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研究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研究 > 惠空法师:佛教经济与佛教旅游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惠空法师:佛教经济与佛教旅游

发布时间:2015/05/15 佛旅研究 标签:佛教经济与佛教旅游惠空法师浏览次数:1879

  蝉友圈·佛旅网讯 佛教本质是超越世间的,虽僧团难免面对寺院经济问题,却非刻意主动操作经济。但在此基于学术讨论,姑从社会观点看待佛教与世间经济交涉之现象。

  社会中经济产业可概分为三种:第一产业是农、林、渔、牧;第二产业是工业及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故从社会经济角度,整体佛教经济产业应属第三产业。再从经济之供需原则而言,商品之社会需求愈大,则所面对经济市场就愈大,所带动经济效益也愈庞大。故欲发展佛教经济,必须生产制造出好的佛教商品,而制造优质佛教商品时,应关心几个问题:第一,商品由什么人制造?第二,在什么地点制造?第三,制造过程为何?第四,需要哪些制造技术?第五,制造出什么产品?包括什么晶牌?什么类型?有哪些层次、规格?有那些附加价值产品?第六,市场需求如何?进而,应思考此佛教经济是源于佛教僧众力量还是社会经济力量?佛教经济与社会经济两者间有无互动关系?有无从属关系?有无排斥关系?可能这些关系都存在,关键在如何处理面对。

  提出以上思考,目的在带动对佛教经济应有之问题意识,今此文章即尝试为此思考提出解答。其架构为四:一、佛教经济产业类型;二、现存重点道场之宗教、文化、旅游成分解析;三、佛教经济产业未来发展之思考;四、佛教经济产业开发之助成条件。

  一 佛教经济产业类型

  首先从世俗经济角度,简单将佛教蕴含之经济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并说明此三者关系:

  (一)宗教性产业:所谓宗教性产业,是指与佛教宗教本质相应之宗教服务或宗教形式。佛法宗教本质涵括福、慧,即仰仗佛菩萨救济之他力信仰与追求自我生命圆满之自力智能成就,故举凡人生中生老病死或生命苦难之身心困境,都可在佛法中得到解决,使生命及心灵得到慰藉、舒缓、愉悦、超越。故宗教性产业的产生,是因佛教有其宗教特质,而社会大众有宗教需求,群众因宗教需求归投于佛教寺院,从僧团中得到宗教服务,满足内心宗教需求。此满足宗教需求之服务或形式,就叫做宗教产业,如作七、打七、拜忏等。当然宗教本质是不共世间的,故宗教性产业所带动之经济活动也完全是佛教僧团内部之经济效益。如信众要烧香祈福、超荐亡亲、造像建寺、学习经教、供佛、供僧、朝山、作七、打七、拜忏等宗教活动,都须在寺院中达成,也因此会在寺院中进行供养三宝、常住、僧众或捐献油香钱等经济活动。

  (二)文化性产业:佛教文化,是指佛教思想渗透到世间文化,并以世间文化形式表现。佛教在世间发展过程本身,即是一与世间文化不断结合的工作,故在时空转换中自然留下丰富佛教文化遗产。佛教文化广义而言即整个佛教氛围,可涵括整体佛教之活动与事物,如历史文物、宗教仪轨、佛门礼仪、法器梵呗、建筑、雕像、佛菩萨节庆、佛教风俗习惯、佛教文学、戏剧、绘画、舞蹈等佛教艺术。社会人士透过佛教文化得到佛法滋润,使心灵、精神提升或满足;而在透过佛教文化满足心灵需求时,即有佛教文化产业产生。故所谓佛教文化性产业,是指依托在佛教文化上进行之经济活动。文化本身是多方面且通于社会大众,故佛教文化也是僧众与社会大众共享之资源,依托于此佛教文化上可转化为大量佛教文化产业乃至旅游产业。当然,如何将佛教文化运转出世间经济效益,端视僧团或社会如何善巧运用,譬如将佛像、法物制成精美工艺品流通贩卖;于庙会节庆时推动观光、贩卖香烛等。

