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你知道经变图吗?这是佛教千年的瑰宝!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你知道经变图吗?这是佛教千年的瑰宝!

发布时间:2017/05/08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4189


在中国佛教美术史中,或者在谈论敦煌艺术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遇到“经变”这个词。什么叫“经变”?经是佛经,变是“变相”或“变现”,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换句话说,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


熟悉佛经的少数高僧,当然只需要看看就能加深印象,而面对广大的普通信徒,特别是一些不识字的人,更多的还是由和尚指点着画面,来向他们讲解某部佛经中的道理。天水麦积山西魏时期的第 127窟里已经有了简单的经变画,敦煌莫高窟隋代中期的石窟,也出现了只表现一部佛经中一品(品类似现代书中的小节)或数品,或是经中代表性场面的小型经变画。长安是西魏与隋朝的首都,看来,那里的寺院中至少在西魏时期就已经在面对壁画宣讲佛经方面取得了成就,然后,这种初期的经变画才会出现在它的西部地区。


唐代首都长安城中的佛寺,在开展向信徒们宣讲佛经的活动方面就更加广泛、而且定型化了。我们知道,佛经的数量浩如烟海,其中的内容又很深奥。对于一般信徒来说,长时间地讲解佛教理论是很枯燥的事情。为了弘扬佛法,必须吸引更多的听众,就不得不使讲解的方式通俗化,还要多穿插故事,多渲染。于是“俗讲”在寺院中流行起来了。


所谓俗讲,就是用通俗的故事来演说佛经。在俗讲之前事先写好的底本叫“变文”,这里含有变易深奥的经文为通俗文的意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古代文书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变文。

变文的体制,是散文和诗相结合的方式,说一段故事,再诵一首诗,说说唱唱地讲解佛经。变文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有图画和它相配合,这种图就是经变画。和尚们在表演俗讲时,按照变文说唱为主,往往在故事情节的关键处,再指出画面上的这个情节让听众们观看,以便加深信徒们的印象。由此可见,经变画既概括了某佛经的基本内容,又要表现出经中的关键部分。佛教中的俗讲和变文,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宋代以后流行的评书和话本小说(如冯梦龙的《三言》)都是从这里学来的。


根据唐代人段成式写的《寺塔记》一书记载,长安城常乐坊的赵景公寺,在三阶院的西廊下,有初唐著名画家范长寿根据《阿弥陀经》绘制的《西方净土变》。平康坊的菩提寺,在佛殿中画有《维摩诘经变》,有趣的是,到了唐宪宗(公元806 - 820 年在位)后期,当时著名的俗讲和尚文溆还特意重妆了这幅壁画。可见,寺院中的经变画,本来就是为俗讲服务的。

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里,保存着中国最为丰富多彩的经变画。莫高窟初唐时代结构完整的巨型经变画,就已经相当成熟了,它们应该是在长安寺院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到了唐代后期,经变画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在同一窟中绘制十五六种经变画。据敦煌的专家们统计,莫高窟的经变画共有 24 种,1055 幅。这些生动而多样的经变画,在总体构图上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的在画面中心画佛与菩萨等众圣人,在四周围绕着与佛经有关的故事情节,像《阿弥陀经变》和《弥勒下生经变》就是这样的;有的把画面分作左、中、右三栏,中间表现佛国世界的宏大场面,经中的故事则分列在左右两栏中,《观无量寿佛经变》和《东方药师经变》就常常是这样的形式;有的利用中间部分的上部描绘佛国世界,而在下部和左右两侧穿插经中各品故事,有的《法华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就属于这种构图形式;《维摩诘经变》和《劳度叉斗圣变》有自己特殊的构图形式,画面的左右两部分是各成主体的,围绕着两个主体人物,再交织插绘出佛经里的各种情节;《涅槃变》的画面呈长方形,它的情节是从左向右,再自右至左发展的。

这些经变画的构图形式虽然有差别,但都是在醒目的位置表现着佛国世界里的豪华、欢乐、清净、祥和的场景,因为这正是人们意念中所向往的乐土,也是隋唐时期佛教徒们所宣扬的彼岸净土的构想图。围绕着主体画面的各种故事情节,是在向人们讲述着应该具有怎样的正确观念与行为,才能在来生托生至佛教净土中去。

我们的愿望

每一次朝圣结束,我们期望您收获的不仅是美景、美食,也收获了美好的心情,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思考,收获了对生活、工作、未来的从容与坚定;更重要的是您有一颗感恩富足的心,找到了自己,找到了回家的路。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