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旅资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佛旅资讯 > 2016中国佛教十大要闻盘点回顾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2016中国佛教十大要闻盘点回顾

发布时间:2017/01/05 佛旅资讯 景区资讯 浏览次数:2350

蝉友圈

师道大讲堂 空山

一、时代纲领:4月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

二、薪火相传:7月 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在南京举行。

三、古谊龟鉴:7月 “《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

四、圣地之光:8月 2016中国佛教讲经研讨会暨交流会在山西五台山举行。

五、祇园龙象:9月 中国佛学院纪念成立60周年。

六、一脉千秋:10月 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宁波举行。

七、祖德流芳:11月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八、无诤之辩:11月 反思“印顺长老大乘非佛说(是佛说)事件”论争。

九、滹沱津梁:12月“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十、雷龙擘渡:12月 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赴不丹访问交流。

2016年是中国佛教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一年,是“雷龙擘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中国佛学院纪念成立60周年;“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回顾2016中国佛教这一年,披荆斩棘,化成硕果;2017新年伊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2016中国佛教十大要闻盘点回顾

2016中国佛教十大要闻盘点回顾

一、时代纲领:4月 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

2016年4月22日至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时隔15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宗教工作会议:“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准,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这一论述,把握了宗教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了我国宗教工作的着力重点,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宗教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为宗教界与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牟钟鉴教授在首刊于《人民日报》的文章《我国宗教应坚持中国化方向》中称:“坚持中国化方向是对我国宗教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其成果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并积淀为文化基因。比如,佛教在儒佛道三教会通中,出现以禅宗为代表的高度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中国人对佛教不再有疏离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在《<六祖坛经>与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章中指出:“两千年来,佛教的中国化正是佛教面对不同时代的中国文化和现实中的中国人,不断适应与创新的过程。深入观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轨迹与内在脉络,会发现中国佛教的传播、发展、演变、流布不仅是佛教自身生存发展、弘扬光大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更新嬗变、自我扬弃的需要,是中国人突破精神困境、寻求心灵解脱、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佛教中国化历程中所有的重要理论与重大实践成果,都是对中国文化和民族发展需要的圆融与契应,因此,佛教的中国化从来都不是一种被动的同化,而是主动的创造。” 佛教“中国化”既是中国佛教主体性建构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也是国家、人民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在南京举行

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在南京举行

二、薪火相传:7月 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在南京举行

2016年7月5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系列活动”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澳门佛教总会会长健钊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觉醒、心澄、纯一、宗性法师等参加了纪念大会启动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400余位各界嘉宾参加了活动。纪念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九届理事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全体会议、金陵刻经处新馆建设项目启动仪式、金陵刻经技艺展、佛教文化出版成果展、金陵刻经处与近现代佛教义学研讨会、2016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纪念杨仁山居士话剧《金陵刻经》首演式、江苏尼众佛学院揭牌庆典等活动。

六朝古都金陵,拥有2400多年建城史和1700多年佛教文化发展史,既是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佛教文化的最早传播地,也是近代佛教文化的复兴策源地。1866年,杨仁山居士在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开启中国近现代佛教发展新阶段。金陵刻经处目前不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汉文木刻佛教经像版收藏中心,还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汉文雕版印刷佛经流通中心。2009年,“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金陵刻经处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保护基地。

一个半世纪前,杨仁山居士联合佛教界有识之士发起刻印《净土四经》,标志着金陵刻经处的成立,揭开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序幕。金陵刻经处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的策源地、是近现代中国佛教法宝流通中心、是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与义学研究中心、是近现代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中心。金陵刻经处不仅为近现代中国佛教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近现代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单位。一百五十年来,金陵刻经处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伴随、见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潮,为中国佛教复兴发展、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不仅要保护好凝聚前人深心宏愿的经版文物,传承源远流长的刻经技艺,发扬光大法宝流通事业,而且要继承弘扬金陵刻经处先贤大德的宝贵精神——爱国爱教、勇于担当的精神,不忘初心、勇猛精进的精神,以法为依、追求真理的精神,从中获得力量、汲取经验、提振心力,将今日的佛教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img class="size-full wp-image-91358 aligncenter" src="http://www.china84000.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jpg" alt="“《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 width="512" height="238" srcset="http://www.china84000.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jpg 512w, http://www.china84000.com/wp-content/uploads/2017/01/“《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200×93 alternative ms project.jpg 200w” sizes=”(max-width: 512px) 100vw, 512px” />