  (三)娱乐性产业:娱乐性产业主要以旅游观光产业为主,此完全属于世俗性经济。佛教旅游性产业,是依托在佛教宗教本质和佛教文化之上,附带衍生之休闲旅游产业,它既是宗教、文化的附属产业,也同时支持了宗教、文化产业。譬如朝圣或打七是宗教性产业,建筑是佛教文化,但对部分人而言却不视为宗教与文化,而视为旅游:谓以观光心情看人家怎样朝圣、怎样进行宗教仪式、怎样规划寺院建设;或以该地风景为主,仅将寺院之宗教、文化视为附属旅游对象。所以不论是宗教、文化的附属产业、引申产业、结合性产业或关联性产业,都可产生旅游价值而成为旅游产业,如游山玩水、避暑度假、缆绳、缆车、交通、食宿、纪念品等,此中即蕴含人潮来去所带来之相关食、宿、交通、购物等经济活动。如信众或社会大众从各地来参与佛教宗教性活动或佛教文化活动,便可能顺便游玩或买些纪念品,此即佛教旅游产业之商机。

  此三者中,宗教产业完全是僧团事务。而文化产业则社会与佛教都可发展:从佛教发展立场,着重于宗教而以社会文化为载体;从社会发展立场,是用宗教来丰富文化之表现。僧团用文化表现宗教,重点在宗教;社会把宗教表现成文化,重点在文化。旅游产业又是在宗教、文化产业之上开展,重于利用宗教、文化来发展社会经济,如世间人经营饭店、缆索、游艇、饮食馆、交通巴士等。宗教性产业可完全独立于其它二者之外,寺院僧团可以没有文化产业、没有旅游产业,只赖宗教产业就可维持僧团运作。而深厚佛教文化产业则须有良好宗教产业来扩充、加深其文化深广度,以彰显其文化价值、带动其影响力。举例而言,有些寺院本身虽有历史留下之珍贵佛教文化遗产,但僧众没有弘法力量,没有强有力摄化信众力量,便不能深化佛教文⒅跋臁6糜尾蹈潜囟ㄔ谖幕抵峡梗蛴蟹鸾涛幕庞蟹鸾搪糜渭壑担渎糜渭壑刀耸臃鸾涛幕壑荡笮《āk苑鸾讨诮绦圆怠⑽幕圆怠⒙糜涡圆等呤峭脑补叵担阂糜尉茫牒裰灿帕挤鸾涛幕堤迥诤鸾涛幕壑瞪罨衷诜鸾瘫旧碜诮塘α恐贫孟浴?/span>

  二 现存重点道场之宗教、文化、旅游成分解析

  从以上三种佛教经济产业思考,可说各佛教道场必定都有宗教产业,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则未必具足,且各道场所具备之宗教、文化、旅游产业成分也都有不同。兹举现存中国佛教具代表性之国家级道场为例,分析其所含蕴之宗教、文化、旅游产业成分,以说明其发展旅游产业之利基。以下将现今知名道场分为三类:一、传统道场;二、新兴道场;三、禅宗道场。传统道场与新兴道场是从时间上依其享誉之时间久长而分;而之所以加列禅宗道场则是基于其宗派之影响力。

  (一)传统道场

  传统道场是指拥有千年以上知名历史之佛教名胜,如四大名山、南岳、鸡足山、敦煌、少林寺等。从其能维持千年以上影响力不坠,可想知必蕴含深厚佛教内涵或佛教文化,以下即各别分析:

  1.四大名山、南岳、鸡足山:此中四大名山及南岳、鸡足山都有大量旅游效应产生,这都是因其有宗教产业于中鼓动着文化产业,方由文化产业带动旅游经济。如五台山每年常住僧众即有三、四千人,结夏期间更增加到五、六千人以上;普陀山也有几千位出家人,此数量庞大之僧众本身即具宗教产业,因其标帜着佛法之住世与弘扬。且四大名山、南岳、鸡足山同时也在长时间弘传中成为中国佛教重要而深厚之信仰中心i如四大名山分别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⒋笃腥叛觯毡榱鞔潘拇笃腥杏κ录!<ψ闵绞清纫蹲鹫咝叛觯纫蹲鹫呦纸袢栽诩ψ闵降却掷粘鍪乐樾拗ちα浚诠沤袷笨战淮碇懈鎏砑阜稚衩馗小d显朗庆谧嫱ビ氲澜堂ぃ诜鸬懒街中叛隽α客毕嗉酉拢糜问盗σ豢尚£铩4舜撤鸾堂こ诮獭⑽幕捣岣煌猓旧碛志咦匀痪肮圩试矗晌渎糜尾导臃帧s绕渌拇竺揭哉酵肺耪伲谒拇笃腥叛鱿拢词股缴纤猩潘略合в灰酵反嬖冢拇竺叫叛黾创嬖冢渎糜尾狄嗫伤嬷俗鳌k运拇竺健⒛显馈⒓ψ闵降嚷糜尾的艹中⒄埂?/span>

