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史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史人物 > 关炯之居士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关炯之居士

发布时间:2010/06/22 佛史人物 标签:关炯之居士浏览次数:2954

关炯之居士(约公元1870~1942年)

由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到中日战争开始之前,十里洋场的上海,有所谓「名流居士」。这些人有社会名流、教育界学者、商场闻人、退休或下野的军政要人。他们热心社会慈善事业,护持佛法,对社会及佛教均有相当大的贡献。但相对的,也有过气政客、失意军人者流,籍着信仰佛教的名义混入佛门,企图以佛教的群众关系遂其领导欲,或籍以作为重返政界的资本。甚而在佛教中兴风作浪,制造派系。民国以来,佛教中的保守派与改革派对立,这些有野心的名流居士从中播弄,制造纠纷,实为原因之一。关炯之亦为当时的名流居士之一,不过他属于热心护法的正派人士,不在拨弄是非者之列。上海先后有几个有名的居士社团,炯之都为其中的核心人物。

关炯之,字别樵,湖北汉阳人,出生年代不详,约出生于清同治末年--公元一八七○年至七五年之间。他少读儒书,曾肄业于博文书院,二十馀岁乡试中式举人,曾任南通直隶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年),出任上海公共租界公廨正审官。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辛亥起义,革命人士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重委任关炯之为正审官,继续办理公共租界公廨司法事务。以后连任二十馀年,成为龙蛇杂处的上海滩上十分显赫的人物。

炯之四十二岁时,时当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以善友引导,皈依佛教,专修净土,信仰十分虔诚。继而与佛教人士交游,参与佛教各种活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炯之与上海名流居士王与揖(仙丹)、沈辉(心师)等,发起组织上海佛教居士林,该林「暂行规约」说∶

「集在家善信,熏习佛法,力行善举,宏扬佛教,自利利他为宗旨。」

加入居士林的条件,要有林友二人介绍,及具备下列六条件之一即可加入∶一曾受五戒或菩萨戒者,二修习禅定者,三皈依三宝者,四曾研究一经一论者,五每日持诵经咒佛号者,六信仰三宝行慈善者。

上海佛教居士林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成立的佛教社团。居士林成立之初,推王与揖为第一任林长,借用海宁路锡金公所为林址,未几迁到爱文义路,自建林址。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在爱文义路自建演法堂、图书流通部等房舍,并成立莲社、放生会、布教团、慈善布施团等组织。

演法堂分别请法师讲经、居士演讲;莲社的主要活动是定期集会念佛。布教团的工作是到各地弘法,曾派布教师到浙江第一监狱、长沙监狱、湘潭监狱、嘉兴监狱等处,为犯人布教。慈善布施团的工作是救济灾民难民,这一方面的工作做得最有成效,民国九年(一九二○年)年华北五省大水灾,简照南居士独捐银元十万元赈济灾民,其它善行不胜枚举。至于图书流通部,是关炯之、沈辉、游知止等所设置,主要功用是流通佛书经典。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炯之与王与揖、沈辉等计议,以上海是华洋杂居之地,龙蛇混杂,浊恶冠于全国,非另辟念佛道场专修净业,不足以化导末法时代众生。经过协商,于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起,将居士林一分为二,关炯之、沈辉等在爱文义路原址,成立上海佛教净业社;王与揖、李经纬、朱石僧、曾友生、陈佐明等,另行组织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址迁回海宁路锡金公所。

新组织的世界佛教居士林,于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八月正式成立。世界二字,取佛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之义,并不是国际性的组织。成立之初,选出周舜卿为林长,丁云轩为副林长,林长下分设宏化、总务两大部门,由王与揖、李经纬分任部长。宏化部下设宣讲团、编辑部、图书馆、莲社、禅定室、放生会等机构;总务部下设款产处、会计处、交际处、文牍处、庶务处等机构。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七月,首届林长周舜卿逝世,由周肇甫居士代理。十三年(一九二四年),举行第二届改选,施省之当选林长,王一亭、周肇甫当选副林长,林长之下分设各部门办事。后来由于林友日多,会务日繁,原有房舍不敷使用,乃有另建新林址之议。董事邹梅生首先捐款倡导,叶誉虎、朱石僧、李经纬、曾友生等分头劝募,募得基金四万馀元,在闸北新民路购买两亩多土地,开工兴建,年馀后新林址落成,林务日益开展,弘化事业也日益增进。