“《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

三、古谊龟鉴:7月 “《法华》义辩”论争与汉藏佛教交流

2016年6月底7月初,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在公开传讲《法华经》时,对汉传佛教所公认的鸠摩罗什大师译本《妙法莲华经》进行了结构上的直接改动和正文内容上的直接增加,但仍署名“姚秦三藏鸠摩罗什奉诏译”。此版本不仅被付梓印刷,并通过网络及实体营销渠道大量外流,在佛教四众尤其是汉传佛教法师中引起巨大争议。

汉地四十多位法师陆续发表了百余篇、计150余万字署名文章,从义理辨析、历史传承等各个角度针对事件发表了观点与主张。2016年7月8日,索达吉堪布通过新浪微博进行了道歉回应,表示“可以一字不动,按照鸠摩罗什的原版传讲”,“之前的版本不再流通”。而围绕该事件衍生出众多核心议题如“教权之辩”“显密之辩”“传承之辩”“汉藏弘扬之辩”等,甚至包括索达吉堪布对其他诸多汉传重要经典的改动等问题一直延续下来,相关讨论至今仍在继续,尚未结束。网络上将此次论战称为“索达吉堪布改经事件”,又被各方关注者称为“《法华》义辩”。

“《法华》义辩”的网络论争,既彰显了中国佛教界主体意识的高度自觉,同时也暴露出汉、藏佛教相互间的理解、互动不足。为加强汉藏佛教的平等沟通和交流,2016年12月,由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北京雍和宫、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16元代北京汉藏佛教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召开。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宗教学会、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市宗教局、北京市佛教协会相关领导嘉宾,国内外佛教史、元代史、藏学研究界著名专家学者、大德法师近百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历史研究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北京作为元朝时期的国都,既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佛教中心,很多汉藏蒙高僧活跃于当时的元大都,他们的活动不仅对汉藏佛教的交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对于汉藏佛教的研究仍然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历史经验和佛教传统的深入梳理和研究,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反思和借鉴意义。历史的交错,铸就了曾经的点点滴滴。时间的诉说,成就了现实的过去未来。注定的人和事,没有太多需要刻意记住或者淡忘的,那些停驻在指尖的薄凉,是曾绽放在年华里的微碎。我们应该秉承“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宗旨,继续前行,在熟悉或陌生的风景中迈向未来。

