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金刚窟轶闻趣话
作者 : 岩峻
金刚窟,位于五台山台怀寺庙群大白塔以北一点五公里处,具体方位是楼观谷左侧崖畔。窟外有始建于宋代的太平兴国寺,旧宅已毁,遗迹安在。
按照佛教典籍记载,三世诸佛的供养之器,皆藏于窟内。尤其是迦叶佛住世时,所造七宝乐器,金纸银书等五类法器,也均由文殊菩萨收入金刚窟,史称“五功德”。
正因为金刚窟是清凉佛国文殊菩萨收入五功德的所在,才引得中外著名高僧大德争相参访礼谒。外城高僧佛陀波利人窟不出,无著上人人化窟内,诸多化现为金刚窟留下了颇具神奇色彩的轶闻趣话。正如明代著名高僧释镇澄所言:
石门寂寂锁苍台,
波利寻真去不回。
大智愿工无向背,
游人何事浪相猜。
一、神奇金刚窟内藏五功德
不知何年何月,在佛国清凉圣境的楼观谷左侧崖畔,生就了一处幽深奇崛的岩洞;洞外四季百鸟争鸣。初春时节花香异常,人夏至秋绿树掩荫,立冬以后白雪漫山,恰似一位童颜鹤发的僧家禅坐人定。相传,是率领一万弟子演教弘法的文殊菩萨,慧眼观得此处圣迹。洞内景象更是不可思议,窟里微光显现,。山水景色俱佳,并有玉舍精蓝邻次栉比,兼有洞外草碧花香之情境,文殊见境,甚感欣慰,当即将此窟辟为密宅,并命弟子将“七宝乐器”、“钟”、 “箜篌”、 “星宿劫二佛全身宝塔”、 “银纸金书及百亿四天下文字”等五类法宝收藏于此。文殊菩萨在此弘法演教,其渡化众生,导引群迷的殊胜功德令人不可思议。弟子深觉金刚窟是一处包容了宇宙大干世界的非凡境界,是去往人天觉路的一个通道。
那么,何谓五功德呢?据多种佛教资料记载,上述五类佛的法宝中,任何一件法器都具有超乎寻常的救度众生的功德。其中,箜篌是椤伽山罗刹鬼王于迦叶佛时所造。银箜篌有八万四千种曲调,每个曲调可以调治一种烦恼。若有外道者入山,天弹箜篌大放光明,外道者闻此声音毕身受清凉音乐的洗礼,所有邪恶消除,证得三果。又如文殊收入金刚窟的一口钟,《祗恒图经》中记“有钟一口,可容二十石,形如此土晋州出者,钟即自鸣声闻中千世。声中所说菩萨行八圣道,断除诸烦恼……”此钟于拘楼秦佛时兜率天王所造。所谓银纸金书,实际上是远古时候祖先所著的《大昆尼藏》和《修多罗藏》等佛教经典。
作为东土震旦国文化传承的偶像,文殊菩萨在这庄严殊胜的清凉世界,慧眼观得金刚窟,并将佛的五功德收入其中,辟为演教弘法的密宅,不仅最具神奇性,而且更包含了神圣性。正史上记载的唐代仪风元年和永淳二年(分别为676年和683年)到东土大唐的天竺僧人佛陀波利,化人金刚窟的故事,正好印证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具体年份,为进一步研究五台山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佛陀波利西来僧遁入金刚不复还
话说大唐乾封元年,高宗下令天下诸州各置一寺庙,后又于咸享二年兴建了洛阳龙门奉先寺,佛教从此进入了隆盛时期。却说是风仪元年,西域密宗高僧佛陀波利,欣闻东土震旦国有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就不惜跋涉远行,历时三载到得大唐京都长安,征得高宗许可后,又辗转朝五台山行进。一直走到台南三十余里处,在虎阳岭上,只见这里草碧花香,林木葱茏,其山体峻峭,且呈五峰耸立之状。波利心生欢喜,五体投地。面对岭上祷告:“如来灭度后,众圣潜灵,唯有大圣文殊师利,大悲无尽,于此山中,激引群生,教诸菩萨。某欲亲睹圣容,远涉流沙,前来瞻礼,万望大慈,让我见到真容,聊接慈语。”说毕,波利悲泣,并再向山岭礼敬。这时,忽见一老人,立于波利眼前,用婆罗门语说: “你一片真情,远访圣踪。这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僧侣,屡犯戒律,西土有经典为《佛顶尊胜陀罗尼》,能灭众生重罪恶业,你拿来没有?”波利答道: “贫僧一心礼圣,没有拿经来。” “既然没有带来经典,你不是白来一趟吗?”老人又说:“即使是见到文殊你能认识他吗?你应迅速返回,取来此经,利益此土多苦众生,还愁见不到文殊菩萨吗?”波利听了老人的话,仿佛茅塞顿开,朝老人足底连连叩拜,待他举头望时,老人已经失其所在。佛陀波利悲喜交加,顿然悟到,自己已经见到文殊大圣了,这样更加坚定了他返回西域尊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决心。
