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禅者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教文化(禅者说) > 普陀山寺院里的孝行图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普陀山寺院里的孝行图

发布时间:2012/08/29 佛教文化(禅者说) 标签:孝行图普陀山寺院浏览次数:1820

     在“海天佛国”千步沙北端,雄踞着普陀山第二大寺–法雨寺。禅寺背山面海,就坡依势,层层叠建,气势恢宏,宛若天境。法雨禅寺在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扩庵为寺,后几经灾火兵燹 <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ec%de>,屡毁屡建。现存建筑造于清康熙年间,因大圆通宝殿的九龙藻井、琉璃黄瓦系御准拆迁金陵明故宫 <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c3%f7%b9%ca%b9%ac>之旧物,被誉为“普陀三宝”之一。该大殿还利用了诸如石柱磉 <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ed%df>、石栏板等珍贵的明代石刻遗物。
     法雨寺大圆通殿亦称九龙宝殿,殿前月台嵌有二十四块长127厘米、宽65.5厘米的青石栏板,用浮雕手法分别刻有大舜耕田、曾参负薪、闵损御单、戏彩娱亲、鹿乳奉亲、姜诗妻孝、子路负米、董永卖身、丁兰祀亲、郭巨埋儿、蔡顺采椹 <http://www.sogou.com/sogoupedia?query=%e9%a9>、陆积怀桔、江革逃难、黄香扇枕、孟宗哭竹、闻雷泣墓、杨香打虎、文帝尝药、王祥卧冰、唐氏乳姑、黔娄尝粪、涤亲溺器、吴猛饱蚊、弃官寻母的二十四个孝行故事,即流芳千年的“二十四孝图”。这些石刻造型古朴、刀法简炼,系明代石刻精品。由于“二十四孝图”在佛教寺院中极为罕见,吸引了众多香游客的好奇和疑问。
     赡养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千百年来,“孝”是传承生命的纽带,是社会道德标准,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封建王朝就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而且将“不孝、忤逆”列入不赦的“十恶”之罪。宋朝洪迈的《容斋随笔》有道:“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把孝亲与忠君相联系,颇有见地。 在现代文明社会,当然没必要再去学习、实践“二十四孝”的具体形式和行为,但是,它体现的精神理念,对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仍然得到主流社会的推崇,仍然需要继续予以发扬光大。近年,有些地方党委、政府作出不孝之人不得任用为领导干部的规定,很有深意,广得民心。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都不挚爱、不孝敬的人,又怎能让他怀着报恩之心去奉献社会,怎能指望他去爱人民群众、当好人民的公仆?! 那么,佛教也讲“孝”,提倡孝道吗?回答是肯定的。大乘教义,要求僧俗弟子和广大信众孝敬供养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如《佛说父母恩难报经》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对父母的恩德,“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大乘本业心地观经》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等如是报父母恩。”佛门弟子不仅需勤加修习孝道,而且其功德有如“若人供佛福等无异”。《佛说盂兰盆经》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地藏菩萨本愿经》在佛门中更有一部“孝经”之谓,经中还说“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普陀有个古老的传说,说是观音菩萨曾为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为悲悯世人、拔苦救难,抛却荣华富贵出家修道,历尽千难万险。后父王患怪病危在旦夕,其药引更怪–人的手和眼。妙善毅然剜目折臂作药引治好其父之病。忽然重新长出千手千眼,终证等觉,成为千手观音。这是何等感天动地的大孝行啊!
     所以,虽说佛寺中极少见到“二十四孝图”,但作为民间信仰最众的观世音菩萨道场,贯彻“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宏旨,肩担教化万民之巨责,普陀山的法雨禅寺中有“二十四孝图”石刻,不仅是在情理之中,而且更显得弥足珍贵。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