2016中国佛教讲经研讨会暨交流会在山西五台山举行

2016中国佛教讲经研讨会暨交流会在山西五台山举行

四、圣地之光:8月 2016中国佛教讲经研讨会暨交流会在山西五台山举行

为弘扬佛教“深入经藏、弘法利生”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培养和发现汉传佛教优秀讲经人才,促进汉传弘法事业的发展,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6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于2016年8月在山西五台山隆重举行。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的30位佛门才俊,紧密围绕新时代佛教经典的阐释与弘扬这一主题,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旨归,纷呈无碍辩才,尽现无穷智慧,宏开广大法筵,共飨无上妙味。本次讲经交流会依旧以“慈悲·圆融·宏博”的主题,确立了“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为依据、以信众为依归”的讲经交流方法和原则,体现了佛教的基本精神和内涵,更显示出讲经交流会关切现实需求的回应和态度。本次讲经交流会,还要求参加宣讲的法师,围绕“如何建立信仰、如何安顿身心、如何依教修学、如何认识因果、如何利益众生”等五方面的单项内容,结合佛教经典展开宣讲,展现出讲经交流会注重提升实效性与针对性的思考与引领。此次讲经交流会的举办,旨在持续推动全国佛教同仁,特别是青年僧伽,能够勇于承担重任,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学修水平和弘法能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喜闻乐见的弘法模式和途径,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深入挖掘弘扬佛教中裨益个人清净身心、大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充分发挥佛教净化心灵、涵育道德、启迪智慧的独特功能,不断向社会释放和传递慈悲、圆融、宏博的正能量,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国梦,充分发挥佛教界的积极作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此次讲经交流会的配套活动,在讲经交流活动之前,专门举办了以“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表达”为主题的研讨会,特别邀请教界法师和学界专家学者,就文殊菩萨的信仰、历史、经典、思想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这对更好地推动文殊菩萨的信仰传播,研究文殊菩萨从印度佛教到中国佛教的历史转化,弘扬文殊菩萨的智慧与思想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中国佛教界贯彻落实“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的具体行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山西社会科学院五台山佛教研究会副会长崔正森教授、中国佛学院教研部可潜法师、忻州师范学院陈龙教授、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宗慧法师、河南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朱丽霞教授等专家学者和法师先后在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智慧经验,就文殊菩萨信仰对中国佛教的深远影响分析、研讨文殊信仰的中国化过程、形式、内容与借鉴意义。

本次讲经交流会暨研讨会安排在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因缘殊胜,善妙吉祥。文殊菩萨的形象和智慧,自东汉以来传入中国,通过大乘经典传译、文殊道场兴建、本土宗派融会,以及上达帝王下摄平民的普化传播,最终形成了圆融无碍、平等不二、悲智双运的中国化文殊信仰。文殊信仰一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不仅昭示了文殊菩萨的般若心法、大乘精神,而且对当代中国佛教的继承、创新、发展与传播,具有非常珍贵的经验借鉴。在东西方文化大交融的全球化时代,文殊信仰所代表的东方智慧、佛教心文化,对西方文化可提供重要的价值反思,对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模式,尤其能发挥智慧导向的作用。

中国佛学院纪念成立60周年

中国佛学院纪念成立60周年

五、祇园龙象:9月 中国佛学院纪念成立60周年

2016年9月20日,中国佛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马飚、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全国政协民宗委常务副主任晓敏,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彦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法师莅会祝贺。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表示,中国佛学院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在大力发展现代佛教教育的同时,重视传承传统佛教教育优势,促进佛教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衔接与融通,逐步形成当代中国佛教教育特色。

中国佛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以及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国佛教协会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培养高级佛教僧才的全国性宗教院校,为我国佛教界的最高学府。喜饶嘉措大师、法尊法师、赵朴初居士、一诚长老、传印长老、学诚法师先后担任院长。巨赞、正果、明真、周叔迦、王恩洋、虞愚、黄念祖、刘峰等佛学大家曾在此执教。中国佛学院早期开设有专修、本科等课程,1959年,设立研究生班。1966年,因受“文革”冲击,教学工作被迫全面中断。1980年恢复并重新开始招生,最初招收预科班学僧,1982年开设本科班,1986年开设硕士研究班。2014年,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中国佛学院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至此,中国佛学院建立起了完整的本、硕、博三级学位僧才培养体系。60年来,中国佛学院培养了千余名爱国爱教、具有一定佛学造诣的教职人员队伍,为各级佛教协会、佛学院校和寺院输送了一大批佛学人才骨干。

