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体现了甚深大义。《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主宰,所以说是空。然而空,不是指色外空,即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色后空,即物体灭了之后的空,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缘起所起,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故“空即是色”。
如此说来,以法为佛母,以般若波罗蜜为佛母,五台山佛母洞,意为佛法领悟之地。佛弟子登临五台山佛母洞,不仅仅是祈求佛母加持,获得一种佛教体验,更能生发一种悟性,开启智慧。这里借用《五灯会元》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末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仍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获得最高最深的人生真谛,不离日常意识,而达真实佛性。(文/五台山佛母洞)
下一篇: 希阿荣博堪布:朝圣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