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南地区 > 贵州地区 > 梵净山 > 梵净山朝圣资讯 > 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的起源|梵净山祈福

印度尼泊尔朝圣

最新线路

更多>>

游记攻略

更多>>

佛旅资讯

更多>>

斯里兰卡

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的起源|梵净山祈福

发布时间:2017/06/27 梵净山朝圣资讯 浏览次数:2943

梵净山与弥勒道场

【梵净山朝圣】“净土宗”的教义是多样的,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莲池”净土,有弥勒佛的“兜率极乐天宫”净土,有维摩居士(无动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净土,有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净土,等等。而梵净山就属于弥勒净土。

现存古碑称梵净山为“古佛道场”,最崇高的殿宇是金顶二殿(释迦殿和弥勒殿),不仅让弥勒与释迦并列,而且拜佛者在拜释迦后,要跨越天桥才能去拜弥勒。设计的这个拜佛次序就突出了弥勒的至尊地位。再则,在老金顶前的原建通明殿主位仍是供奉弥勒佛,意谓兜率天教主弥勒居此,通体光明,照耀世界,故名通明殿。可见,梵净山古佛道场显然是弥勒净土道场。所以梵净山《敕赐碑》载:“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正是对弥勒道场的描述。

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千古年来还有其典故流传。佛教经典《涅盘经》载:释加牟尼涅盘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地动山摇,也有如此感应,梵净山金顶泪如雨下,直入虚空,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那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霄,光天灿地。如此情景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盘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我铺置一个床座,头向北,面向西,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下去(《游行经》)。中国正处印度以北,后来佛法盛传中国,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这正是梵净山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

关于梵净山弥勒道场的形成年代,乔松先生认为,不可能在弥勒净土信仰发展最快的初唐以前开山建立,因为任何道场开山,只有在教义已为当地信徒所普遍接受之后而不是这以前。赵幼立先生认为当在宋朝末年,一是从金顶“院道”摩崖记载明永乐初年踏勘“委系古迹名山”,说明开山肯定早于明代;二是根据乌江流域文物的发掘,唐朝在沿河建沿丰寺、宋朝在印江建西岩寺的史料记载,以及对净土宗的创立、发展过程的分析,梵净山佛教的开发繁盛期当在宋朝末年。乔松、赵幼立等人的研究基本可信。

据肖忠民研究,唐贞观年间(627—649)梵净山北部的天庆寺就已建成,宋代建炎年间(1127—1130)又在梵净山西部山腰建成天池寺(清代改名护国寺),元大德年间(1297—1307)在西部半山之薄刀岭与棉絮岭交界处建有山王殿,由此说明梵净山佛教开发早已从唐初开始。当然,弥勒道场的建成,理应在它开发到一定的时候,因此应晚于唐代。

从中国佛教发展史看来,从宋代开始,许多宗师常联系净土信仰而提倡念佛的修行,并且在民间推广净土信仰而成为风俗,这期间,净土法门成为佛教各宗的共同信仰。虽然到宋徽宗(1101—1125)时,一度命令道教与佛教合流,南宋又提倡理学,均有抵抗佛教之动机,但在民间,净土信仰并没有消失,反而造成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梵净山老金顶有道教的三清殿、玉皇阁遗迹,便是一种明证,使梵净山弥勒道场,既有净土的成份,又有禅宗和道教的成份。至于明代妙玄万历四十六年(1618)受钦命来此开山,系重开梵净山,而且据坝

梅寺(承恩堂)碑载,妙玄属禅宗的分支临济宗之高僧。由此看来,弥勒净土道场显然建在此次“重开”之前;而又从《敕赐碑》内容分析,梵净山之为弥勒道场,其属性已早定,其承传仍然是以弥勒净土为主。所以梵净山开山建道场,大致应在南宋时期。梵净山旅游祈福

关注佛旅网公众号更多精彩

china84000@126.com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