  2.敦煌石窟:相对四大名山而言,敦煌石窟既没有大量僧众,也没有宗教信仰,可说完全没有宗教产业。所以其虽有深厚文化遗产一一敦煌壁画与敦煌丝路,亦有自然沙漠景观,但其旅游产业却不能媲美四大名山,当然此与其地理位置较僻远也有关系。另外,诸如龙门石窟之卢舍那大佛、云冈石窟大佛、四川乐山大佛,性质与敦煌相似,以大佛、雕塑文化为旅游号召,但名气不如敦煌,旅游发展略逊一筹。

  3、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国历史名寺,虽其寺院本身是新建的,但其知名度却千年不坠,此关键点在于其独特之文化产业一一少林武功。武术本身不是佛教,是社会文化,但它结合达摩少林面壁思想,且由少林寺发展出来,就变成独特之佛教文化。所以少林武功不是宗教性产业,而是非常典型之佛教文化产业。加上此少林武功在历史发展中结合传统小说、戏曲,及现代电影、武侠小说等宣传,更形成有力之佛教文化产品。从另方面言,因少林寺寺院本身在宗教产业上相对较缺乏,故不能产生更大影响力,若能在宗教本质深化,其力量将不可限量。

  (二)新兴道场

  此新兴道场,大都为近几十年,甚至不到十年中所发展出之佛教知名景点。如法门寺、佛光山、中台山、香港天坛大佛、无锡灵山大佛、三亚观音大佛等。此新兴道场大多于创造之始即有发展旅游产业规划,甚至完全是为旅游产业所设立。以下即各别分析此类道场特色:

  1.法门寺:法门寺在佛指舍利出土前,只是一残破孤塔,千年来没没无闻,其今日之所以产生强有力旅游效应,完全在于佛指舍利之宗教价值。法门寺虽没有大量僧众,但佛指舍利之宗教价值更盛于一千位僧人,这是理解法门寺旅游经济之看待角度。当然其亦具有深厚佛教文化资财,因佛指舍利本身在时空流传中,已从宗教性衍生出文化性。而供养佛指之金棺、唐朝文物等虽亦都具有高度文化价值,但与佛指舍利相比,仍远远不及其价值。

  2.佛光山、中台山:佛光山与中台山虽道场风格、建筑特色多有不同,但其旅游产业之规划构想与推动模式大致相同。从佛光山本山之净土洞窟、大佛城、佛教文物陈列馆、文物展览馆之佛教文化创意,及朝山会馆、檀信楼、云居楼之信众住宿规划,可看出其于开山之初即有意发展其旅游产业;而中台山更是于建寺之初即有意成为世界级重点参访寺院,请来世界级建筑大师设计规划、。注重艺术价值。但佛光山、中台山今天之所以成为台湾重要佛教旅游圣地,主要是因其有强有力之僧团组织在运作:如佛光山本山有近五、六百位出家人在本山常住,在台湾各地有一百多个分支道场,在全世界也有几十个分院。在此庞大僧团组织下,更配合全力推动人间佛教之弘化与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才有今日旅游能量。所以佛光山、中台山之旅游产业推动,背后仍奠基于宗教产业之鼓动文化产业而产生。