另一方面,由上海佛教居士林改组而成的上海佛教净业社,推举施省之董事长,关炯之、黄涵之、姚慧证、李静、陈听涛、王完禅、简妙羲等为董事。社章规定暂不设社长,以董事管理社务。演法堂经常请法师讲经说法,当时大德如谛闲、印光、兴慈、月禅、静修等,都曾在社中讲经或开示。又自普陀山请得法师长驻社中领众念佛。每逢佛诞节令,举办佛七、放生等活动,信众入社者日多,以致原社址不敷使用,后来迁址于常德路的南园。

南园是创办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昆仲的私家园林,占地广大,有水木清华之胜,房舍除住宅之外,因简氏兄弟笃信佛教,建造之初,即在园中西南隅建造佛堂,名曰菩提精舍。至此,简氏兄弟提供菩提精舍,作为净业社社址。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简照南居士逝世,乃弟玉阶继其遗志,将南园全部捐出,作为净业社社址。净业社乃改南园之名为觉园,使之成为全国闻名的净土道场。

接收了南园新址的净业社,董事会重予改组,设社董十七人,沪上名流居士狄楚青、叶恭绰、简玉阶、江味农、黄涵之、聂云台、闻兰亭、高鹤年、沈辉、关炯之等,都当选董事。社章规定由社董公推社长一人,副社长二人。社中组织有念佛堂、讲经堂、静修堂、藏经室、阅经室、经像保存室、教学部、编辑部、流通部、蔬食部、放生会、功德堂等,各部均设正副主任及干事,任期各为三年。此次改组,炯之被推任为社长。

炯之任社长期间,在觉园内建造二层楼房一幢,楼上为念佛堂,供西方三圣像;楼下名香光堂,即是讲经所在。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以后,净业社筹备设置佛教图书馆,搜集中外佛教典籍,设置阅览设备,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十月对外开放。由于藏书丰富,设备完善,开放后读者络绎不绝。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初,佛教大护法叶恭绰,捐资在觉园内另造新馆,系三层洋房两幢,分为法物部及图书馆。法物部收藏古代法器法物、宋元明各代名画、佛像。图书馆收藏各种版本大藏经,包括明代刻印的大藏经一部,及古今各种佛书。新建的图书馆,易名为法宝图书馆。

净业社先后发行过几种刊物,最早的是创办于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五月的《净业月刊》,发行两年馀,共出了三十期,于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十月停刊。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一年),发行《佛教英文杂》,由长于英文的黄茂林居士主编,至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年以茂林病逝而停刊。茂林主编期间,曾把《阿弥陀经》、《十善业道经》等译为英文,由净业社印行。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净业社还发行三日刊的《佛教新闻报》,后来以中日战争爆发而停刊。

在社会救济方面,民国十六年(一九二七年),江浙一带连年战争,大批难民涌入上海,净业社在静安寺成立难民收容所,收容难民五百馀人。后来困难民过多,静安寺不足以容纳,乃另租房屋多幢,成立净业社救济妇孺第二收容所,继续收容,获得上海各界好评。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上海的国际救济会结束,该会的难民收容所中,遗有八十馀名孤儿无以安置,乃商之于净业社,关炯之乃决定在觉园内成立敬业教养院,自任院长,负起教育孤儿之责。净业教养院成立以后,至炯之逝世为止,先后收容流浪孤儿二百四十馀人,除按程度分班授课外,并施以竹工、藤工、成衣、结网等技术教育,俾其入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能够自立。

净业社的慈善事业,设置有施医所,聘请医师驻诊,施医舍药。每届冬令,对贫困无依者施以棉衣;每年冬季,除对贫户发放米票外,于贫穷地区开设施粥厂,济助贫户过冬,受惠者不计其数。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中国佛教会成立,炯之当选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抗战开始,炯之参加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济会,担任常务理事。未几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炯之与屈映光、黄涵之等发起在联合救济会下面设置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从事救济难民工作。同时在佛教净业社设置难民收容所,由炯之担任主任。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炯之在上海病逝,享年约七十岁。

(于凌波着)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