19日,与纪念中国佛学院成立六十周年配套的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学院举行。此次研讨会共分为四场,与会法师、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佛学院与当代佛教”、“中国佛教教育的现状、未来与发展”、“近现代佛教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僧伽教育的现状与展望”四个主题畅所欲言。回顾与总结中国佛教教育的过去与经验,探讨佛教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展望佛教教育的未来与发展,以及对中国佛学院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培养目标等问题积极献言献策。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近代中国的佛教教育跨越了两个世纪的历史风烟,凝聚了广大仁人志士对佛教前途命运的忧思深虑、悲心宏愿,书写了一次次前赴后继的奋争、创造、失败和坚持,在世纪交替的烽火和文化巨变的浪潮中艰难地探索着现代佛教转型之路。佛教教育的开拓者们不仅为中国佛教的振兴贡献了全部的智慧才华,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佛学院,正是近现代佛教教育积累了半个多世纪的经验成果,是前辈大德们生命和宏愿的续写,因此无论其精神宗旨、教育体制还是师资力量,都体现着历史的传承。它和中国佛教的命运息息相关,和国运民生息息相关,也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嬗变大势密切相关。新的时代背景更赋予佛学院于教、于国的大使命,期待中国佛学院由此谱写出气象恢弘的佛教教育新篇章。

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宁波举行

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宁波举行

六、一脉千秋:10月 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宁波举行

2016年10月12日,以“法乳千秋,一脉相承——东北亚佛教交流的回顾与展望”为主题的第十九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之间源远流长的法门情谊,佛法无穷无尽的慈悲和智慧,在灿烂的“黄金纽带”精神指引下,得以重光发扬,再续辉煌。

中韩日佛教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三国佛教传统法谊悠久深厚。三国佛教界轮流主办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成为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与合作共事的重要平台,为推动三国佛教交流合作机制化、巩固加强中韩日佛教“黄金纽带”关系、促进三国友好、维护东北亚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亚佛教交流作用积极、影响深远。在古代,东北亚的佛教交流,开辟出一条佛法弘扬的菩提之路,连接起一条交流互鉴的文化纽带,架设起一座人心相通的精神桥梁,促进了东北亚的民间往来、文化交流、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

中韩日三国不仅山水相连,而且法乳一脉。正是中韩日三国古德先贤不远万里,西行东渡,互相交流,共同煅造了一条熠熠生辉的佛教“黄金纽带”,记录、见证并传承着中韩日三国佛教徒之间的法谊、人民之间的友谊。佛教上的交流与合作是中韩日三国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而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正是基于三国佛教“黄金纽带”构想而举办的,由中国佛教协会已故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和韩、日佛教界长老大德共同倡议发起。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九次。本次会议以“法乳千秋 一脉相承”为主题,就是要通过回望历史,总结经验,不忘初衷,重新出发。期待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本着契理契机的精神,完善交流机制,深化交流内容,创新交流方式,更好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为三国人民交流交往不断注入新活力,用新努力新业绩为“黄金纽带”增光添彩。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人士必将沿着“纪念先德,毋忘历史,世代友好”的道路,继续巩固佛缘胜果,护持法谊长驻,共创三国佛教交流“黄金纽带”新辉煌,为维护东北亚稳定、促进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七、祖德流芳:11月 “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2016年11月18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的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韩国、日本、越南、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佛教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围绕“祖德流芳·共续胜缘”的主题,阐释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内涵及其影响力,探讨“汉传佛教祖庭”的文化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次研讨会,设置了一场大会发言,十五场分组讨论和两场电视论坛,在祖庭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国实践、国际交流等议题上取得丰硕成果,达成诸多共识,并发出《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倡议书》,会议取得重要的社会反响。与研讨会配套的Rejuvenation of Buddhism访谈节目于11月17日在央视英文频道Dialogue栏目播出,“西来东去——千年菩提路”访谈节目于12月17日在央视四套《文明之旅》栏目播出。

汉传佛教祖庭是汉传佛教各宗派祖师大德开宗立派、弘法利生的道场。佛教成功融入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汉语系佛教八个宗派:包括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各宗派以一部或几部汉译佛经或论书为基本经典,在承继印度佛教法脉基础之上,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相继形成各自比较完整、独立的教理体系。汉传佛教祖庭不仅是国内佛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对外交往史和“一带一路”上的璀灿明珠,对许多国家佛教的创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佛教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可以深入挖掘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内涵,彰显汉传佛教祖庭文化价值,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与会学者通过对祖庭历史古迹、珍贵文物、传统礼仪等多方面的考察,将获得更丰富的文化认知和学术资料。

