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子居士
宋平子居士(公元1862~1910年)
宋平子是逊清末年佛儒兼通的佛教学者。
平子原名存礼,字燕生,号六斋,浙江平阳人,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出生。自幼聪颖过人,在学塾读书,过目成诵,因于国学深有基础,及年长,又广读欧美各国学术名著的译本,故于二十余岁时即学贯中西,名噪一时。
他生性豪放不羁,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老父病逝后,由平阳举家迁居瑞安。从此浪迹江湖,游历浙江、江苏、湖北、直隶、山东等地,结交海内名士。他曾先后在上海龙门书院、金陵钟山书院、北洋水师学堂、上海求知书院等学府任教习,唯为时均不长久。在上海任教时,他撰写〈六斋卑议〉一文,此文揭露当时政治之腐败,社会之黑暗,并抨击程朱理学,而主张变法维新。此文在报纸发表,上海学界耳目为之一新。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他在杭州求是书院任教习,仍在报纸上发表维新言论。时人以宋平子、陈黻宸(字介石)、陈虬(字蛰卢)三人才名重一时,誉之为「浙东三杰」。
他生平与杨文会(仁山)、夏曾佑(穗卿)、谭嗣同(复生)等交游,友谊甚深。因受杨文会等人的影响,转而研究佛学,特别于唯识、因明之学颇有心得。章太炎之学佛,则是受了宋平子的启发。太炎尝曰:「平子疏通知远,学兼内外,治释,喜《宝积经》。太炎少治经,与平子交游,始知有释典。」
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平子游学日本,与当时留日学生中革命人士交游。越二年返国,应山东巡抚杨士骧之聘,襄佐杨幕。他原想藉与杨之私谊以改革时政。惟在杨幕三年,无甚作为,乃辞职返里。翌年在瑞安病逝,时为宣统二年(一九一○年),享年仅四十九岁。
平子于学问,兼通内外,佛老儒墨,无所不治。对欧美学术亦颇有根柢。他于佛学,推崇唯识因明,而贬抑禅宗。他于赴日本留学时,有〈留别杭州求是书院诸生〉一诗:
竺干论理宗因喻,希腊三字竟异同。
宋后魔禅亡义学,欧西切讲振华风。
大师(注:指杨仁山)幸可扶桑觅,灵境嗟曾禹域通。
石栈连定何日,勉哉先后五丁功。
此诗慨叹中国的因明之学,因禅宗兴起而告衰亡。幸赖杨仁山居士自日本觅回散佚古疏,始得重振宗风,继续流传。
平子有友吴遂,淮军名将吴长庆之子,官刑部,以气节名一时,着有《北山楼集》,请平子评之,平子跋之云:「五言世体,多师陶章;五言律体,多似少陵;七言律体,直逼江西诸祖。」世以为允实评语。
《北山楼集》中,有〈支那有一士〉诗,题曰:「赠宋平子」。诗曰:
支那有一士,弢迹居越东;抗志希纯素,笃信秉渊冲。
意旷九洲外,神游三代中;如伤惓心目,无告哀残癃。
一天苟不获,丛疚在厥躬;陈词就重华,问道访崆峒。
著书累万言,吾道未终穷;哲人不偶世,至论无污隆。
岂惟跻小康,将以致大同;挟策献太平,畴能识王通。
抱玉贵善藏,活国傒良工;感子他山意,错石资磨砻。
已矣吾何悲,矫首咨源蒙。
由此诗中可见平子的志节。平子遗留的著作,有〈莫非诗也斋六字课言〉、〈经世报序〉、〈国粹论〉、〈书不缠足会后〉、〈报夏穗卿书〉、〈记应经世报馆摄着论之聘缘始〉等,后来由苏渊雷辑为《宋平子文钞》一书行世。
平子晚年曾计划着《史通》、《续史通》、《续论衡》三书,以「理周末之教绪,排长夜之邪说。」惜书未成而病逝。
(于凌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