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纳西的鹿野苑遗址
发布时间:2016/01/04 蓝毗尼 浏览次数:1771
鹿野苑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鹿野苑在瓦拉纳西城外约10公里处。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当时的婆罗尼斯国(即今瓦拉纳西)方圆四千余里,都城长十八九里,宽五六里,西临恒河。都城东北,有婆罗尼河流过。从婆罗尼河向东北走十余里便是鹿野伽蓝。这里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地方,其地名的来源,经典中有着很多记载。
据法显大师记载,此处原是一位辟支佛居住之处,常有野鹿栖宿。释迦牟尼佛将要成道的时候,许多天人在空中唱道:“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因为一世界无二佛并出的缘故,辟支佛听到后便涅盘了,所以称此处为“仙人鹿野苑”。
《出曜经》中记载了佛陀过去世中曾为鹿王的故事:鹿野苑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人在此修行并达到五通[1]境界。因为环境清幽,许多鹿也在这里栖息。迦湿国国王有一天到此狩猎,有一千头鹿被困于猎网之中。那时尚处因地的佛陀是鹿王,行持菩萨道,提婆达多也在鹿群中。眼看鹿群将遭灭顶之灾,鹿王安慰众鹿,并与国王商定,每天献给国王一头鹿,以换取鹿群的生存。鹿王把一千头鹿分成两群,自己与提婆达多鹿各带领五百。
一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献出,母鹿求救于提婆达多鹿,说腹中有快降生的鹿仔,希望得以免死,但是遭到了提婆达多鹿的拒绝。母鹿只好转而祈求鹿王,鹿王听后,代替母鹿来到王宫,众鹿因不忍心而随着鹿王一起进宫。国王问鹿王其中原委,鹿王说:“因为国王同意一天只杀一只头,才使群鹿保存下来。今天国王杀母鹿便等于杀母子两头,故愿代替母鹿就死。”这时,国王深深反省自己,因贪图口腹之欲而滥杀无辜,尚不及鹿王通情达理!他不仅没有杀死鹿王,反而下令全国官宦黎庶,凡游猎杀鹿者都处以死刑。他将鹿王及群鹿放回鹿林,此后鹿群安全无忧地生息于鹿林,此处便称为“鹿野苑”了。
说到佛因地为鹿王的本生故事,不禁让人想起敦煌石窟中着名的“九色鹿”壁画,其题材来源于支谦所译《佛说九色鹿经》。
经中说到:身有九种颜色,头上长着雪白鹿角的鹿王,一天在河边饮水,突然发现一位溺水之人自上而下漂流而来。鹿王救起了他,落水人千般感谢鹿王救命之恩,同时也发现鹿身上长着十分漂亮的九色皮毛,认为很不寻常。鹿王告诉落水人不要向其他人说,因为人们会贪求九色皮毛与雪白鹿角而起杀害之心。
鹿野苑小精灵
当时王后作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十分漂亮的九色鹿,醒后她向国王说了梦中之事,想要得到一张九色鹿皮坐褥,并用鹿角做拂尘的把柄。于是国王召示天下,凡能献出九色鹿者,愿分一半江山给他,同时以无量珍宝作为奖赏。
落水人见到告示,便向国王举报了九色鹿的所在,国王很快捕获了九色鹿。这时,九色鹿见到了落水人,便将其中原委告知国王。国王听后自惭不已,于是告诸大臣:这位鹿王品德高尚,而很多人却只有禽兽之心,我因鹿王的行为而深切反省,实在愧为人王。我决定从今以后停止狩猎,保护鹿群。于是便出现了鹿的和平之都——鹿野苑。经中所说的九色鹿王,正是因地行菩萨道的世尊,而落水人则是提婆达多的前世。
现在的鹿野苑遗址分为东西两苑。西苑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遗迹,东苑为20世纪初所恢复的佛教建筑。在遗址北面是一座近人修建的鹿园,饲养着鹿和孔雀等动物。
进入西苑,便能见到一个红砖砌成的大型圆形基座,高约2.8米,这就是初转法轮塔,亦称法王塔,是佛陀最初对憍陈如等五比丘说四谛法的地方,传说为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建。十六世纪莫卧儿王朝第三任君王阿克巴大帝,在塔顶上修建了一座八角形的砖质了望台,由此可以看到错落在绿树丛中的梅呾丽耶塔、初转法轮寺以及四周城镇。
鹿野苑阿育王石柱根部遗迹
阿育王石柱根部遗迹