终于弘道元年,佛陀波利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返回大唐京都长安。大臣们得此消息奏报高宗,皇帝大悦,立即命令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并且赐波利绸缎三千匹。波利跪在皇帝面前泣奏道: “贫僧奉文殊圣命取经,目的是为了济渡众生,并非为富贵而往还,愿陛下明察我的心思,收回所赐之物。”高宗准奏,收回赐品,将波利与三藏所译唐本赐赠西明寺,命该寺僧人正顺等再译。几经努力终于完成了陀罗尼经的译著。之后,波利携梵本前往五台山。
这次携经登五台山时,已是又一年的初夏了,佛陀波利途步艰难跋涉,行至虎阳岭下,三步一叩首,五步一礼敬,直到台怀地境。在大白塔前停留时,只见金刚窟所处山崖,光纲庄严,宝刹殊胜,圣真肃穆,林木森森。波利加快脚步,径自步人金刚窟中,其余随从眼中所见,俱是一个景象非凡的佛门寺宇,待波利人内,圣境顿失,唯有一个天然岩洞存于眼前。正待他们呼唤波利出窟时,只听洞里传来微微嗡响,继而是诵经礼佛的声音。大家知道,西来圣僧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然而,佛陀波利带来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却盛行于世,为中外文化交流写下了重重的一笔。 《华严》经中说: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由此可见,金刚窟绝非凡界,真所谓不可思议。
三、金刚窟文殊化现般若寺无著得道
大历三年(768),牛头宗僧人无著也来到五台山,无著为永嘉董氏子,自幼非常聪明,12岁在猗律大师门下出家,即能背诵大乘经的数万首偈,又精于戒律。21岁时,剃度师就把度化之事交给他。后因慕牛头忠禅师,从其学习禅宗心要,又抵京师在澄观处研习《华严》。且说无著研习各种经论,不废一寸光阴,在同道中自然鹤立鸡群。那一天忠禅师却对他说: “一般人是惟恐自己不够聪明,而你却是太聪明了,如果你不是聪明太过,就不会见到风就想起雨来。可是你的聪明智慧来参学佛理,实在是寸:佛理相隔甚远,你如果能把自己的一切忘了,就没有得不到的佛法。”无著听了,顿开法眼。暗想学禅修道,在胜境中易于启发,于是在这年夏天到来五台山,在大华严寺修习“一行三昧”。
无著在藏经楼前,每天坚持坐禅。到了第三日晚上,天空忽有一道白光,自东北方而来,直贯头顶,无著顿时觉得全身清爽无比,便思量白光来处。第二天早晨,无著便向东北方踽踽独行,不知不觉走到楼观谷,蓦然想起谷中的金刚窟,相传是文殊密宅,佛的曲、律、藏均藏于此。凡人若进得这个洞窟,仿佛进了一个宇宙大干世界。嗡嗡的微响,仿佛从几劫深处幽然传来,佛家说是从现实世界到彼岸世界的一个通道。且说无著走进谷中,便在一处岩石下闭目小息起来,忽然,他听得有人吆喝,起身见有一位老人正牵着一头牛走了过来。便问道: “老人家从那里来?”老人说: “我就住在这里。”老人也问无著: “你这是准备去哪里呀!”无著答: “我想人金刚窟,但是得不到门路。”老人便说: “前面就是我家,你且先到我家喝杯茶,歇息一会儿再说吧。”说着,无著便跟着老人向北走去,但见向阳处的花木间,显出一户人家,上为苍岩翠岭,下在山涧清流,涧上架有独木桥,桥下流水绕石,好一处世外桃源。无著正在贪看,忽听老者招呼了一声,门中便走出一个童子,将牛牵人。无著跟随老者进入客厅,见地面全是琉璃铺筑,桌椅卧具相当豪华。无著坐下后,老者问他: “你是从哪里来的?”无著答: “从南方来的。”老者问: “你用的是好念珠吗?”无著说: “这就是我自己的呀!”老人说: “如果说这念珠是你自己的,你就真的是从南方来的了。”