汉传佛教至唐一代,八宗并起,开创出佛教中国化的恢宏气象,并由此向东亚国家乃至世界传播。汉传佛教祖庭及其文化具有高度的信仰价值、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是佛教中国化的实践结晶和宝贵成果。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自唐以来成为与儒、道鼎足而立的文化现象,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多元建构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佛教各宗派经历不同的发展机缘,形成不平衡的兴衰态势。其中既有百年之内消隐于世的,也有至今依然流传的。留世的佛教各宗派,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可以持续、稳定、独立传播佛法的根基,离不开以寺院为中心建立的传法基地,即后人所说的“祖庭”。祖庭一般以一处或数处大寺院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祖庭的出现,既有利于维护各宗派的师承发展,也促进了中华佛教向周边国家的辐射。历史上,佛教一些宗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成为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相关国家的文化内涵。当下,对佛教宗派与祖庭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及阐扬,对配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佛教走出去和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印顺长老

印顺长老

八、无诤之辩:11月 反思“印顺长老大乘非佛说(是佛说)事件”论争

2016年10月29至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无锡惠山寺承办的“第二届佛教义学研讨会暨印顺长老佛学思想研讨会”在无锡惠山寺举行,来自大陆、台湾的僧俗学者41人参加了会议。因正值台湾印顺长老(1906-2016)诞辰110周年之际,研讨会在缅怀印顺长老对中国佛教贡献和成就的同时,对他的佛学思想予以探讨、反思和抉择,并对新时代佛教的发展建言。会上,在反思印顺长老佛学思想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贵华评价印顺长老客观上成为佛陀圣教“狮子虫”等字样的论文截图,和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宝鸡金顶寺住持明舒法师措辞激烈的论文截图,被人转发上网,引起一些法师和信众的不满情绪,部分学者也参与其中,由此在网络上引发了针对印顺长老“人间佛教思想”和“大乘佛教观”的爆发式讨论与论争。此次网络纷争,被当事双方称为“反思印顺长老大乘非佛说(是佛说)事件”,或称“无锡论坛事件”等。印顺长老的反思者坚持认为,印顺长老基于人本经验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大乘(非佛亲说)是佛说、是佛法”思想,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而印顺长老拥护者认为,印顺长老是坚定的“大乘是佛说”论者。客观地看,系统讨论印顺长老人间佛教思想和大乘佛教观,表明当前佛教界、学术界思想空前活跃。有学者认为,对近现代佛教人物、思想与中国佛教传统进行公开探讨,这本身就是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一种体现;而它所引起的观点论争和分歧,对于深化佛教中国化经验和人间佛教思想实践的认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无锡义学研讨会中,周贵华评论印顺长老客观上成为大乘佛教的“失道者”、佛陀圣教的“坏道者”、“狮子虫”等字样的论文截图从会议现场流出,并在网络上扩散,引起部分法师和信众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是“白衣辱僧”事件。以南普陀寺首座圆智法师,和部分早期曾在闽南佛学院求学的中观法师、曙祥法师及现居海外的行愿法师等发起了公开署名的联名信进行抵制,并利用微信平台、自媒体等网络空间进行撰文谴责;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程恭让教授等学术界人士也撰文批评。以清华大学蒋劲松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周贵华研究员、陕西佛协副会长明舒法师等为代表的部分参会人员,也纷纷在网络上发声,对谴责予以澄清及反驳,由此引发了网络论争和讨论。有学者在百度知道上匿名发布《大乘非佛说事件》,大致梳理了该论争的主要经过,惟其中不乏揣测之词。

“无锡研讨会”的后续争论由批判与澄清进一步演变为网络论战,双方各自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发表各自观点,事件持续升温,引起一部分法师、学者与居士的热议,议题的中心也逐渐深入,由最初各自坚持的护教立场,上升到思想义理的论争。在双方的往返辩论中,既不乏见解深刻的思想反省,也不少饱含情绪的意气之言。事件继续发酵,一部分人聚焦反思印顺长老“大乘(是)非佛说”思想并撰文讨论;另一部分人持续关注论战双方提出的各种思想,并撰文反复批驳;还有部分网络人士居心叵测,推波助澜,上纲上线,试图模糊焦点,将论争引向歧途。

