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养生 > 心无旁骛身自康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心无旁骛身自康

发布时间:2015/10/06 佛教养生 标签:心无旁骛身自康浏览次数:1666

 

佛旅网讯 养生,重在养心。古人说:“天下根本,人心而已”。“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养心可以说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

人的一生大多会经历过匆匆忙忙、坎坎坷坷、悲悲喜喜、忧忧郁郁、愁愁闷闷、惊惊恐恐的状态,如果能正确面对,适度控制情绪会减轻对身体的损伤,不然反之。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异常的精神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摄,因为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伤肝: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的重要原因。

喜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易于恢复身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

思伤脾: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伤肺:忧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极度忧伤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咯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功能受损。《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忧郁伤身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恐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晕、阳痿,并可致人于死地。民间常俗说“吓死人”,就是因为恐则气下。

这些就是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促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就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若论如何养心,恐怕世间万法都莫过于佛教养心。

佛云: 一切皆为虚幻。

痛到肠断能耐得过

苦到舌根能吃得消

烦到心乱能忍得住

困到绝望能行得通

屈到气愤能受得起

怒到发指能息得平

恨到切齿能消得散

急到燃眉能定得安

喜到满意能沉得下

话到唇边能停得下

财到眼前能看得淡

色到情动能脱得开!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如果我们学佛仅仅是为了现生平安,求佛菩萨保佑家庭、事业、财富……那么,你学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这些;有的人学佛,修功德,做好事,是为来世服务,希望来世比现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话是希望下辈子享福。那么,你所修的功德,所种的因,只能为来生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却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命运。

从这些佛教至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成功之人必有坚毅之心志,心怀宏志,力行不殆,种善因而得善果。

从这一个层面来说,佛教养心,佛教亦育心,佛教养心,佛教亦养生,养的是生命,是生活,人生。

(编辑:蝉友圈•佛旅网 清风)

标签:蝉友圈 蝉友素猫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心无旁骛身自康

蝉友圈素猫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佛教旅游 印度尼泊尔佛教旅游 西藏游学 西藏佛教旅游 五台山佛教旅游 峨眉山佛教旅游 普陀山佛教旅游 九华山佛教旅游 梵净山佛教旅游 终南山佛教旅游 鸡足山佛教旅游 南华寺云门寺佛教旅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