初转法轮塔北有一座由铁栏围起的小屋,屋内保存着阿育王石柱的残根。其东面便是根本香室精舍遗迹,《大唐西域记》描述此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阶,砖作层龛,龛帀四周,阶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可见此精舍建得十分庄严。精舍顶部呈楕圆形,这种建筑风格在新德里的拉克什米·纳拉亚那神庙中可略见端倪。
从精舍遗迹向东穿过大大小小的佛塔,高大庄严的梅呾丽耶塔呈现眼前。这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高四十余米,梅呾丽耶意为“弥勒”或“慈氏”,即表示释迦如来授记弥勒菩萨将来成道和转法轮之处。释尊曾在王舍城鹫峰山告诉比众丘:“来世,整个南赡部洲将变成平原,人人会有八万岁的寿命,那时将会有位身现金色的婆罗门子慈氏,舍弃家庭,修成正觉,普渡众生。无论是出家、在家、受戒或犯戒的人,都会受到他的感化引导,从而修成正果,得到解脱。”当时慈氏菩萨听到释尊的话,从座位上站起身,回答道:“愿我能成为这位世尊。”释尊告诉他说:“正像你说的那样,你当证得此圣果。上面所说的,都是你教化的方式。”
大塔分为两层,顶部的塔刹和栏杆已毁坏,一层为青色砂岩砌成,二层为红砂岩砌成,圆周巧妙设计成八瓣莲花,花瓣间的连接处刻有各种精细图纹,其中有卍字、莲花、云勾形树叶、多种图案花边等,精美绝伦。每瓣莲花中央设有一佛龛,其中原供奉笈多王朝时期的佛等身像,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盗走。
梅呾丽耶塔东是初转法轮寺。这是摩诃菩提会根据玄奘大师等中国求法高僧的记录及考古发掘的数据,于1931年筹资,遵照古印度寺院样式建造的。全寺用青灰色的砂岩砌成,古朴庄严。大殿正面供奉着佛陀成道时的说法像,应该是斯里兰卡工艺。大殿墙壁上是日本着名画家野生司香雪所绘的释尊应化事迹壁画,类似西藏壁画。因此,进入大殿有进入藏寺之感。
初转法轮寺再向东行约60米,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大菩提树,枝叶繁荗,郁郁葱葱,由石栏围护。围绕着石栏,有许多用玻璃罩保护的青石板,上面用汉语、巴利语、梵语等十多种语言刻着《转法轮经》。这棵树与斯里兰卡菩提树同为金刚座菩提树的后裔,稀有难得。
菩提树围栏外的东面,人们塑造了佛度五比丘像,比真人稍大,风格朴实,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情境。面对着佛陀,五位刚现僧像的比丘身着与佛陀一样的福田衣,偏袒右肩,虔诚合掌,聆听这位觉者的开示。“佛制比丘,剃除须发,着坏色衣,割爱辞亲,解无为法,是为比丘”,是啊!原本在他们心目中,释迦太子刚一出生就不是常人;在青少年共同生活时期,太子文武双全,是他们心中的佼佼者;在同行苦行的日子里,太子更是显现了不成正觉誓不罢休的行仪和决心;而眼前的这位伟人具足相好,慈悲说法,显得那么庄严有力。这组雕塑使人不禁回想起当年佛陀对五比丘的宣说:“生分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在遗址附近,人们修建了“鹿野苑考古博物馆”,馆内陈列着鹿野苑一带发掘出的石像及雕刻(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的作品,尤以笈多王朝时代的作品为多),其中“镇馆之宝”是阿育王石柱上的四头雄狮柱顶(asoka pillar)。柱顶为青灰色大理石所造,表面打磨蹭亮。柱头高约2米,四面雄狮造型优美有力,是古印度佛教艺术极品,被选为印度国徽图案而闻名于世。《大唐西域记》记载:“石含玉润,鉴映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
在鹿苑遗址的草地及树下,四处可见各国僧人和居士在坐禅、诵经、读书或绕塔经行,不时有小鹿和其他动物在四周散步玩耍。在这里坐下来,安静地呼吸,空气中仿佛回荡着远古佛陀说法的声音。
鹿野苑所在的小镇非常小,平日游客不多。曾有一些游记提到,这里每当举办法会时,各国的僧俗都聚集此处,小镇便会热闹起来。很多前来参加法会的人没有地方住,只能买上一张泡沫垫睡在路边的帐篷里或树下,除了要忍受夜间的寒气,还要遭受各种蚊虫的叮咬,但这依然不能阻挡人们的朝圣之心。
——————————————————————————–
[1] 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五通,未得漏尽通,尚未断尽烦恼。
上一篇: 游记:蓝毗尼盛开的蓝莲花
下一篇: 蓝毗尼:朝圣佛陀诞生地 感受千年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