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的“相”到底啥意思?
发布时间:2018/03/09 佛教文化(禅者说) 浏览次数:4730
问:佛法中的“相”是什么意思?
法师回答:
“相”是一个多义词,一词多义,跟古汉语一样,要是以为它只有一个意思那就错了,这一点必须要搞清楚。
佛经基本上都是印度梵文翻译的。同样的中文,可能是从不同的梵文翻译的;同样,同一个梵文也可能翻译成不同的中文。同样的意思,经过演变,也能衍生出更多的意思来。依据中文“相”的翻译可能会望文生义,似懂非懂。所以想正确理解,需深入了解梵文的原来意思。 只从“相”这个字本身来说,有几个解释。
1、字面解释:形象、状态
通常的意思,就是形象或者状态的意思,是相对于性质本体来说的。
2、引申解释:表面现象
引申的意思,在问题中提到的“着相”,这个应该就是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表面现象,执着于表面现象。古汉语的“执”是固执、坚持的意思,“着”是依附、附着的意思,“着相”就是执着于表面现象。
3、其他解释:观念、概念
《金刚经》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里的“相”,虽然也用“相”来翻译,它本来的意思是有“想,观念,概念”。我相就是我的概念,人相即人的概念,众生相即众生的概念。所以读《金刚经》时,如果是初学佛人,没有深入了解的话,很容易就望文生义啊,这太正常不过了,我们不望文生义又怎么办呢?只能望文生义,看到这个中文的意思,按照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其实理解的肯定是不正确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没有办法。那既然知道了这一点,那就要了解的更正确一些。
其实,《金刚经》里面呢,我、人、众生、寿者,说的都是一回事,就是对众生不同的称呼而已。在《般若经》里面,提到了十六种称呼,对众生有十六种的称呼,称为十六种异名,就是不同的名称,这十六种称呼都是从众生的某一个特性来提出的。这十六种异名,在《大智度论》里面指出这叫“十六知见”,就是众生执着这十六个知见,就是未见道的人,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他所产生的十六种执着,十六种错误的见解。我、人、众生、寿者呢,就是这十六种异名或十六种知见里面,其中的四种。如果根据印度的原意再展开解释,可能比较费时,先说到这里吧。
下一篇: 善女人,佛门中一句绝美的称呼…