此次教内外人士通过网络平台对台湾印顺长老思想的反思、讨论与激辩,虽然双方都有一些情绪性措辞和不理性言论,但在一定程度上确也促进了“人间佛教思想”“大乘佛教精神”等佛教文化理念的另一种形式的普及。此次网络论争,不少教界法师和学界专家参与其中,诚如学者所言,体现了佛教界、学术界一定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平,也促进了当代佛教思想义理研究风气的活跃。通过对印顺长老思想观点的研究、探讨,客观上深化了佛教界、学术界对“人间佛教”思想道路和中国佛教传统的认识。此次学术论争事件经过网络的发酵作用,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论争的正反双方,虽然在观点上互相针对,但在思想理路上却共同体现了两个高度一致的坚定立场:即坚持中国佛教“中国化”方向和坚持太虚大师等僧俗大德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论争双方的高度一致性,也深刻体现了在当代佛教界、学术界,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和坚持“人间佛教”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大家的共识。有学者指出,应坚持“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人间佛教史观,既不能以太虚大师的思想与制度设想,否定后来者的创新与努力;更不能以后来者的成就与影响,否定与削减太虚大师对“人间佛教”的首倡之功。同时也可以说,“人间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发展,不是哪个个人的专利;所以,人间佛教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九、滹沱津梁:12月“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6年12月18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协办、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承办的“2016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处长王蕾、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佛教处调研员颜玉科,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宗性法师、胡雪峰喇嘛,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副秘书长卢浔、光泉法师,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净因法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圣凯法师,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怡学法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浙江奉化雪窦山监院弥勒佛学院副院长持定法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齐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何蓉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研究中心包胜勇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研究生导师张志鹏教授,浙江省律师学会会长、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浙江人大和政府立法专家郑金都律师,河南安阳师范学院许效正教授、深圳市委党校张蕾蕾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吴华博士后、广东韶关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何子文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宗教学博士候选人Jessica Zu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代表近百人与会。此次思想建设研讨会是继2014年“当代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建设——首届中国汉传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2015年“人间佛教的内涵及其未来——2015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之后的第三届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18日下午,与思想建设研讨会配套的《人间佛教研究论丛》新书发布会在什刹海书院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为期一天,共分四个场次围绕“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去商业化”这一主题,分别从“寺院经济”的本质与功能、传统寺院经济的来源、“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去商业化”的内涵与途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此次研讨会亮点纷呈,不仅请到了佛教文化的研究专家,还邀请了法律界人士、以及宗教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透彻的分析了“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被商业化”、“去商业化”的命题,从多方面寻求了多样性的答案,耳目一新。研讨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对中国佛教协会下一步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中国佛教协会将深刻思考各位参会学者提出的新要求和开放的新理念,把我国佛教工作推向新高度。

在中国经济大跨越的带动之下,佛教寺院资生自养的经济基础正面临着有史以来的又一次全新挑战。一方面,僧团要恪守着“少欲知足”的佛教本位;另一方面,在不可逆转的“商业化”社会浪朝中,历史上的“土地经济”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基于佛教自1979年从“零”开始的史实,“寺院经济”正处于“反弹式”增长与“被商业化”的际遇和危险之中。2012年10月,国家宗教事务局特别联合十个部门发布《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在《意见》中就寺院“被承包”、“被上市”等现象提出了“专项之理”与“坚决纠正”的严厉要求,力图为“商业时代”的中国佛教创建出“去商业化”的“寺院经济”平台。经济是寺院建设、弘法、安僧等空间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庄严精神道场的根基所在,也是两千多年以来佛教发展历程之中不可替代的一环。“商业化”成为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新问题”,抵制“商业化”的侵蚀,重现佛教的清净庄严,是当代大陆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命题。中国佛教协会组织佛教界、学术界有关专家学者举行研讨座谈,梳理“寺院经济”的本质与功能,总结“寺院经济”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探讨“商业时代”的佛教本位与“去商业化”模式的内涵与途径。期待在“商业时代”潮流之下,中国佛教界能够开辟出“去商业化”的“寺院经济”新模式,为“商业化”社会提供“化商业”的新理念与内涵。