  3.香港天坛大佛:天坛大佛位于香港大屿山宝莲寺旁,肇建于1990年,1993年底开光。大佛之佛像雕塑本身即是一佛教文化,惜宝莲寺僧众不多,没有创造深刻宗教产业。故天坛大佛之旅游发展,实源于地利交通之便:香港是四方交通辐辏,大屿山又位于飞机场旁,远眺大海,故有助于观光产业。反之,若天坛大佛没有继续深化其宗教产业,则其旅游产业便会逐渐没落。

  4.无锡灵山大佛:灵山大佛位于江苏无锡祥符寺后之小灵山上,并因此而得名。灵山大佛始于1994年奠基新建,因祥符寺本身是重建道场,僧众亦不多,一时尚无法发挥有力宗教产业。故可看到灵山大佛一直强调其佛教文化功能以带动旅游经济,如号称世界第一之最大佛像艺术;提出与云岗、龙门、乐山、天坛并称中国五方五佛之口号。

  5.三亚观音大佛:三亚观音大佛坐落于海南,于今年(2005年)刚刚落成。三亚观音大佛虽亦以大佛为诉求,但与前面天坛大佛、灵山大佛意义不同。三亚大佛是三亚观光事业之另一卖点,因三亚本身已有大海、海滩、选美等观光产业,如今再加上佛教文化产业而形成跨领域之异业结盟,可使其原有之旅游产业增加一宗教强项,所以三亚旅游与观音大佛两者有其互辅互利关系。三亚观光事业并非靠观音大佛而成立,观音大佛仅是为三亚旅游增加光彩、增添另一观光景点,不负观光事业成败责任。反之,三亚旅游本具有旅游重要卖点一一大海,大海本身就是旅游强项,再加上宗教清凉,两者强有力互补下,形成到三亚旅游的人来看大佛,而不是看三亚大佛的人来旅游之现象。所以三亚大佛永远有人去看,因为永远有人要来看海。与三亚观音大佛性质相似之景点,尚有筹建中之庐山东林寺大佛、九华山地藏大佛,都是在原有观光基础上增添其旅游价值,故可产生互补、相乘、共振之效果。如庐山本身已是一著名风景区,配合东林寺大佛工程兴建,背后有其带动原有庐山观光事业考量。

  可以看到,三亚观音大佛、香港天坛大佛、无锡灵山大佛,都是以大佛做为景点标帜。大佛本身是一具体雕塑艺术,雕塑艺术结合佛教之宗教意识就成为佛教文化。但如果只靠此大佛之佛教文化撑持观光产业,将来一定会没落,如台湾之彰化大佛、基隆观音大佛,在推陈出新之其它观光产业竞争下,现都已默默无闻。再说佛光山也有大佛,但佛光大佛对于推动佛光山旅游产业之影响力不到百分之一,就看出大佛文化如果没有其它宗教文化鼓动或宗教产业深化,一定会褪色、没落。反观法门寺佛指舍利则永远不会褪色,因其有永远之宗教价值。而佛光山、中台山旅游产业建立于僧众弘化能力与其广及各地之整体僧团机能上,若此僧团弘化机能消退,则不仅旅游产业会没落,甚至其文化产业、宗教产业亦会动摇。

  (三)禅宗道场

  中国佛教两千年来,形成八大宗派,建立无数僧团道场,可说各地均有代表性之祖庭或僧院;随年代久远失修、法难、战乱毁破,许多道场均已淹没于山林尘土。唯唐宋以来禅宗独秀,在禅宗子孙法脉续衍下,禅宗祖庭、僧院相较存留较多且代有修建,乃至现今重修者亦多以恢复禅宗道场为主。当然其它各宗亦都有祖庭恢复,如净土之庐山东林寺正积极修建中。又如苏州灵岩山寺、洛阳白马寺、西安大慈恩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三论宗栖霞山、律宗天宁寺等亦都有其知名度。但因其它宗派道场数量较少,且其在佛教内部名气虽大,但社会名气比不上禅宗,一般群众也较不清楚其所代表之宗派意识,故此仅以禅宗代表道场为讨论对象。亦因禅宗丛林乃中国佛教含蕴道法力量最深厚之所在,可据此分析宗教产业与旅游产业之关系。

