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大师(西元711~782年)
湛然大师,是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七二七年),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七三○年),於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并授以「摩诃止观」等书,於是求学於台宗八祖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门下。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的大旨,其後十馀年间专究此学。到天宝七年(七四八年),三十八岁,才在宜兴君山乡的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的开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又在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过了六年(天宝十三年,七五四年),玄朗圆寂,於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於空,或胶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抗他家,於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西元七四二~七七九年),玄、肃、代三宗前後徵召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当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的更多。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年),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八一七年)於「法华」、「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後来传教观於日僧最澄(西元七六七~八二二年),最澄尽写此宗的教籍以归,开立日本的天台宗。贤首宗的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疏。又有翰林学士梁肃,也曾从湛然学教观,深得心要,尝以「摩诃止观」文义弘博,删定为六卷,又述「止观统例」一卷等。其说出入儒释,和宋代理学极有关系。此外从湛然受学的人士,有李华等数十人。
湛然的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注释三大部,阐明智 教观的深旨。又有「金刚 」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建立自宗的正义,破斥他家的异解。此外有「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及「维摩经略疏」各十卷,「维摩经疏记」六卷或三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门」,原是「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的一节,湛然在「释签」中,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种不二门,发挥本、迹十妙的深旨,後人以其说在天台教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到五十馀部。「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金刚 」、「始终心要」也都有後人的注解。
湛然极力发挥智 的宗义,然而有时借助於「大乘起信论」,有时接近贤首家言,其独特的学说,是「无情有性」论,他在「金刚 」、「止观义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但他在这里所说的佛性,是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进而应用「起信论」的真如随缘不变说,来证明无情有性。依他说∶假如依不变随缘理,常住的真如和变化的万法是一体,有情、无情都不在万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犹如波虽有清浊之分,湿性却无彼此之别。如「金刚 」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於混澄,为波自分於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认为不仅有情具有佛性,无情也本来具有。原来早年从湛然受学教观的澄观,後来转入贤首宗,在所撰「华严大疏钞」中说∶「经(「涅盘经」)云∶『佛性除於瓦石』,论(「大智度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明知非情非有觉性。」(「疏」卷三十)又说∶「此段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性义。」(「钞」卷五十二)湛然的「金刚 论」,主要对其说而发,间及唯识家的决定二乘及无性有情无佛性论。
(黄忏华著)
上一篇: 智胜尼师(西元426~492年)
下一篇: 彦琮法师(西元557~6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