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夏安居:勿扰,修学中
发布时间:2020/02/22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1638
自农历四月十五起,各大寺院陆续挂牌“安居”,依照佛制进入结夏安居。
结夏安居是佛教丛林节日之首,也是佛教为期最长的节日。
今天让我们走进“结夏安居”,了解其特殊之处。
结夏安居的由来
据《四分律》记载:佛时代,有六群比丘于一切时,春夏冬人间游行。夏月瀑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卧具、针筒。踏杀生草。时居士见已,讥谦云:沙门弟子,不知惭愧,于一切时游行,漂失衣具,踏杀生草,断他命根,外道尚且三月安居,而且虫鸟也有巢窟止住,沙门释子,云何如是。诸惭愧,有乐持比丘,以此白佛。故制三月安居。
佛祖所处的印度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多雨,雨期长达三个月,因此佛陀倡导僧尼“三月安居”,即这三个月内减少外出,避免践踏草木嫩芽以及踩伤虫蚁,防止世人讥嫌。
这种安居制度,如今已成为僧团的谨遵佛制和修持戒律。安居,梵语意译为雨期,又译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结夏、坐腊、一夏九旬、九旬禁足、结制安居、结制等。
在中国,“结夏安居”的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谨遵佛制曰结,形心摄静曰安,要期住此曰居。每逢“结夏安居”日,众佛门弟子聚居一处,虔心修行。
安居前的准备工作
安居期间的住处与饮食等问题,成为安居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盂兰盆经》记载到: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佛陀曾在树下、山洞、山林、洞窟等能够遮挡风雨的地方进行安居。如今的僧团,大多在寺院等清净之地结夏安居,也方便檀越供给饮食。
在安居前,先进行对首揭磨,报告僧团所安居的场所及环境等,之后的三个月内都应在此范围内如法活动,尤其是早上明相出时一定要在安居界限内。
此外,为专心坐禅,精进修行,防止离心散乱,在安居期间,僧众除特殊的三宝事外,禁止外出。因此,需要参与结夏安居的僧众处理好其他闲杂事务,确保在安居期间收摄身心,不被凡事所扰。
安居期间做什么?
佐藤密雄在《原始佛教教团研究》讲道:安居为比丘一年中专心修学的最佳时机,同一住处的比丘相互诵说经典、讨论律制,并对各自的疑问进行交流。显然,安居最主要的事便是“修学”,那么修学哪些内容呢?
一是修学戒律。《四分律》云:“比丘夏中不依第五律师,得波逸提;春冬不依,突吉罗。”安居是戒律所制,这就要求众僧人都必须依附通达二部律的第五律师来安居。湛如大和尚曾开示到:依止上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律典理解及行持仪轨的困惑……在禅律大德的指导下,研究毗尼、精守律仪。
二是禅修。禅修是僧人的每日功课,安居期间更是必不可少。“夫静处思微,道缘托处,志唯尚益。不许驰散,乱道妨业。”在安居期中专注于禅修,努力参究,以期发明心地,克期取证。
三是修治房屋的特殊项目。原始佛教教徒在安居时,接受享用房舍的权利,自然也承担起修理房舍的义务。现如今安居时已无须此项工作,一般都是在寺院内结夏安居,若发现有破损则有专人修理,僧人只需安心修行。
四是念佛。《百丈清规证义记》记载:学律等皆夏中所有事,而以念佛为首务也。通常,在结夏安居快结束的前十天起,僧人便开始打念佛七,因此念佛也是结夏安居的一项功课。
此外,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即解夏日为中元节,这一天僧人会公开忏悔自身于见、闻、疑等三事中所犯之罪,以求自生喜悦。
结夏安居有何意义?
圣严法师说到:“安居的起因是在护生,安居的功用则在修道。”
聚居一处,安心修道。僧人以修行为正业,志在弘扬佛法,这就需要弘法者本身精深佛法。结夏安居,为僧人提供系统修习佛法的时间。通过这三个月的定量学习,僧人可提高自身修为,为光大如来之法积累资本。
慈悲为怀,护生惜生。结夏安居最开始的目的便在于避免僧人踩踏虫蚁以及践踏草木新芽,这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相互契合。安居的这三个月内,僧人避免了因出行而造成的其他生命的伤害,正体现出佛教护生惜生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利利他,度化众生。佛教不仅是出世间的宗教,更是入世间的宗教。佛法在世间,僧人通过向世人弘扬佛法,发挥佛教教化导俗的正面作用。而僧人正是通过如法如律地修行,提升自我修养,同时为利他准备资粮,度化众生,培植福报。
安居的意义之大,使其并不只拘泥于夏雨季,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僧人不仅继承结夏安居,还发展出结冬安居。
安居虽源自于外道,但经佛陀的大智慧发展成为具足佛法内涵的一种制度。
结夏安居,是僧人所特有的“避暑”方式,他们聚居一处,共修戒律,精进道业,清凉自心,并借此开发内心之般若智慧,趋向究竟菩提。(文:贺雪垠 图:南普陀寺 普陀山佛教协会 王晶晶)
参考文献
湛如,敦煌结夏安居考察,佛学研究,1998.
光泉,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上),中国民族报,2015.
乘一,述论僧团的安居制度,法音,2009.
下一篇: 疫情结束 我发心从此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