  1.云居山:云居山是现任中国佛教会长一诚长老宝刹,是清末民初禅门硕德虚云老和尚道场,有天上人间仙境雅称,而且道风殊胜,但却非旅游圣地。此是因云居山虽有宗教产业,但却刻意不发展宗教文化产业。

  2.柏林寺:柏林寺是一荒废而新建道场,为现任中国佛教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会会长净慧法师道场。柏林寺以推动大专知识青年之生活禅为诉求,故亦只有宗教产业而没有文化产业,当然更谈不上旅游产业。

  3.南华寺:南华寺位于山林中,风景非常优美。南华寺有六祖、憨山等三尊肉身菩萨,肉身本身即是宗教产业,与法门寺之佛指舍利性质相似。而此宗教产业又因年代关系衍生文化产业,所以南华寺旅游产业相对比其它寺院发达。

  4.宝峰寺:马祖道场宝峰寺以办佛学院为主。

  5.天童寺:天童寺对中国人而言不具号召力,但因是日本曹洞宗发源地,故有日本信徒朝圣。

  6.高曼寺:以打禅七著称=也属宗教产业。

  7.四祖寺是新建道场。

  8.云门寺亦新建道场,也以办佛学院为主。

  9.其它如四川文殊院、临济、洞山、黄梅等道场,都有历史上名气,亦有宗教成分,虽能产生区域性旅游价值,但尚未发展成国家级旅游。

  以上所举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之禅宗丛林,基本上都未能产生高度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唯一例外是南华寺。南华寺类型很像法门寺,并非南华寺寺院僧团本身发展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而是有三尊肉身菩萨在此之故。然而应思考,禅宗道场既含蕴深厚宗教内涵,为何未能开展出与世俗社会相应之宗教文化?在此尝试解答:其一,就宗教产业而言,禅宗重向内自力修行,自力修证不易形成大众商品,只能契应部分小众。相较于四大名山而言,四大名山属信仰成分,他力信仰较易转化成大众性商品,而大众性商品才能转化成旅游产业,这是禅宗修行道场与一般旅游道场最大差别处。其二,就文化产业而言,禅宗宗派思想本身相应无相智能,所以在表现宗派思想特质时较不用形象来彰显,故禅宗道场一般不用宏伟建筑与雕塑来表现,因有其思想本质之难度,这是禅宗道场没有产生高度旅游产业原因。因旅游道场之文化成分一定要强,而文化最直接表现就是建筑、雕塑,而禅宗无相特质很难表现为文化产业,或其文化产业亦较不着痕迹,唯祖师劲洁道风、懿德嘉行可资后世追仰。如佛光山、佛指舍利、少林寺武术、:大佛都是靠强有力之文化产业崛起;相反的,高曼寺、云居山、柏林寺等禅宗代表道场,都不是靠文化产业发展。但难道禅宗道场即无法带起旅游产业?不尽然!禅宗宗教产品是超越世间的,固然本质上背离世俗经济概念、背离世俗旅游概念,但一旦深化后,所带动之宗教情操即会转成宗教文化,而此宗教文化将是非常深厚之无形资财,形成类似打七、节庆等深层文化。当然此类文化不容易形成,也不是短时间可形成,要转换成旅游产业亦尚有一段空间需填补,但相较于大佛文化却更真实、深刻。因为大佛文化是信仰之浅层,用外相吸引了一些群众,可是当大陆佛教整体素质提升,发展到像台湾佛教之修持、思想深层氛围时,这些浅层大佛文化就会被淘汰而没落,群众将慢慢朝向深层之宗教修持聚集。这些群众虽不会表现火红旅游,可是会使寺院产生强有力群众基础,支持僧团之宗教、文化发展,再由宗教、文化中慢慢扩散出实力,经过时间熏陶,自然带动社会大众、佛教徒之宗教热情,慢慢聚集到一定力量后就会产生宗教产业与文化产业能量,进而形成旅游、经济能量。中台山、法鼓山之所以能蕴含出深厚力量,即是从禅宗修持本质出发。所以从长远时间来看,佛教要带动经济,还是必须深化宗教本质。当然,当今禅宗道场短期间要发展佛教产业,即须脱离现有禅宗道场窠臼,或至少须开展出自己独特风格,才能带动佛教文化及旅游产业。

