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宗炳居士(西元375~443年)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宗炳居士(西元375~443年)

发布时间:2010/10/20 佛史人物 标签:东坡墨宝秀风采六榕寺里寻舍利浏览次数:2274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人,生活在晋末刘宋时代,为庐山慧远法师创办的净土「莲社」中「十八高贤」之一。

宗炳的父亲做过湘乡令。炳自幼聪明好学,博通三教理论,且善於抚琴绘画,但对进身仕途没有兴趣。先後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刘裕等人多次请他出来为吏,他都推辞不就,而是入庐山,就慧远法师考寻文义、栖心净土。(见《宋书》本传、《居士传》本传)他自叙初学远师的感受时说∶「昔远和尚澄业庐山,馀往憩五旬,高洁贞厉,理学精妙,固远流也。」(《明佛论》,载《弘明集》卷二)表达了由衷的敬仰之情。後来衡阳人王义季又亲自来拜访他,请他出山做事,还说将给予优厚的俸禄。宗炳角巾布衣,俨然一隐士,相见时也不拜,且说「禄如秋草,时过即腐,又推辞不就。」(见《居士传》本传)

宗炳善於讲论佛学,他的佛教思想也受到慧远的影响。《明佛论》(又名《神不灭论》)是他阐明佛教理论的代表作品,书中主要论述了神不灭和三教合一的观点。宗炳生活的时代,思想界正流行关於形神、因果的辩论,慧远和尚站在佛教的立场力主神不灭论,以说明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这一说法遭到了许多士大夫的疑惑和反对,宗炳起而维护以慧远法师为代表的神不灭论。

在《明佛论》中,宗炳首先阐述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他认为佛教《包五典之德》,《含老庄之虚》,心怀世界,磅礴万物,至深至大;而中国传统思想皆只是偏於一曲,或只讲人伦物理,或只讲天道自然。「明於礼义者则暗於知人心,宁知佛心乎?」所以以世俗之常见来观察佛教的至理,直如「欲率井蛙之见,妄抑大猷」而已。

他指出,世俗的愚妄,首在於不知形神的区别。他认为神与形是不同的,「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矣。」神是妙物、遍在的,万物都有其神。神与形合,但神非形作,合不同灭。他譬如说∶「山水之神灵虽托岩流,然而山崩川竭,山水之神灵则不与俱亡矣。」宗炳在这里不仅没有认识到精神乃形体的属性和作用,而且也把「神妙」与「神灵」混同了。宗炳又引经据典,从三教合一的角度论证他的神不灭论,他指出,儒、道两家先圣都讲到过神不灭,比如《易经》中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皆是明於形神不同,并不同灭的道理。他还指出儒家先圣人所以提倡祭祀祖先,也是因为神灵不灭的道理。宗炳在《明佛论》中说过儒、释、道「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这种「三教一致」说是当时僧侣许多人士所共同承认的;至於认为三教的一致也表现在「神不灭」,认为传统的祭祀祖先和「阴阳之不测」都是肯定神不灭,则是对儒、道二家思想的一种支解。

宗炳一生好游观山水,不论远近,他都要前往登临,晚年因病居於江陵,不能再涉足山水,常常感叹不已。然而他将平生所游之地用他的画笔绘於室内的墙上,虽然足不出户,却也似置身於山水之间,时而抚琴弹奏一曲,兴趣盎然,不减当年。六十九岁时辞世。

(史向前编著)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