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赴不丹访问交流

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赴不丹访问交流

十、雷龙擘渡:12月 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赴不丹访问交流

不丹是位于中印之间的一个内陆小国,别号“雷龙之国”,同时也是唯一与中国没有建交的邻国。为加强与不丹佛教界的交流与联系,增进中不两国佛教的法谊友情,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会长学诚法师为团长,以副会长如瑞法师、宗性法师为副团长,以秘书长刘威先生为代表团秘书长,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副司长薛树琪先生为代表团宗教顾问,以外交部亚洲司二秘罗冲先生为代表团外事顾问的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赴不丹进行友好访问和佛教交流。

此次是中国佛教界首次正式组团对不丹进行友好访问,受到不丹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12月21日,不丹内政与文化部、外交部、中央寺院委员会、旅游局等多个部门在代表团下榻酒店举行友好招待会,欢迎代表团一行的到访。不丹内政与文化大臣达瓦•坚赞先生欢迎代表团一行来到不丹访问交流。他表示,佛教在不丹的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近年来不丹以国民幸福指数高而闻名于世界,这与不丹的佛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达瓦•坚赞先生希望两国佛教界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并预祝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此行的访问和佛教交流活动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代表团团长学诚法师向达瓦•坚赞先生等介绍了中国汉传、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中国佛教协会作为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的全国性组织,在发展中国佛教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佛教界友好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他表示,此次是中国佛教界第一次组团来不丹开展佛教友好交流活动,为了此次访问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不丹相关政府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相信在中不两国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此次访问将成为两国佛教界友好往来的重要历史开端,并为后续的友好交流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诚会长还向达瓦•坚赞先生等介绍了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的有关情况,他表示,经过四届的成功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佛教交流对话平台之一。学诚会长表示,欢迎不丹佛教界和不丹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参与世界佛教论坛的交流与对话。

22日,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应邀前往不丹外交部进行友好访问,受到不丹外交大臣丹曲•多吉(Damcho Dorji)先生的热情接待。丹曲•多吉先生代表不丹政府对学诚会长率团到不丹进行友好访问和佛教交流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不丹高度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学诚会长亲自率领中国高级别佛教代表团到不丹访问交流,反映了两国在宗教、文化等领域有着许多共同话题。丹曲•多吉先生表示,代表团此行将在廷布、普纳卡、帕罗等地参访许多重要的寺庙和宗堡,与不丹中央寺院委员会和不丹佛教界进行多场次的交流活动,相信通过此次代表团的访问,不丹与中国今后在宗教、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学诚会长对丹曲•多吉先生在百忙之中会见中国佛教友好代表团表示感谢。他表示,此次是中国佛教界首次正式对不丹进行友好访问,得到了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陛下的关心和不丹外交部的高度重视,不丹外交部为代表团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帮助。不丹佛教与中国佛教,特别是中国藏传佛教一脉相承,密不可分,每年都有许多不丹的佛教信徒前往中国山西五台山和西藏地区朝圣。中国佛教界将与不丹佛教界在今后开展越来越多的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相信两国佛教界之间的交流活动,对建立和发展两国间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领域联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2016年中国佛教大事还有:纪念房山石经与云居寺创建1400周年暨中国佛教协会发掘拓印房山石经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房山召开、2016“一带一路·信念之旅”佛教英语夏令营在广东珠海举行、“2016佛教辩经会”在杭州佛学院举行、大众阅藏工程在佛教界内部有序推行等。)

选自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师道大学堂》微信平台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