  总结以上三类佛教道场,看出其寺院本身发展佛教旅游产业之条件不外有三:

  第一,文物名气:文物是指具有宗教价值或文化价值之历史古物,如六祖肉身、佛指舍利等属宗教价值文物;敦煌壁画、云岗大佛属高度佛教文化文物。而四大名山、南岳、鸡足山等本身既具宗教信仰价值又有宗教文化价值。而名气是指其在历史中有重要存在价值意义,如少林寺、寒山寺、灵隐寺都是历史名寺,虽已经过重新修建,但在其历史名气下,其文化价值仍不可泯灭。

  第二,建筑雕塑:新兴道场没有历史文物与名气,只能重新塑造佛教文化,此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筑与雕塑,因建筑和雕塑最能直接满足人的视觉,最能表现宗教形象。如中台山、佛光山之建筑群;灵山大佛、观音大佛、天坛大佛等佛像。而在表现时往往以“数大就是美”或“最大第一”之形象出现,以发起其崇仰之宗教情操。 ,

  第三、信仰:信仰属宗教本质,如四大名山之四大菩萨信仰。

  此三点中,文物与名气都是定型产品,是长久历史下形成之遗产,不能无中生有或重新塑造,诚谓可遇不可求。而建筑、雕塑虽有一些建置,但数量不多、思想未深刻,且未臻极致艺术价值。而佛菩萨信仰亦属宗教产品浅层,未朝深层信仰开发。其实,佛教本身有深远思想与文化内涵,有其转换成宗教产业及佛教文化产业之深厚潜力,但却未见开发,如朝圣、节庆、庙会活动、风俗习惯、戏剧、文学、艺术、音乐等。由此可知佛教产业尚有很大开拓空间,亦必隐含某些开发困境,此即下文探讨重点。

[nextpage] 

  三 佛教经济产业未来发展之思考

  佛教经济产业之未来发展,在此提出三点思维,即开发新的宗教、文化产品;注意佛教经济产业之均衡发展;引导佛教经济产业对佛教发展之正面影响。兹述于下:

  (一)宗教与文化产业之开发

  产业发展中,研发部门是非常重要单位。群众需求会随时代因缘而改变,永远无法满足,故社会企业要永续经营发展,便须不断开发符合大众需求之产品,乃至主动发现大众需求而设计产品。所以关键思维是,现有产品并不就是全部产品,永远必须开发新产品。而就佛教产业而言,必须开发不同浅深层次之宗教产品和多样之佛教文化产品,才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群众之宗教需求、文化需求,乃至娱乐需求。以下略举可开发之宗教、文化产品:

  1.深层信仰:信仰是宗教情操之根源,有不同浅深层次。一般群众之烧香拜佛只是浅层信仰,在浅层信仰上必须深化为深层信仰,即所谓朝山、朝圣,乃至更深厚之斋戒沐浴。九华山、普陀山之所以香火兴旺,是因在浅层信仰上,加上朝圣、朝山思想,而带动旅游经济。但目前深层之朝圣思想未普遍开发,未建立一生至少朝圣一次之思想,故尚未见有如耶路撒冷、麦加之朝圣盛况及印度佛教圣地之朝圣风潮。

  2.宗教修持:朝山、朝圣、斋戒沐浴既是深层信仰,也是宗教修持。此外如打禅七、打佛七、供佛、斋僧、祈福消灾、超荐亡亲等法会活动,都可带动人潮聚集,是值得推广之宗教性产物。当然此类宗教性活动各道场多有进行,但关键是必须建立各自之风格特色,如开发新的宗教活动、创新仪轨流程、赋予新宗教意含、塑造文化内涵、结合其它佛教文化等等。

  3。雕塑群:建大佛是以“第一大”取胜,而雕塑群则a“数大”取胜。如佛光山净土洞窟、五百罗汉都不是以大取胜。雕塑群之雕像不一定要大,但要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及高度佛教思想,则在一个个雕塑摆放位置、彼我关系中,将有更深刻佛法意涵呈现。