无著不懂老人的话,这时,童子端进两杯酥密茶来,一杯给无著,一杯给老人。老人举杯问无著: “南方有这杯子吗?”无著答: “没有。·”老人说:“没有这个,你们用什么吃茶?”无著一时语塞,想想自己不远千里而来,原本想礼见菩萨,真正学些佛法,不想倒在此说些琐碎之事,不免懊丧起来。这时,只见老人又问他: “你们南方的佛法,是如何主持的?”无著心不在焉地答: “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因此,我们那里的比丘很少奉行戒律。”老人又问: “有多少受戒僧侣?”无著答:“三百到五百吧。”无著也问老人:“这里的佛法是如何主持的?”老人说: “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无著又问: “有多少信众?”老人答: “前三三和后三三。”
无著顿时迷惑不解,他实在不懂老者的话是什么意思。这时老者又问他: “你现在主要学习哪门佛法?”无著答: “我只知道常用般若熏心,但自己感到还是不得要领。”老人说: “你所说的不得,却是得到了啊!那你初出家时的志向是什么呢?”无著答: “自然是想求得正果。”老人说: “只要你发初心,就必能证得正果。那么,你今年多大了呢?”无著答:“三十一岁。”老人说: “到三十八岁时,福气就要降临你身上了。你今来此地,即可徐徐而行,不要老觉得忧伤,不满足,自缠手足。现在我已经困了,请你回去吧!”
无著抬头看看窗外,便向老者说:“现在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就在你这儿宿一宵吧!”老人说: “你随身有个伴侣,不该住在这里。”无著解释说: “我向来行走江湖,独身一人,哪有什么伴侣?”老人说: “你何必非要住在这里呢?你想要住在这里,难道不是贪恋什么吗?既然有了贪恋,那不是有了个伴侣吗?”无著听了这话,蓦然惭愧起来。这时老人又说: “你随身带得衣钵器具吗?”无著说: “我自受具足戒以来,衣钵常不离身。”老人说: “其实做沙门也并不难,只是应该知道,能舍即舍这个道理。你去吧,望你好自为之。”无著此时,才觉得老人言辞深远,非寻常之人,便抓紧机会问道: “我还有一个问题,向大德请教,生活在五浊恶世中的众生,善根轻渺,究竟怎样做才能得到解脱呢?”老人立即说出一偈:
若人甘坐一须叟,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
一念静心成正觉。
老人说完偈后,即令童子送无著出门,此时无著忽然想起老者说的那句话,便忙问童子: “大德刚才说的前三三和后三三,究竟是多少数?”童子说: “就是金刚窟背后的数。”无著还是不懂,又问: “金刚窟在那儿呢?”童子用手一指说: “就是这个般若寺。”无著回头看那般若寺,空荡荡的哪有寺院的个影子,再回头看那童子,童子和寺院也一齐隐没了,眼前唯有郁郁苍山。无著回想刚才境界,徘徊了很久,也写了一个偈题于岩石上:
廓周沙界圣伽蓝,
满月文殊接对谈。
言下不知开何印,
回头只见旧山岩。
无著回到大华严寺,想到自己多年以来,依然处处攀援外境,陷于烦恼,执于分别,枉名无著,却时时执着,实在是远离了佛法。他又将自己所见文殊之事,说与佛贤等众僧,人人无不称奇,都说他和佛菩萨有缘。且说无著自得文殊指点,深得文殊自在三味,学得了文殊禅法,成了五台山有名的高僧。他人金刚窟一事,也传为千古美谈,后人作诗云:
千峰盘曲色如蓝,
谁谓文殊是对谈。
堪笑清凉多少众,
前三三和后三三。
标签:蝉友圈 蝉友素猫 佛旅网 佛教旅游 佛教文化旅游
蝉友圈素猫 佛旅网www.china84000.com 印度朝圣 印度佛教旅游 印度尼泊尔佛教旅游 西藏游学 西藏佛教旅游 五台山佛教旅游 峨眉山佛教旅游 普陀山佛教旅游 九华山佛教旅游 梵净山佛教旅游 终南山佛教旅游 鸡足山佛教旅游 南华寺云门寺佛教旅
上一篇: 去五台山 听一场触动心底的佛乐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