  4.文物陈列:文物陈列是靠文物来彰显陈列馆价值,但历史文物有限,如佛指舍利、六祖肉身都只有一个,所以必须制造新文物。文物本身固然须有高度艺术、工艺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佛教思想与创意。佛光山之雕塑群与文物陈列是大佛以外又一非常具创意的文化产业。但基本上佛光山文化产业只是点到为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5.建筑群:寺院建筑之难度比建大佛难度高很多,而建设一结构完整之建筑群寺院难度更高:第一,佛教建筑须有其宗教、文化内涵与意义,不能仅以“大”为诉求。社会上以最高最大为诉求之建筑物所在多有,如台北新光三越、美国双子星大楼,都曾是世界级大楼,但随建筑科技进步已被台北101大楼取代其指针意义。所以佛教建筑若无宗教深远意涵,即不能彰显其佛教文化特质。第二,佛教建筑本身较难彰显佛教文化特质。因大佛本身具有宗教信仰及艺术价值,但建筑物本身却不具宗教意义,需于建筑工艺之外附加佛像、深刻佛教思想等来表现其宗教内涵,故难度较高。第三,建筑须有很大土地空间、花费庞大经费,而且要有好的僧团运作。因为建筑本身有其实用价值考量,要能安僧办道、要能产生宗教动能、产生弘化力量才有价值。而此与人为因素有关,因为中国佛教僧团始终随长老世代交替而兴衰,无法有一长远之僧团推动力。虽然寺院建筑群有其高难度,但其弘化作用与文化价值却极为深远,如佛光山、中台山、河南汝南明乘法师道场,都是典型代表。

  6.寺院群:四大名山、南岳旅游产业发达原因之一,是因整座山都是寺院,有寺院群之高旅游价值。因寺院多,所以有不同僧团道风与建筑风格,如同百货公司一样,有很丰富、各式各样宗教产品、文化产品,所以会形成游览参访群聚作用,产生高度旅游价值。当然现今寺院群之形成有其难度。

  7.宗教节庆:宗教节庆是影响非常深远之活动,如印度朝圣、麦加朝圣、回教斋戒沐浴、台湾大甲妈祖进香、湄州妈祖进香、嘉年华会、泰国泼水节等,都形成一地区性之群众活动。其发展关键在于创造出地方之宗教与佛教文化特色,如台湾各地推广之农产品观光,名为枇杷节、荔枝节,或日本赏樱等,均具地方性之独特色彩。

  (二)佛教经济产业之均衡发展

  前面说佛教三种产业间是一同心圆关系,若能各安本位,即能形成互补共振效果。宗教性产业最难形成,对社会经济之带动亦最弱,但却是佛教经济产业之核心根本;旅游产业效果最显而易见,亦最便于操作,但却须附属于宗教、文化之上。所以若只图眼前之旅游效益,过度渲染其娱乐价值,将扼杀佛教文化与宗教本质之深层发展,不异杀鸡取卵;同样,过度注重文化形式,亦会影响佛教本质之深化。因此佛教之宗教、文化、旅游产业应注意其均衡发展,避免互相凌越、侵蚀、互伤、互隐。而此中则赖人为之适当操作,包括僧团、社会大众及政治力量三者之共同权衡掌握。

  (三)佛教经济产业对佛教发展之影响

  本文虽主要从世间角度谈佛教经济,但基于佛教本身发展而言,则应深思佛教经济对佛教弘传之影响。此可从正反两面思考:

  就正面影响而言:旅游产业可作为佛教与社会大众接触之管道与媒介,社会大众透过娱乐性之观光旅游接触到佛教文化,慢慢再由佛教文化进人宗教内涵。所以旅游产业是佛教文化之媒介,而佛教文化产业又是佛教宗教内涵之管道。然虽适当之佛教旅游与佛教文化可作为佛教发展之触媒,但不可视为本质而观之。 ’ –

  就负面影响而言:佛教经济产业中,与世俗金钱、名利涉人甚深,而此世俗金钱、名利与佛教解脱本质背道而驰。僧众长期置身于经济操作中,若无高度自觉、自制力,极易迷失为世间逐臭之夫5如此则整体佛教在社会群众中之宗教价值低沉,而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之沉没亦指日可待矣!

  四 佛教经济产业开发之助成条件

  整体佛教经济产业发展之动源,当然主要在佛教之宗教性与文化性资财,但仍须辅以多方外在因缘条件配合。在此提出四点佛教经济发展之助成条件如下:

  (一)自然景观

  大自然之壮丽美景、辽阔视野、清净离俗等特质,能使人心神舒旷,暂忘尘世喧嚣。尤其现代都市人在纷杂人事与工作压力下,往往希望藉亲近大自然来调剂身心,故自然山水本身即是丰富之旅游资源。

  佛教强调心性之调整,故亦重视环境对心性潜移默化之功。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古来佛教寺院建筑与佛像雕塑,都非常注重自然景观之选择,很多道场往往依傍着湖、山、海而建置。如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山形壮丽且清凉消暑,是著名避暑圣地;南岳、庐山都是著名风景区;灵隐寺之西湖、三亚观音大佛之大海,都是非常优势之自然资源。在丰富自然资源下,加以多元之佛教文化产品,于当地之旅游产业即能产生共振之互补相乘效果。

  (二)区域资源

  此区域资源是就当地社会之政经条件而言,包括经济腹地、交通位置、城乡结构、政治体制等。此社会政经条件决定整体区域所藏蕴之经济能量,故所谓区域资源,关键在于其社会经济实力之厚薄。如香港天坛大佛与无锡灵山大佛之地点选择,即考量其交通与都会优势。固然灵山大佛亦居山林、天坛大佛可眺望大海,但其山、海并无特出景观,充其量而言只是相对优势,实是其经济能量才具绝对优势。如无锡位处富庶江南,又是现今大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当地经济实力雄厚;而香港更是交通与商业枢纽,从美国迪士尼乐园将其亚洲最重要乐园设在香港,即可看出天坛大佛地理位置之价值。此可说完全是基于交通、经济腹地因素考量。

  (三)人文资源 。

  人文资源主要就社会之文化、思想、风俗习惯而言。此中关键在于当地佛教信仰群众基础之有无、文化或风俗习惯是否便于与佛教思想结合。如将大佛放到回教国家等不信仰或排斥佛教地方,就完全不能产生作用;反之,若能与当地人文思潮、风俗习惯、传统信仰力量结合,即能促成佛教文化发展。如佛光山将佛教内涵与教育、文化、慈善结合而产生强势之弘化力量,并透过此弘化力量所会集之强有力群众基础对本山做回馈,深化佛光山之佛教文化内涵,亦带动旅游产业产生。

  (四)人为决定力

  商业产品要能为社会大众接受,除产品本身品质优良外,还须有好的行销管道、好的宣传、好的维修后勤单位,并塑造出好的品牌形象。所以品牌、销售管道、宣传、后续维修功能都是产品之附加价值,乃至可开发出相关附属产品,如从迪士尼乐园可衍伸出t恤、帽子、玩具等很多相关产品。而此背后在在赖于人为之经营操作。所以佛教经济之推动,亦端赖人之推动促成:必须有人将宗教产业深化,并将宗教产品转化成强有力之文化产品,进而透过适当销售管道、建立良好形象将文化产品宣传扩散出去,然后不断研发不同层次、种类之文化产品,使其产生具大影响力,如此就会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这即人为决定理论,任何商品都必逃不过此原则。

  同样,佛教文化产业,如大佛、新兴道场之成就,人为因素是非常关键性一环。有很多非常好的产品之所以失败,往往是人为操作上失败;产品之所以成功,也是因在人为上得到成功。佛教在中国两千年来,蕴含丰富宗教与文化资源,今天很多道场之所以未能有很好发展,并非没有潜力,而是人为因素没有处理好。从此亦可预期佛教经济发展尚有很大可开发空间,留待人为之努力!(台湾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惠空)

(编辑:蝉友圈•佛旅网 清风)

标签:蝉友 蝉友素猫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佛教朝圣 佛教名山 佛教经济与佛教旅游

蝉友素猫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尼泊尔朝圣 五台山朝圣 峨眉山朝圣 普陀山朝圣 九华山朝圣 终南山朝圣 鸡足山朝圣 南岳衡山朝圣 南华寺云门寺朝圣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